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徽州风情的徽州方言
惠州地理位置特殊。地处东江中下游,毗邻广州、香港、澳门,背靠大山,面向大海,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境内主要讲汉语方言,少数人讲瑶语或畲族语。龙门县北部的蓝田瑶族乡?有的人说瑶语,却渐渐变成了汉语;惠东、博罗少数人讲畲族语。惠州居民大部分讲客家话,部分讲粤语或福佬话(闽南话),还有混合方言。这座城市广泛使用普通话。
客家话、福佬话(闽南话)、白话(粤语)是惠州的主要汉语方言。各方言的分布与周围的方言环境大致一致。客家话是惠州最大的汉语方言,这与该市固有的人文历史背景以及长期与梅州、韶关、河源等北方客家地区的密切接触有关。东部的汕尾市主要说闽方言,所以城市东部也有说闽方言的人。西部的广州、东莞主要说粤语,所以西部也有人说粤语。此外,博罗、龙门等地也有人说“本地话”。
惠州是客家话、粤语、闽语的交汇点,但这里还是有很多说客家话的人。惠城区有一种方言叫“土话”,本质上是受广府话影响较大的客家话。根据惠州市、县(区)各种地方志的数据对比计算,在惠州近300万人口中,讲客家话的有200多万人,讲广府话的有40多万人,讲闽南话的有30多万人,讲平海军话、畲话、芦溪话等特有方言的有6万多人,还有三峡移民、南方干部等等。新老客家人和睦相处,感觉像一家人,没有其他地方出现的排外情绪。
客家方言是惠州最大的汉语方言,分布在惠州所辖县(市、区)的大部分地区,包括惠城区、惠阳区的所有乡镇,龙门县、惠东县的大部分乡镇,博罗县的大部分乡镇。据不完全统计,惠州有200多万客家人,约占总人口的80%。从文化历史背景看,客家人的祖先是黄河流域的汉族人。东晋末年,他们开始南下江西中部躲避战乱。从唐末到北宋,在广南东路流传到邵、梅、浔、惠等州,后来更大规模地向东南迁移。这些移民长期保留了浓厚的宗族观念和固有的文化习俗,逐渐形成了以梅州话为基础的客家话,分布在粤东和粤北。惠州客家方言就是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演变而来的。
惠州客家方言的语言谱系属于汉藏语系-汉语系-客家话-粤语-台语片-惠美小片,语音整体上非常接近梅州音。惠州客家话也有自己的特点,内部不是很一致。总的来说,惠阳、惠东客家话人口多,分布区域广,更能代表惠州客家话。龙门客家话有一些其他的特点是因为用这种方言的人也用龙门话(粤语),博罗客家话也有自己的特点。惠城区的客家话只在一个声调上和其他地方不太一致。此外,县(市)客家话还可以分为次方言。惠城区的惠州话、博罗县的博罗城话、惠东县的平坡话被认为是客家话的一个特殊方言群,这些次方言也是惠州客家话的一部分。惠州市自宋代以来一直是广东中南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由于长期与东西方频繁交流,惠州市客家话融入了粤语和潮汕话的一些语音特征,不能作为惠州客家话的代表。而在惠阳区,使用客家话的人较多,受其他方言的影响较小。淡水镇都说客家话。因此,选择淡水镇塘边村的客家话作为惠州客家话的代表。淡水客家方言有16个声母,50个韵母,6个声调。
惠州以客家话为主的乡镇办事处有:淡水、澳头、夏勇、沙田、秋长、新围、镇隆、陈江、通湖、胡勇、梁静、平潭、马鞍、水口、横沥、矮陂、大榄、庐州、、百花、屏山、梁华、铁涌、镇。湖镇、长宁、横河、义和、福田、平岭、龙江、南昆山、马贝、汝湖、三东、小金口、惠环、河南、江北、下角、龙凤、桥东、桥西、观音阁、杨村、泰美、龙溪、龙华、环土* * * 66。还有天堂山、永汉、沙井、左潭、地派等6个乡镇,混杂着一些说客家话的居民。共约200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86%。
客家方言是惠州地区流传面积最广、人口最多的一种通用语言。这个城市大约86%的人口。在徽州的七八种方言中,客家话是最有实力和影响力的一种方言。一方面,惠州绝大多数居民讲客家话(接近90%),另一方面,客家话早已成为各级行政机关沟通交流的“官方语言”或“工作语言”。这使得整个徽州,无论是山区、沿江还是沿海,都以客家话为主要的官方工作语言和城市通用的交流语言。所以在徽州,非客家话居民可以说客家话,但并不是所有的客家人都会说福佬话和军话。客家话的这种优势地位,使其不断影响和渗透市内其他方言。语言是人们感受徽州风俗的第一步,所以在徽州,人们常说:?“想了解徽州,必须从客家话开始了解?”。
