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幸福种子的思考

看完《幸福的种子》,什么是好的绘本?我觉得现在的很多父母也是和我一样很功利的父母。很多时候我给孩子买书只是为了教他们各种知识或者做点什么。所以我会参考某某童书单去买。

读完松居直树先生的《幸福的种子》,我深感我原以为“好”的评价标准不免过于空洞。不管是真实的,能开阔视野的,还是有味道的,能触动“第六感”的东西。就像我之前得到的大提琴树一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会通过画面的色彩变化和情绪化的阅读,沉浸在其中,感到悲伤,又充满希望。这就是书带给孩子的感动。

大提琴树:

金韵蓉老师说:“为什么很多巴黎人都有某种艺术品味?因为他们开窗的时候就是艺术。”宋巨志先生也说过,让孩子时不时的接触好的作品,可以培养对绘本的鉴赏能力,而这个时候,再加上敏锐的艺术感和文学感,就更理想了。

所以在给孩子买书的时候,不能只想着要传递知识或者学习单词。无论文字之美还是艺术之美,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他们成为有钱人。

图画书中的插图:

大人看书,眼睛跟着文字走,孩子单纯看图片。绘本里的图片会讲故事。

比如“爷爷一定有办法”简单地在每一页的底部划一个老鼠家族,孩子马上就会指着说:“啊!下面的小老鼠拿着布,爷爷的布去老鼠家了!”孩子们会用自己的方式阅读绘本中的故事。因为画中有东西,孩子会把所有的细节结合起来理解整幅画的意义。他们用天马行空的想法去想象,却去读图画书。这也是锻炼想象力的最好方法之一。

爷爷一定有办法。看看下面的老鼠家族:

在演习营里,我看过班里的小朋友画的一系列我自己会坐高铁的图,深深感受到绘本对班里小朋友的影响。幼儿时期培养的丰富想象力,可以成为孩子未来阅读能力的基石。

绘本的乐趣:

直到现在,我都很感谢父母从小给我一个舒适的读书环境。虽然那时候只想要中国版的绘本《漫画书》,但我乐在其中,所以小学三四年级就可以看《清史演义》《封神演义》等晦涩难懂的经典书籍。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我在阅读中找到了乐趣。

如果家长不能在陪孩子阅读的同时喜欢上绘本,孩子也很难对其产生真正的兴趣。

范文看了《幸福的种子》2很多次后,爸妈都让我给他推荐绘本,目的是能轻松阅读,那些字大,图多的绘本。他们看绘本只是为了识字,而不是通过绘本来培养阅读乐趣、阅读能力和想象力。绘本中的插图本身就给孩子带来了艺术美,尤其是一流的插图,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视觉享受。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去玩,这是父母应该做的工作,对他的一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当我们的孩子看到绘本里的动物时,会和实际看到的动物有明显的对比,会给他们兴奋、激动、联想的感觉。我看过的绘本里介绍的一些动物、植物等等,会开阔我的视野,弥补我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的东西。

如果家长希望孩子喜欢绘本。最好的结局就是母亲先喜欢。但如果母亲过于热情,采取强制的方式,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反抗。这和过度赞美一样,让人恶心。只有恰当的、发自内心的感动,才能打动听者的心。

阅读并不等同于识字。如果我们能够阅读,我们应该能够阅读所有的中文书籍,无论它们有多难,多专业。问题是,读完整本书并不代表你理解了这本书,你能真正理解书中的内容,这才算读书。

要想专心听故事,就必须有一种独特的能力,把看不见的故事想象成脑海中的画面,也就是俗称的想象力。只要你想象力丰富,肉眼看不到的东西,用心就能看到。绘本与孩子的想象力有着非常密切的互动。

从一本书里发现一个丰富灿烂的世界,或者只提炼有限的知识,完全靠读者的想象力,而绘本就是培养孩子想象力的启蒙工具。

看完《幸福的种子》,感觉尧尧马上就六岁了,但我是第一次看《幸福的种子* * *读绘本》,第一次思考如何和孩子一起读书。

我记得姚三岁第一次进公园的那两天。她中午不睡觉总是哭着找妈妈,唐老师陪着。还好他们找到了绘本《爸爸的诞生》和《爸爸的爸爸找爸爸的妈妈》(之前在家里给她讲过),于是唐老师就给她讲了。也许在听故事的时候真的可以融入进去,姚开始沉默下来。中午,姚不厌其烦地听完了这两本书。老师稍微停顿一下,姚就会说“多讲几遍”。两本书讲了大概十几遍后,他的情绪稳定了。感谢所有常春藤盟校老师对孩子的爱!

一.识字和阅读

松坂先生写道,“读书不等于识字。如果我们能读就能读,那么只要是中文的,无论多难多专业的书,我们都应该能从头到尾读完。问题是读完整本书并不代表你理解了。只有当你能真正理解书中的内容时,才是阅读。识字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姚第一次接触汉字是早教系列配套玩具“汉字王国挑战机”。当时我给她看了几次识字卡,又问了她一遍,但是字还是能念对的。我一开始有点惊讶,后来发现纸上写的字对她来说很陌生。这才发现她一直在看图,看到人的嘴角有几粒米,人的眼里有一朵花。哦,我就知道我妈问她的时候,她回答的是“米”和“花”。

在给姚讲故事的时候,我也试着用手指去读。姚有点排外。其实我自己都不喜欢。总觉得读着读着感觉少了很多,很难再融入进去,就放弃了。松居直树先生说:“读书不是修行,而是享受。尤其是孩子小的时候,大人更应该注意让他们快乐地学习。”放弃你心里的其他想法,只要孩子觉得读书有趣,那就是最好的。

