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鸡宝宝”越来越多?

作者:颜

图片/排版/校对:跟我来

全文约5500字,耗时约15分钟。

更多有趣的音频/视频,请订阅Track Talk &;追踪讲堂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在iOS应用商店或各大安卓应用市场搜索追踪讲堂,听你熟悉又陌生的方胜老师给你讲有趣的历史故事。

看到标题,有些读者可能不太明白网络术语“鸡宝宝”的意思,所以在开始正文之前,先借用一个百科来解释一下这个术语的含义:鸡宝宝,一个网络术语,是给孩子打鸡血,希望孩子成才的“虎妈”、“狼爸”。为了让孩子读好书,他们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断让孩子去拼搏。这种行为被称为“鸡宝宝”(这些孩子往往出生在“中产阶级家庭”)。

鸡宝宝一直是现代都市社会非常热门的话题。

一些家长在网上公开他们养鸡的经历。从幼儿园开始上课,孩子们基本上度过了没有闲暇的一天。与此同时,父母一天也没有放松。更重要的是,鸡血是用无数的钱买来的。

虽然我国的教育制度总体上看起来比较公平,但九年义务教育原则上是按地区推进的,通过中考和高考选拔一小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其余学生也可以选择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专业学校接受教育。“两张试卷是终身的”,人人有份,孩子不上当受骗。

但“原则上”和“事实上”还是有很多差异,而这些差异也导致了教育体系中的各种陷阱,让重视教育的家庭不得不钻了进去。

早教班、学前班、幼儿园、幼小衔接、课外辅导班、学区房、初中这些名词,是大量家长所熟悉的。这些名词的背后,是不知所措的孩子,也是同样急得喘不过气的家长。

但是,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些耳熟能详的教育术语,几乎都集中在孩子启蒙到小学阶段。看来中国的家长对升学考试的重视程度比较低,确实是这样。

在很多大城市,对教育的焦虑和重视程度是倒挂的,孩子重视,小学拼命,初中放弃治疗。

但是最重要的环节不就是中考和高考吗?为什么一到重要的高考就放弃治疗?悲惨的事实是,绝大多数给宝宝打鸡血的父母都是废物。知道山里有老虎,他们更喜欢在山里旅游。是什么促使中国的这些家长冒着如此巨大的风险,做出如此无法计算的投资?

当鸡宝宝正在成为人们生活中最热门的话题时,我们必须明确一些基本事实。鸡是怎样的父母?吉娃有几个父母?具体准确的数据我们无法统计,但还是可以说一些宏观的情况。一个小妞最需要准备的无非是钱。

任何辅导班每个月都要几千元,但目前月收入不足1000元的仍有6亿人,超过一半的人口月收入不足2000元,这就把全国大部分人口排除在了鸡宝宝的行列之外。即使他们想要鸡和婴儿,他们也没有钱去养鸡。

保守估计在上海养一个宝宝需要82万左右(不含学区房)。

先看收入基本面。

2019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正式实施。按照当时财政部门的权威说法,“仅将基本费用扣除标准提高到每月5000元,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占城镇就业人员的比例就由目前的44%降低到15%。”2017年末,我国城镇从业人员约4亿人,乘以15%就是6000万人。

换句话说,在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只有6000万人的月收入超过5000元。

如果不在一二线城市,找一份5K+的工作其实很难。

除了少数主要收入不依赖于工资薪金的富人,大部分城镇居民月收入不会超过5000元,大部分农村居民月收入更不可能超过5000元。

试想一下,孩子培训班的费用都是几千块钱。月收入1万以下的家庭买得起吗?

所以全国有经济实力的家庭很少。

从教育的地域差异来看。

在中西部地区,教育资源严重集中在少数大城市。2018,一则成都七中上课视频直播给贫困地区200多所中学7.2万名中学生的新闻引发舆论关注。报道作者来到云南省贫困县禄劝的一所中学。学校的孩子们通过屏幕和成都七中一起上课。

在很多西部省份,几乎只有省会城市的孩子才能最终进入更好的大学。省会城市人口虽然比其他城市多很多,但相对于全省总人口来说只是少数,所以中西部大部分人没有鸡。

在东部沿海地区,则是另一番景象。

长期以来,江苏省的教育都表现出县级高中善于培养高分考生,被称为“县级模式”。在一个县级行政区,生一个孩子是没有意义的。只要高三高三努力,就能顺利考上理想的大学。

在省会南京,鸡宝宝的氛围可以说是全省最浓,但是南京的高中高考成绩只能排在全省中游,远不如县城模式有效。

一位家长给孩子的寒假时间表。

一般来说,吉娃的父母只是地区的一部分,社会阶层的一部分。但吉瓦一族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在工人阶级之上,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活跃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程度上占据了社会话题的主流。