惠州说福佬话(闽语)的居民主要集中在惠东县和惠阳区,其中惠东县约有23万人,主要分布在黄埠、兖州、港口、平海和县城平山镇。惠阳约有5.28万人,主要分布在平潭、马鞍、李林、庐州、横沥等镇。两县的福佬话有差异。惠东的福佬话可分为平山话、兖州话和欧船话。惠阳傅老的言论未被调查。
徽州闽南语的语言谱系是汉藏语系-汉语系-闽南语-张泉片-惠波片,以惠东县屏山福佬话为代表。惠州府老话接近福建闽南话,与粤东潮汕话有很大不同。从音韵系统看,以屏山闽南话为代表的惠东福佬话与陆丰福佬话相似,声母18,韵母57,声调7。
惠州有港口、烟洲、黄埠、仁图四个以闽南语为主要方言的乡镇,还有屏山、大岭、梁华、仁山、吉隆、澳头、马鞍、增光、杨村、泰美、观音阁、龙溪等12个乡镇,有部分居民说福佬话。
惠州说粤语的居民主要分布在龙门、博罗两县,以及惠东、惠阳的个别乡镇。具体是龙门的龙城、王平、永汉、沙前、龙华、麻扎、铁岗、左潭、地派、蓝田、天堂山、油田等乡镇、场;博斯、博罗县石湾、九潭、园洲镇,福田、长宁镇部分地区;此外,惠东县港口镇和惠阳区沥林镇的“船村”也有少数居民说白话。徽州白话的语言谱系是汉藏汉家粤语广府片,以龙门县政府所在地龙城方言为代表,即“龙门话”(龙门县的代表方言)。龙门话是一种接近广州话的粤语,包括县城话、东莞话、增城话在内的粤粤方言(广府话)有20个声母、50个韵母、9个声调。
龙门县平岭的黄沙、祖堂、陈光、葛朗、广卫、良堂、地派、蓝田、天堂山,有相当一部分当地人使用一种既不是客家话也不是粤语的地方方言,人口有两万多人。该方言的绝大多数成分与广州话、龙门话相当接近且同源,少数成分来自客家话或受客家话影响较大。而且在龙门县东南部的芦溪镇,当地人说的方言受粤语、客家话等语言的影响,接近粤语的成分较多,但与平陵、龙江等地方方言基本相似,用户近万人。两者在广州话中都属于东江中上游,可视为惠州白话(粤语)的一部分。龙门话(以黄沙话为代表)有20个声母,53个韵母,8个声调,泸西话有22个声母,55个韵母,6个声调。
惠州以广府话为主的镇有13个,包括园洲、九潭、石湾、龙城镇、王平、左潭、沙井、蓝田瑶族自治县、铁岗、永汉、天堂山、龙华(称龙门话),还有地派、龙溪、永汉、平陵、龙江、南昆山。* * *人口约3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0%。
惠州的混合方言有三种:军话、詹米话和地方话(惠东)。前者是包含普通话的混合方言,后两者是粤语和客家话的混合方言。占米方言和地方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有人称之为占米方言,而不是两种方言。占米方言可分为两类,即客家风味占米和粤语风味占米。铁涌占米是占米方言的代表。该镇的吴亮魏勇话属于粤语占米,河滩、西魏话属于客家话占米,更接近于徽州话。军事方言、占密方言和“地方方言”主要分布在惠东县。
军话又称军音,是一种混合汉语方言,有普通话成分。使用区域主要集中在惠东县平海镇。此外,港口镇普定村和东海管理区还有数百户说军话的居民,而且都与平海隔江相望。平海有一万人说军话,百分之七十住在城里。城外主要有葵坑、社坑、社背、大(小)林、佛缘、大(小)湾等三个老军话点(明代以来)。平海郡方言有22个声母,60个韵母,6个声调。
占米话是惠东粤语和客家话的混合方言。惠东县约有7万居民讲占米话,主要分布在铁涌、吉隆、碾山、平海镇。
“土话”是指徽州原住民所说的一种方言,人口不到一万。也是粤语和客家话的混合方言,根据方言类型可以归为客家话。主要分布在惠东县多珠的三生、明溪,以及大岭的大埔、蕉田。
客家话是惠州最大的方言,客家人是惠州最大的群体。客家文化是徽州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惠州的方言很多,说闽南话、粤语、混合方言的总人数也不算少,但客家话是惠州人口最多、力量最大的方言。直到上世纪末,客家话还是徽州的社会交际语言,也是党政机关最重要的办公语言。无论去哪个方言区,客家话都畅通无阻。因此,客家话成了徽州的地域谐音。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事物的出现,徽州的汉语方言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新词的引入和一些旧词的退出。同时,客家话、福佬话、白话词也在交流中被吸收运用。这使得几种方言的通用词汇有了一定的变化。
由于普通话的普及和更多外地人(尤其是内地人)的进入,惠州市的汉语方言和普通话的使用也在发生变化,尤其是惠城区,变化相当大。在公共场合,方言的使用率远低于普通话。各县方言的使用率也有降低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