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优宝贝早教
五岁的齐凡凡每周需要上五门课。除了英语、素描、击剑、珠算,他妈妈这个月给他加了编程课,因为齐凡凡家长的一个同学告诉他妈妈:自从孩子上了编程课,脑子变得更灵活了,前几天做的小游戏让全家人都乐在其中。
齐凡凡的妈妈知道儿子学业任务重,但其他孩子都在学习。他儿子不学,以后比赛就少了一项技能。所以,硬着头皮报名吧,不过还好可以在线教学,不用在路上折腾。
随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深入人心,很多家长的认同感只增不减。为什么家长会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竞争加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职业开始消亡,一些新职业逐渐出现。纯体力劳动领域也融入了越来越多的机械化和智能化。如何让孩子适应未来的社会生存,是现在家长的头等大事。所以,由此产生的恐慌也是可以理解的。
技能的培养和塑造,会为孩子的未来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恳请家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给孩子一些培养和训练。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也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造成隐患。
◆潜力对比◆
有些父母在塑造孩子时下意识地攀比。每当自己的孩子在某个比赛中或者某个时间得到表扬,父母都觉得脸上有光,所以非常注重孩子在同龄人中的表现。这种潜意识让家长给孩子报了很多不合适、不必要、不科学的兴趣课程,就是为了博取别人的关注。
如果孩子没有赢在起跑线上,会不会在以后的人生中落在别人后面?
◆能力大于动手能力◆
羽西是整个初三的小明星。她不是恶霸,也不是全才。因为家里条件不好,她没有什么技能可以展示。羽西之所以这么受欢迎,是因为她热心助人,真诚自然,善于发现。
羽西和同学相处融洽,别人解决不了的事情。她来玉溪,大家都愿意给她“面子”。虽然她的学习不是最好的,但是羽西的社交协调能力绝对不可或缺,从细节到年级活动。所以她成了班长,班里任何活动都能找到相应的对策和合适人选。
羽西的能力不可小觑。她统筹规划、发现、动员,能力大于所能,让她的校园生活多姿多彩。在孩子未来将要面对的社会中,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是基础。这种能力的培养比某一项特长的塑造更重要。
◆经验大于理论◆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需要与人交往,需要参与社会实践,需要融入社会体系。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生活经验大于理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孩子全身心投入到各种技能训练中时,就缺乏了对生活的理解。
从劳动中锻炼独立性,从观察中发现美。这些生活带给我们的礼物,是沉浸式上课感受不到的。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失去享受自然、寻找乐趣的机会,最后的知识体系已经失去了生活的本来面目,得不偿失。那么,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就一定能跑得很远吗?
不能真正消化理解◆
填鸭式教育的后果是无法真正消化理解,无法内化为实践。
一个人的成长作用于外力,但也需要内在的发展。人的认知发展受到客观环境、知识结构、经验积累等多重因素的制约。教给幼儿太多的知识,只能让他们按照学科去背,而不能举一反三。创造性发展只是模仿和复制。
?◆过早干预导致叛逆◆
让孩子学得太多太早,也可能会有一个不好的结果——将来会产生逆反心理,对学习产生抵触和厌倦。
自古以来,中国父母的情结就是希望孩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衣锦还乡。父母对孩子成功的期望,对女儿成功的期望,如果不考虑自己的爱好和天赋,强行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会让孩子感到厌烦和抵触。
然而,今天中国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不容易背负课业负担。那么,父母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成功”,又不给孩子太大压力呢?
◆顺势而为◆
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在《儿童的自发成长》中说,我们应该适度关注儿童,不应该随意“强迫儿童学习”。
当孩子对某一方面感兴趣时,家长可以顺势而为,使孩子最初的兴趣由关注变为强烈,由泛泛而谈变为深入研究,从而发展成为一种技能。
尽你所能
在孩子的培养和塑造上,家长一定要量力而行。
这里的“量力而行”家长不是主体,孩子才是,所以是基于孩子的能力,而不是家长能出得起学费,有足够的时间,所以不顾一切的让孩子强化训练。
随着育儿观念的改变,在孩子的幼儿期就已经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实践训练,有些技能训练可以给孩子带来良性的帮助,比如体能训练,包括足球课,篮球课。如集中训练,包括手工制作和拼图;还有让孩子在额外作业后压力更大的技能培训,比如编程课。
教育家熊丙奇曾用看电影的例子来比喻“高级”教育:第一排的人站着看,导致了第二排和第三排...最后都站起来看电影,却忽略了看电影时坐着的基本规则。
父母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希望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条件是人之常情,但一定不能适得其反,让这些兴趣引导和技能培养成为孩子的噩梦。
今日话题:你家有“宝宝”吗?你是基于什么理念来培养宝宝的?你认为你开始得越早,你就越能领先吗?留言给我们讨论。
————————
我是罗瑜的母亲,一个三岁婴儿的母亲,也是一名专业的婴儿护士。
借助宝宝成长故事,和大家分享一些育儿知识,帮助大家成为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