正是因为他们有这种特点,少数人的鸡宝宝才成为流行全国舆论的共同话题。

不仅是省会城市,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相比南京等二线省会城市,鸡宝宝现象更甚。

我们可以看到,城市越大,教育资源应该越丰富,直辖市的重点大学最多,在招生名额上都会向城市倾斜,北京上海的孩子应该更宽松。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北京,鸡宝宝现象不是全国第一,绝对名列前茅。

一群鸡

平心而论,从北京教育体制的设置来看,北京的孩子是全国选择最多的。

自2020年起,海淀区小升初政策为入学、志愿填报和电脑派位相结合。每个小学毕业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些志愿学校,学校会随机录取。海淀区所有公立学校都要报名,包括所谓的“6萧蔷”中学。从政策来看,孩子的选择可以说是比较丰富的。

但如此宽松的升学政策未能打消家长的焦虑,鸡宝宝现象并未明显降温。

为什么要鸡宝宝?

这与长期以来基础教育的结构性失衡有很大关系。海淀区现行的小升初招生政策,即民办学校的派位政策,是近几年才开始实施的。

不仅是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地也相继进行了初中招生改革,取消了民办学校可以通过考试等形式自主招生的“特权”,实行公办和民办同批次招生,不允许初中联考或变相联考。在公务员招录改革之前,长期存在部分初中通过考试筛选学生的现象。

按理说普通公办初中是义务教育,它不能筛选学生。但比如人大附中以举办“早教班”的名义,打着专门培养“神童”的旗号筛选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给予特殊照顾。

人大附中的“早期培训班”

“神童班”名额很少,但希望自己孩子是“神童”的家长却很多。所以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抓住家长的心态,大事宣传,家长当然是要买单的。

此外,大量以“外国语学校”为名的民办初中似乎可以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外大张旗鼓地举行初中考试。其实这也是违法的,所以他们的考试都是变相进行的,比如以社会英语、奥数、文体特长等考试或竞赛为指标,辅以面试和综合评价。

这是当前竞争激烈的“小促销”的主要来源。

因为民办中学的招生喜欢通过各种考试或者变相考试来进行,而长期以来,这些筛选招生的学校都脱离了义务教育就近招生的体制,形成了两条独立的入学线。

很多家长喜欢双管齐下,一边准备参加各种考试筛选学生,一边买一个口碑不错的公立学校的学区房。

人大附中的“早期培训班”

由于地理位置、管理水平等原因,公立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生源会有一些天然的差异,这是可以理解的。比如高水平智力区的学校往往属于“好”学校。在目前的社会状况下,这些差异是正常的,但不是永久的、固定的,会因为多个随机变量而发生变化。

不过总体来说,划片就近入学的政策应该是公平的。

然而,私立学校抢生源的现象加深了家长的焦虑。面对初中升学考试的不确定性,家长不得不考虑把风险降到最低,买学区房就是最大的保险。

上海2018 65438+10-2020 10学区房成交量占比(学区房成交量/市场总成交量)

所以没有特别关注的家庭,受到了特别关注家庭行为的人的影响,不自觉的加入了抢购学区房的大军。热门学区聚集了大量初高中刷下来的小妞,学生整体素质肯定比没有那么多小妞的学校高。所以公立学校的生源质量差异被人为拉大,学区之间的价格差异也被拉大,造成了大量的高价学区房。

这个时候,我们仔细审视今天公立学校之间所谓的“好”和“坏”,已经不能用地理位置和管理水平来解释了,因为校长是教育部门任命的,老师是教育部门招聘的,两者应该没有太大的区别。为什么中考成绩会有差异,主要是生源问题。

这种唯学生论的现象一方面让“好”学校的管理者疏于加强管理,另一方面也让“差”学校的管理者自暴自弃。

杭州某小区横幅

在那些“好”的学校,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是鸡,参加奥赛的,学英语的都学英语,幼儿园已经上完小学课程,小学已经上完初中课程,那么学校老师还需要教什么?

久而久之,老师对此也就心安理得了,甚至偶尔会有一两个学生在课外辅导班不提前学习。老师们其实觉得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有些学校老师甚至故意不上好课,强迫学生在课外班学习,学生坚持不去就刁难。

这样的学校还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吗?

