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反射是如何形成的?

病理反射是指脊椎束受损时,大脑对脑干和脊髓失去抑制作用时的异常反射。

是一种生理性深浅反射的异常形式,大部分属于原始脑干和脊髓反射。主要是锥体束损害的表现,故称病理反射。病理反射肯定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但是1岁以下的婴儿是正常的原始保护反射。后来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锥体束和锥体外系逐渐完善形成。后来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锥体束和锥体束外侧逐渐完善形成髓鞘,使这些反射受到锥体束的抑制。当锥体束受损时,抑制解除,出现病理反射。病理反射主要是巴宾斯基征和一组相关体征。巴宾斯基征的出现在大多数情况下表明锥体束有器质性病变。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如低血糖昏迷或全身麻醉,可能会出现短暂的病理反射阳性。此时如果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或解除麻醉,这种病理体征会迅速消失,似乎不能说明锥体束已经受损。病理反射的阳性反应是通过刺激下肢不同部位产生的,方法和名称很多,但巴宾斯基征是常见的,所以即使巴宾斯基有时阴性,刺激其他部位引出阳性反应仍有临床价值。

1.巴宾斯基征:考生仰卧,下肢伸直。医生握住被检查的脚踝,用钝竹签划出鞋底的侧边,从后向前划到小脚趾的脚后跟,向内侧翻。正常反应是足底屈曲,积极反应是大脚趾背屈,休息脚趾扇形扩张。

2.Chaddock征:竹签从外侧踝关节以下的足背外缘,由后向前划至趾跖关节。

3.奥本海姆征:医生用拇指和食指沿被检胫骨前缘自上而下向下按压。

4.戈登征:检查时用一定的力按压腓肠肌。

5.科达征:将手放在受检者脚外侧的两个脚趾背面,按压足底面后突然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