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册【五篇】

#初二#引言制定一份好的教案,能让教师在教学中感到舒适,并表现出强烈的自信心。而且教案不仅是学校考核的标准之一,也是一个优秀的老师,他会在教案中加入自己独特的观点。以下是《小学二年级五个数学教案》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册

教学内容: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30-31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借助乘法的意义编写乘法公式。

3.培养社会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乘法公式的归纳法。

教学难点:

背乘法口诀。

教具:

挂图、公式卡

教学过程:

第一,进口。

小松鼠在松林里捡了一大筐松果。你能帮他们数一下吗?

第二,教新课程。

1.数松果(展示松鼠数松果的图片)谁能帮小松鼠数数?

根据学生的口述,每堆有5个松果。在桌子的黑板上写字。

桩数是1,松果数是5。两堆松果怎么样?

怎么算的?

你能继续填写这张表格吗?同桌的两个学生互相交谈。

报告并填写表格。

从这张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

2和5的乘法公式的编制

你能用乘法计算松果的数量吗?

黑板:1 5是5,1× 5 = 5或者5× 1 = 5。

两个5是10,2× 5 = 10或5× 2 = 10。

继续写,好吗?请在你的笔记本上写下并命名这块板。

集体修改。

一起读写好的公式。

有人知道10×4的乘积吗?独立计算,群体交流。

根据这些乘法公式,你还能算出哪些乘法题?

大家说的这些公式都是根据黑板上的九个公式计算出来的。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公式。它们都包含乘数5。为了方便我们的应用,我们把这些公式改编成了一个公式。我来说一句:15得5。

你能试着继续吗?分组说,分组写下来。

强调一下写作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起读5的乘法口诀。

给三分钟时间记住公式。

你是怎么记住公式的?有什么好办法吗?

3.求生活中5的乘法公式。

生活中还有很多和5的乘法口诀有关的事情。老师把它们编成了童谣。你想听他们吗?

一组5人,二组10人,三组15人,四组20人...

你会编别的儿歌吗?

第三,巩固练习。

请用你今天学的公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1,5的乘法公式。

2.填写:P11问题3。

3.P11的问题4。

第四,全班总结。

你今天买了什么?

第五,作业。

朗读并背诵5左右的乘法口诀。

2.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册

生日: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经历过数据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能根据数据回答一些问题。

2.过程和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统计学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道四季的划分,以及你生日的季节。

教学重点:

1.有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经验。

2.用块状统计图展示统计结果。

3.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4.比较分析判断,问或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1,使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2.能够对调查时间做出合理的推断。

教具准备:

1.在黑板上写一个“画一”的格子和一个“填一”的表格挂在黑板上。

2.日历

教学过程:

首先,引入新的课程。

1.今天星期几?今天有人过生日吗?

2.今天显然是他的生日。他带了一个生日蛋糕来和我们分享。让我们为他唱“生日快乐歌”,好吗?

3.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是什么时候吗?谁想谈谈?

我想知道班上学生的生日是什么时候。我该怎么办?

第二,玩中学

1,说出来。

你的生日是哪一天?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2.一分。

哪几个月是春天?哪几个月是夏天?哪几个月是秋天?哪些月份是冬天?四季是怎么划分的?

(1)小组讨论。

(2)与全班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3.告诉我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记住四季的划分。

3.调查。

(1)用你喜欢的方式调查学生的出生季节。

(2)小组交流:如何收集整理调查得到的数据?

4.涂上一层。

给统计表上色,整理数据。

5.说说吧。

(1)哪个季节学生过生日最多?

(2)有多少学生在夏天和冬天过生日?

(3)如果不知道班里某个同学的生日,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

(4)从图片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第三,全班总结

1.你从这门课上学到了什么?

2、统计的作用可大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

第四,作业

1.搞清楚你们村有多少学生在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2.一个季度有几个月?

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册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角度,判断角度,知道角度各部分的名称。

2.最初学会用尺子画角度。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感知角度,判断角度,画出角度。

教学过程:

首先,创造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播放多媒体,猜数字,揭示话题。

对教师发帖话题和角度的初步认识。

第二,联系实际感知角度

1,38页主题图。

看主题图从图上说出物体上的角度,初步感知角度。

2.学生从自己的三角形中寻找角度。

找对方的角,指着他们。

3、学生从生活中找一个角落。

举手报告。

第三,操作感知,探索新知,理解角度成分。

1,原始角度。

学生从自己的折角探索角的顶点和边。

2.计算机抽象出折纸的角,并学习角的组成部分。

3.展示活动角让学生觉得角是有大小的,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1)老师变魔术画活动角。

