孩子太小,该不该送去早教?一年几万的早教真的有用吗?

很多妈妈会在后台提问,我的孩子太小了,需要送我去早教吗?早教机构花近万元做早教真的值得吗?身边的亲戚朋友都去早教了。如果我不去,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相信很多家庭都会有类似的疑问,但是我们需要明白一个事实,早教的对象是父母,孩子从出生就要做早教,早教对孩子的影响会伴随一生。

早教就是早教,0-6岁的教育叫早教。大量研究和实际情况表明,婴儿期是儿童神经系统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各种潜能开发的关键时期。

随着早教越来越被重视,各种以科学育儿为名的早教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各个城市出现。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给孩子报早教班,希望通过早教机构帮助孩子变得更聪明更优秀。早教从来没有这么火过。

但是,早教是让孩子上早教班吗?上早教班是早教吗?其实家长对早教有很多误解。

早教的对象首先不是孩子,而是家长。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首先要接触早教,了解教育,尽量减少对孩子的非理性和盲目教育。

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影响着孩子的一生。早教机构的作用只是对孩子的补充,并不能代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永远是父母。

(1)陪伴孩子

1之前的孩子几乎不会说话,1-2岁的孩子表达能力非常有限。如何培养0-2岁的孩子形成对世界的信任感?

其实很简单,就是父母爱孩子,照顾好孩子,就是父母对孩子发出的所有信息都很敏感,能及时准确的回应。很多人误以为0-1岁的孩子太小,什么都不懂,只要吃饱喝足就行,不需要大人太多的感情付出。

其实婴儿的实际心理发展水平远高于我们所了解的,只是我们没有合适的方法去了解婴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刚出生的婴儿非常弱小,只有靠亲人的爱和呵护,尤其是来自父母的爱和呵护,他们才能健康成长。

(2)允许孩子犯错。

大量研究表明,追求成功的动机与学习成绩正相关,避免失败的动机与学习成绩负相关。这两种成就动机在每个人身上所占的比例是不一样的。阿特金森认为,每个人最初的成就动机都来自于所生活的家庭,尤其是幼儿时期的教育和训练。

当孩子犯错或遇到失败时,父母首先要理解孩子,和孩子一起面对错误、失败和挫折,一起解决问题,然后让孩子分析原因,解决问题。有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孩子会变得更加挫折和勇敢,形成追求成功的积极动力。

(C)关系比教育更重要

很多家长认为你会听我的话只是因为你怕我,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良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在关系很好的前提下,双方都会怜悯和同情对方,不会为难对方。当父母与子女关系良好时,对子女的教育就容易成功;当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不好时,对孩子的教育很容易失败。

只有建立在保持良好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才有意义,也容易取得成效。家长一定要形成“关系大于教育,关系先于教育”的观念。

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不是简单的父母爱孩子就能实现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以孩子的成长需求为中心的。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表现为父母理解孩子,孩子理解父母。

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关键在于父母如何对待孩子,也就是父母必须把孩子当人看,也就是父母要认识到孩子和自己一样,是独立的个体和人,也需要被尊重,被理解,有人格尊严和价值。

(四)树立早期教育意识

日常生活中的儿童早期教育。一提到早教,家长们马上想到的就是早教机构,要花很多钱去著名的早教机构注册。好像不进早教机构就无法对孩子进行早教,会影响早教的效果,好像只有花钱买早教才会有保障。

教育是为生活做准备。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都是为了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所以,没有任何环境可以代替真实的生活场所,也没有任何环境比生活环境更生动、更真实。

所以早期教育最好的地方就是孩子生活环境的早期教育,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早期教育。父母不让孩子做的是早教,培养孩子一起玩游戏看电视也是早教。

父母要做的是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生活中成长,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鼓励孩子学会观察和思考,成为一个独立、自尊、自信、进取的人,为孩子未来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孩子来说,家庭是他们最重要的活动场所,父母是他们最关心、最看重的人。父母的态度和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是否健康成长。

(5)教育孩子,三分教,七分养。

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成长特点和规律。父母总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塑造孩子,却忽略了孩子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体,有自己的特点和意愿,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孩子的健康成长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需要家长的教育和引导,但要适度。过多的说教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过度依赖;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天性、成长节奏、敏感期等。他们应该对孩子有耐心,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经历,去失败,去成功。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要说鼓励。

教育孩子,三分,七分等。这种教育理念要求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时候要更有耐心。这里的耐心不是指耐心地教孩子,而是有时候家长需要耐心地站在一旁,看着孩子自己玩,犯一些愚蠢的错误,但不必给孩子大量的口头指导。

孩子的玩耍要靠自己的实际体验,也就是说耐心的语言指导是教不来的,他必须在实践中掌握技巧。

耐心等待,孩子可以在自己的玩耍中体验到更多探索的乐趣。

家长要相信孩子会在良好的家庭氛围、良好的亲子关系、良好的家庭教育理念下健康成长。

我们一起忍耐吧,等孩子长大,等孩子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