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苗助长的教育背后:家长的内心躁动不安。

我们经常听说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等待花开的过程。每个孩子都是一朵未开放的花。父母需要做的,就是用心浇灌,静待花开。如果用肥太多,浇水太勤,会害了这个好花苗。

但在现实生活中,你真的坐等花开吗?

有些孩子一开始就不生,即使是好时机,父母也着急让孩子在还没熟的时候生下来。就像睡觉一样。突然发生了地震。那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挺吓人的。孩子也是如此。据研究显示,出生时腹部呈平面状的孩子在8岁前比正常孩子更没有安全感。

孩子出生后,家长开始给孩子报各种早教班。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上小学的孩子有了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

在20世纪70年代,德国政府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研究:研究人员选择了50所以早教为特色的幼儿园和50所注重游戏性的传统幼儿园,并对所有这些孩子进行了跟踪和比较。结果表明,从早教幼儿园出来的孩子,一开始学习水平较高,这种优势一直保持到孩子上小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优势并未保持。小学四年级早教组的孩子不仅没有学习优势,而且成绩明显低于传统幼儿园的孩子。

换句话说,早期教育确实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但孩子不可能领先太久。更可怕的是,早教组的孩子不仅成绩倒挂,在社交和表达上也不如传统儿童组。

在北京卫视2018的纪录片《起跑线》中,一个北京女孩从周六早上六点开始,从第一首尤克里里,到声乐,再到舞蹈,最后到西班牙语。一天下来,孩子稚嫩的脸上满是疲惫,妈妈特别着急。她还在考虑要不要给孩子上一堂逻辑思维课。周六周日,孩子和妈妈要么在去兴趣班的路上,要么在兴趣班的课堂上。但是精神和身体都“透支”的孩子怎么办?她真的喜欢这些课,并且乐在其中吗?面对镜头,她退缩了,说有的课有人喜欢,有的课没人感兴趣。但她不敢反对妈妈的决定,因为“妈妈会不高兴的。”孩子生来爱父母,生来感受父母的情感。父母有时会给孩子制造条件。如果你不听我的,我不会爱你。鼓励教育将使

这让我突然想起我高二的时候,大概17岁。我班有个小姑娘,还不到13岁。这个小女孩没上过小学。她妈妈以前是初中老师。她辞掉了工作,全力教育孩子中小学知识。这个小女孩呢?她很小很安静,一个人坐在第一排的角落里。13岁的孩子,本该是爱说话,爱笑,爱开玩笑的年纪。她是一个小个子,似乎不合适。不知道她一开始有没有努力融入班级?她妈妈鼓励式的教育让她失去了朋友,失去了那个年纪应该有的东西。

前几天一个14的女生一天写了2000首诗。看了她的视频,一个小女孩有一个很老的年纪。看到下面的评论,人们会想到MLM组织的洗脑。我们应该想,什么样的父母会让自己的孩子变成这样?孩子的成长有自己既定的轨迹。有的孩子花期长,有的孩子花期短。但孩子不就是这样长大的吗?

卢梭在《爱弥儿》中有这样一段话:“自然希望孩子在成年之前看起来像孩子。如果打乱了这个顺序,就会结出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饱满,也不甜,很快就会烂掉。”

每个孩子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他不是成年人的附属品,而是独立的个体。所以,养孩子的过程就是等待花开的过程。你可以给孩子你的爱,但这不是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