(2)动手操作角度。

(3)生命理论的发现。

第四,画角

1,学生探索画角的过程。

2、画角的过程。

3.观看多媒体画角过程。

4.再画一次角度。

动词 (verb的缩写)巩固练习

1,判断。

2.数数角度。

3、角度的大小。

第六,扩张,游戏

用边角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七。课后总结

4.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册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的过程,学会识别对称图形。

2.通过各种感官和形式的参与,感知对称图形的特征,找出对称轴。

3.体验剪、拼、画,发展空间概念,培养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称图形的特点。

教学准备:练习纸、图形纸、剪刀、课件等。

教学过程:

首先,创造一个情境

美丽的草地上有许多蝴蝶。

2.你认为这幅画怎么样?蝴蝶呢?

3.我们今天就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一下!(课件演示:蝴蝶翅膀合拢展开)

二、理解对称图形

1,老师带了很多图形,看看有哪些图形。

2.战斗。你能从上面的图片中选择两张来制作下面的图片吗?

一、学生操作,老师指导。

让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

C.除了这些图形,你还能拼出其他同类型的图形吗?

d,学生秀。

3.孩子们拼写正确吗?我们先来看看这些图形的特点。

健康:一样;对折会重叠...

4.看看我们同学拼出的数字。它们不同吗?(验证)

5.得到名字

像这样的人物,我们给他起个名字吧。(对称图形)

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

6、联系生活寻找对称图形。

第三,动手操作,制作对称图形

老师:生活中有那么多对称的图形。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对称的图形。我们想做一棵小松树。有什么好办法吗?

学生:画个图(怎么画?)画半棵树/直接砍。

老师:那我们来试试吧!

展示学生作品。你是怎么切的?

只有这样切,才能左右对称。我们称这个折痕为对称轴,对称轴的左右两边形状相同。(课件显示对称轴)

你能画出这个对称轴吗?

第四,判断对称图形,画对称轴。

1.仔细观察,判断这些图案是否对称。谈谈验证的方法。

2.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画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形的对称轴(机动)

五、多种形式,自主联系

1.上面的图形对折后就是下面的,用一条线连起来。

2.上图展开后,就是下图,用线连接起来。

3、脸书欣赏。展示一半,让学生想象完整的脸,然后呈现出来。

课外拓展,丰富知识。

对称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广泛,古今中外。我们有一百个数学花园。

5.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册

教学目标:1。通过回答三个与“可爱的小青蛙”相关的问题,掌握已经学过的公式,进一步熟悉3的乘法公式。

2、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巧用乘法公式准确计算。

教学难点:

学会看图提问,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故事导入)

池塘里有一群可爱的蝌蚪,大大的脑袋,深灰色的身体,摆动着长长的尾巴,快乐地游来游去。

蝌蚪想快点长大。他们每天学习文化知识,希望能尽快找到妈妈,回到妈妈身边...

二、利用乘法公式解题。

一群小蝌蚪离开妈妈太久了,非常想念妈妈。他们在池塘周围寻找,但他们忘记了妈妈的样子,找不到她。让孩子们帮忙把蝌蚪送回妈妈身边,好吗?

1,连一连

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集体指正。

你真的很了不起,你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青蛙妈妈带着她的蝌蚪在岸边向我们挥手,以示感谢!

2.比较(渗透关爱保护动物的道德教育)

(1)说话:请观察课本上的图片。两只青蛙将要过河。他们必须竞争先到达另一边。同桌搭配一只青蛙。

(同桌互相竞争,胜者获得小五星学习。报告结果,并告诉使用哪个公式。)

(2)学生做老师巡视。

(3)报告修订

3.算算吧

(1)阅读问题:每只青蛙吃多少害虫,三只青蛙吃多少?

(2)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允许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3)报告修订

开展环境教育:青蛙是捕捉害虫的专家,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他们。

第三,改进练习

1,完成1题,看谁能计算的又快又准。

2.完成公式。

23 () 39 () 58 () () 824

() 510 () 735 () 7212 () 16

3.想好了再填,能填多少填多少。

□×□=12 □×□=18

□×□=12 □×□=18

□×□=12 □×□=18

□×□=12 □×□=18

□×□=12 □×□=18

□×□=12 □×□=18

4.完成问题3和4

第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2,3,5的乘法口诀。你收获了什么?

动词 (verb的缩写)家庭作业

练习相关练习。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2、3、5的乘法公式巩固课。教材通过三个和小青蛙有关的问题,巩固了学过的乘法口诀。大部分同学都能把公式背下来,运用到公式中。课堂气氛活跃,教学任务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