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小米鼓”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经常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教案《小米鼓》,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1幼儿园教案《小米鼓上》活动目标;

1.感知声音强度的变化,创造米粒在鼓上的舞蹈动作,体验参与游戏的快乐。

2.通过游戏熟悉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学会有节奏地跳舞。

3.感知多媒体影像的运动,体验活动的快乐。

4.感受旋律的氛围,和同伴一起参与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小鼓米图册记录纸(画成鼓面形状)大鼓面。

活动流程:

第一,节奏练习。

1.老师展示手鼓:“手鼓唱歌的时候声音怎么样?”

2.节奏游戏练习:老师讲解鼓和小朋友如何玩唱歌接力游戏。

3.老师又敲鼓:小鼓唱歌有什么特别的?

第二,在鼓上创作米粒的舞蹈动作。

1.展示米粒,猜猜鼓上的米粒会怎么样,验证一下。

2.启发孩子编打饭的动作,老师会记录下来。

3.展示图集,听听米粒在音乐和鼓点上的舞蹈动作。

4.听音乐,让孩子自己做动作。

第三,看图唱歌。

1.让孩子们谈论图片的内容。你懂什么?

2.听老师点击图片,再唱一遍。

3.看图学唱歌。

第四,玩“小米鼓”游戏

1.解释游戏规则,强调谁站在鼓后面,音乐停了谁就击鼓。

2.听音乐,玩游戏。听鼓声,用有趣的动作展示。

幼儿园大班教案《小米鼓》2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振幅和频率之间的关系。

2.尽量用力度的变化来唱,用肢体动作来表达。

活动准备:

1.鼓2。大米3。一组图片

活动流程:

一、实验中感知声音的产生以及振幅与频率的关系。

(A)感知声音的产生。

1.给我看看鼓。这是什么?它会唱歌吗?歌曲会是什么样的?仔细听着。老师用鼓槌敲打铃鼓,让孩子们说:“铃鼓发出什么声音?”(咚,咚,咚)我们集体说“咚,咚,咚,鼓在唱”。

3.老师再次击鼓来辨别声音。"鼓发出同样的声音吗?"有什么不同?(响一会儿,亮一会儿)

4.讨论:鼓声从何而来?(鼓面震动时产生鼓的声音。)怎么才能看出鼓在振动?

(2)感知振幅的大小与米粒跳动的关系。

1.给我看看米粒。谁在这里?如何让饭跳起来?他是怎么跳的?集体理论:“鼓上的小米饭弹跳。”

2.如果鼓在响,米怎么跳?如果轻轻敲一下鼓,米会跳得很低?(老师示范)集体论:“小鼓上的响米跳得高,小鼓上的轻米跳得低。”

3.鼓上的小米在干嘛?集体论:“鼓上的小米跳。”

第二,学歌

1.结合图集学习歌词。

2.告诉孩子歌名,欣赏歌曲。

3.练习从句,学习随着钢琴声有节奏地背诵歌词。

4.孩子们跟着钢琴一起唱歌。

5.试着随着力度的变化来唱。(1)讨论:战鼓响,稻子跳得高,我们该怎么唱?(较重)鼓声轻敲,米跳低?我应该怎么唱?(打火机)(2)孩子尝试练习。(3)集体演唱。

第三,学会用肢体动作表演歌词。

1.集体唱歌表演。

2.自由配对表演。

四。活动概述:

今天我不仅学了歌,还学到了很多知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大小与力有关。力大声音大,力小声音轻。

幼儿园大班教案“谷子上鼓”3活动目标:

1.通过鼓上的小米粒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2.感知音乐中力度和速度的变化,并用肢体表达出来。

活动准备:

小米,音乐带,鼓。

活动流程:

首先,跟着鼓一起唱。

1.小鼓是怎么发声的?

2.老师用鼓槌击鼓。让孩子们跟着鼓槌一起唱。老师们有节奏地敲鼓,孩子们用拟声词“咚”唱着鼓的节奏

二、鼓声从何而来?

1.鼓的声音来源于振动,那么如何才能看到鼓在振动呢?

2.老师引导小朋友讨论,展示米粒,并介绍鼓上的米粒振动时会跳舞。

3.老师一边演示一边解释:用力敲,米跳得高,轻轻敲,米跳得低。

第三,跳舞。小米。

1,老师唱歌打鼓。

问:鼓上的小米饭是怎么跳舞的?

鼓声震天。米饭怎么样?

铃鼓在哪里?

2、孩子跟着音乐节拍的节奏。

3.孩子们试着跟着唱。

四、游戏:我是鼓,你是米粒。

地板代表鼓,所有的孩子都蹲在“鼓”上,有的孩子扮演鼓手,有的孩子扮演米粒,边玩游戏边唱歌。鼓手用脚跺地板,或快或慢,或重或轻,用米粒扮演孩子做出相应的动作。

活动反映:

在这项活动中,孩子们直观地感知到振动与发生的关系,参与热情很高。他们在活动中玩耍、表演、作曲,展示了他们的自信。这项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自由表达的机会。“小米饭”在舞蹈中有节奏,表演丰富多样。孩子们用自己的想法展示不同的小米米舞场景。

幼儿园大班教案《小鼓上的饭》4的设计意图是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理想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受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分享他们的快乐。通过“我是鼓,你是小米”的游戏,学生之间相互互动,可以满足每个孩子的愿望,充分关注个体差异,让孩子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进一步让孩子在游戏中发展,在游戏中学习,也体验玩小米的乐趣。

活动目标:

1.通过鼓上的小米粒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2.感知音乐中力度和速度的变化,并用肢体表达出来。

活动准备:

小米,音乐带,鼓。

活动流程:

首先,跟着鼓一起唱。

1.小鼓是怎么发声的?

2.老师用鼓槌击鼓。让孩子们跟着鼓槌一起唱。

老师们有节奏地敲鼓,孩子们用拟声词“咚”唱着鼓的节奏。

1.鼓的声音来源于振动,那么如何才能看到鼓在振动呢?

2.老师引导小朋友讨论,展示米粒,并介绍鼓上的米粒振动时会跳舞。

3、老师边演示边解释:使劲敲,米跳高,轻轻敲,米跳低,跳小米。

1,老师唱歌打鼓。

问:鼓上的小米饭是怎么跳舞的?

鼓声震天。米饭怎么样?

铃鼓在哪里?

2、幼儿跟着音乐的节奏打拍子3、幼儿试唱歌曲4、游戏:我是一面鼓,你是一粒米。

地板代表鼓,所有的孩子都蹲在“鼓”上,有的孩子扮演鼓手,有的孩子扮演米粒,边玩游戏边唱歌。鼓手用脚跺地板,或快或慢,或重或轻,用米粒扮演孩子做出相应的动作。

活动反映:

反思:在该活动中,幼儿直观地感知到振动与发生的关系,参与热情较高。他们在活动中玩耍、表演、作曲,展示了他们的自信。这项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自由表达自己的机会。《小米》在舞蹈中有节奏,表演丰富多样。孩子们带着自己的想法展示不同的小米舞蹈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