教育资源应该是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平等地提供给全社会。

在很多西方国家,虽然有贵族学校,但公立学校一定是比较一般的,至少分不清楚,就算水平差,也一定是一样差。那么有钱人自然可以选择花钱远离公立学校,去贵族学校,但是不要去抢夺普通大众的资源。

虽然贫富差距巨大,但在现代文明世界的大多数主流国家,教育还是比较公平的,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也很多,教育要解决的问题肯定比发展中国家少。

英国伊顿公学是著名的贵族中学。

在一些国家,情况并非如此,不仅教育如此,医疗也是如此。社会公共资源按权力分配。有权利有财富的人不选择花更多的钱来选择自己的贵族学校,而是通过金钱和权力可以攫取比其他人更多的社会公共资源。

这也是全民自觉捍卫特权的根本原因。每个人都希望通过各种手段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特权。

比如学区房,最早的所谓“好”公立学校,往往离政府机关、大学等很近。,并在资源投入上优于旧城区的学校。那些与政府和大学毫无关系的工薪族,也在拼命买“好学校”的学区房,以为可以抢一些分配给高层精英的资源。

一个家长在朋友圈发的东西。

近年来,为了解决教育的结构性畸形,各大城市教育部门纷纷出台政策,取消民办学校筛选学生的特权,实现市民同招。

这本来是一件拨乱反正的好事。然而,这些城市小学生家长的反应其实是一片哀号。教育公平应该是社会的应有之义,但那些鸡宝宝的家长却视之为洪水猛兽。

一些无良房地产媒体甚至煽风点火,煽动“学区房是中产阶级最后的堡垒”的怪话,把本应是全社会每个人最后堡垒的公平正义抛在一边,踩在脚下。

这反映了极其不正常的国民心态。每个人都旨在尽最大努力获得特权并取消它。原本是特权受害者的人强烈反对,主动维护特权,成为特权的铜墙铁壁。多么悲伤。

鸡宝宝时代,嗅觉敏锐的资本怎能错过这场割韭菜的盛宴?从出版机构,培训机构,到学区房,各行各业,只要能和吉娃相处,都开足了马力,赚着孩子和家长的钱。

很多大城市都在搞开发,摊大饼,城市的范围越来越大。但是,只要建了学校,挂了好学校的牌子,这里的物价就上去了。网络写手很会写“西方贵族的孩子也很辛苦”“有钱学霸的生活”来安慰吉娃父母,骗取流量。

普通人为什么要和贵族比?这不是缺心眼吗?

培训班

吉娃产业链的主角还是培训机构。在任何一个城市,几乎每一个商业综合体,除了餐饮,生意最好的就是培训班。其实餐饮也是培训班的亮点。孩子在里面训练,家长在外面没事干。他们不用看电影吃饭吗?那些培训班的真实水平如何?

笔者曾经听过某知名培训机构的奥数课程,说鸡和兔子住在同一个笼子里,甚至直接教孩子背公式。至于为什么老师不这么教他们,孩子们也不想学,背诵学过的奥数是发展智力还是破坏智力,这是个问题。

这种现象恐怕也能解释大城市教育的“倒挂”。恐怕大部分鸡到了初中就没有学习的动力了,只能放弃治疗,在初中前夕离开自己人生中知识水平的巅峰。

想给孩子报奥数班的家长,首先要问问自己能不能学。

培训机构为了招揽生意,各种词都搭上了,水平不亚于MLM的机构。

什么奥数能开发智力,小时候大了不后悔,什么数学思维必须从小培养。或者打着“早教”、“幼聚”、“优训”的旗号提前学高级课程,告诉家长,所有孩子都提前学,你的孩子不学就会落后。

其实教育理论早就证明,10岁之前的孩子根本不适合学习太多的智力内容,学习太多会影响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就像炒股一样,当你的股票在下跌,不知道什么时候见底的时候,有人告诉你,这只股票以后肯定会涨。你能相信吗?

大部分人不信,还是会选择割肉走人,散户就断了。

那些知识水平在初中前夕达到顶峰的宝宝,绝大多数在高中就放弃了治疗,家庭条件也不错,只能想办法花钱买个海外本科,然后给留学中介割韭菜。这样的收割产业链真的很奇妙。

鸡在当今社会不是独一无二的。有学者指出,古代涌现的大量“神童”都是鸡生的。但是,年轻的时候,不一定就好。少年时就熟读四书五经的孩子,充其量也就是个代言人。相反,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都被日复一日的背书训练磨平了。

北京海淀的一位老师曾经说过,十几年前在班里看到的学生,普遍知识都很丰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现在的学生除了老师和培训班教的东西,知道的很少,不想知道,也没有好奇心。

回来好好想想。在培训班用背公式的方式教孩子奥数是在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吗?

吉娃背后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问题,更是教育体制的问题。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的民心,甚至社会的公平正义都在受到严重伤害,使得越来越多的骗子充分利用吉娃父母的焦虑,沉重的经济负担影响父母在其他正常健康领域的消费,这是经济发展的畸形。

但是,我们焦虑,怎么办?这个问题没人能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