第二,阅读和想象

看完这一节,我感觉到想象力的重要性。之前觉得孩子听课不感兴趣或者中途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只有一个,但我从来没有想过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直到看到松居之老师的分析,“那些中间走神的孩子,一开始可能是聚精会神地听故事,脑海里出现了一个寸法师的样子,甚至还描述了其他细节,但可能老师讲到一个寸法师来到“首都”的时候,孩子就有了理解上的障碍。因为小孩子不知道“首都”是什么,想象不出首都是什么样子,所以小不点法师就失去了表演的舞台,故事也就无法进行下去了。就像电影进行到一半,影片突然出现问题,画面断断续续,无法衔接。一点都不精彩,孩子们自然就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有趣的事情上了。”

读万卷书,走万里路。丰富的想象力来自于直接或间接的经历。经历越多,想象力越丰富。绘本正好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多体验的机会,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尧尧前段时间迷上了《向内看》系列书籍,揭示了海洋、著名的宫殿、地下等等。每次看完或者自己看完都会有一些惊喜和感叹。可惜总觉得晚上时间太短。姚睡觉前还要看另一部动画片,还要加上很多为什么,所以看书的时间也相应减少。

姚喜欢画画,家里又没有电视,所以她在家玩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是坐在桌前画画,还喜欢当老师教我画画。绘本是她绘画题材的重要来源。训练孩子的想象力把喜欢的图片记在心里,然后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应该也是大有好处的。

看了《幸福的种子》,我从教以来,就受到了优秀教育工作者思想的洗礼,一直被身边那些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所折服。一直喜欢研究教育,有个宝,所以越来越失控,买了很多育儿书。虽然我难免会因为抄袭而犯错,但孩子也有自己的个性,甚至有时候会把我逼疯。《幸福的种子》这本书是姚宝办理绘本借阅卡时,书店赠送的。我从来不喜欢外国文章,但一拿到这本书,就被温暖典雅的书皮和精致细腻的装帧吸引住了。一口气看完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无限惊喜。因为它在我曾经黑暗的读书路上为我点亮了一盏灯。那时候我正处于读书盲时期。这本书很快让我找到了亲子阅读的意义,以及如何选择书籍,陪伴孩子阅读。

第一,我明白了为什么要给孩子读书,以及亲子阅读的意义。

虽然我们在瑶宝还在妈妈子宫里的时候就开始了亲子阅读之旅,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功利的阅读。有时候朋友会不屑地问我:“你孩子读了很多书。让我看看你家孩子哪天有什么特异功能?”有些朋友看到孩子读了很多书,会忍不住嘲笑我,但有时候又让人觉得他不“讲道理”:“你还是老师吗?如何教育孩子?为什么这个研究根本不管用?”呵呵.....当时我只是给了他们一个浅浅的微笑,因为我知道孩子的无理取闹是孩子敏感期的正常行为,因为我从来没有把读书看得那么功利,也从来没有指望读书能培养出一个讲道理的优秀的孩子!只是希望在孩子心中种下阅读的种子,享受亲子阅读的快乐和幸福。正如宋聚志先生所说,“绘本对孩子没有任何用处,不是用来学东西,而是用来感受快乐。”是的,我经常感觉到姚宝的心情随着故事的跌宕起伏而变化,经常听到姚宝念叨着深深印在记忆里的故事。我想这就是幸福所在吧!同时,宋菊芝还提到,“父母用自己的嘴,一句一句地把这些话讲给宝宝听,就像一颗颗播下语言的种子。”当一颗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父母和孩子之间就建立了牢不可破的亲密关系。真正把父母和孩子联系在一起的,不是户口本,也不是出生证明,而是那些温柔而人性化的话语。“虽然刚满三周的姚宝语言表达并不流利,但在家人的各种方言中长大,还是能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或许这就是读书带来的快乐吧!如今,图画书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我们可以在早上、中午、晚上的任何时间看书,书中的无限乐趣也伴随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如宋菊芝所说:它能带来各种丰富的语言体验,也是传递亲情的桥梁。总之,读书不是修行,而是享受。

二、如何选择绘本。

宋菊芝告诉我们,好的绘本把孩子喜欢的东西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孩子看得清楚,被深深打动。好的绘本主要是展现事物的真实面貌,因为绘本主要是让物体和画面在孩子心中形成完整的体验,学会如何用文字表达这些东西。我们帮孩子选的书一定是实物,而不是吸引孩子扭曲画面色彩的书。同时,我们也完全没有必要抛开那些实用的绘本,只需要选择有趣的绘本读给孩子听,让孩子在有趣的故事中感受童年的快乐和阅读的快乐。

三、怎样才能带领孩子阅读绘本?

首先要亲力亲为,带着更轻松的心情,把书当成有趣的事情,把读书当成快乐的事情。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每天不断积累努力的过程,是无形的,所以教孩子读书最好的方法就是家长自己教。其次,要带着爱和快乐读给孩子听,也要发自内心的喜欢这本书。只有这样,读者才能把这种心情传达给孩子,让孩子享受到书中的乐趣。这是一种情绪化的声音。有过很多次,因为工作生活中的烦恼,在给瑶宝读书的时候心不在焉。我以为小孩子会胡闹,可是每次姚宝都会“批评”我:“妈妈,好好学习。”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读书是一种精神按摩。你的一言一行,你的心情,孩子都能“读懂”。给孩子读书,就像和孩子手拉手去故事王国旅行,分享一段充满温馨语言的快乐时光。另外,家长在给孩子读绘本时,要尽量读“图”,而不仅仅是文字,因为孩子不识字,看书的方式和大人不一样。他们在看书的时候,最先注意到书中的插图,会从插图中理解书的意思和细节,而成年人则是先看到文字而忽略图片,所以很难和孩子达成一个* *的知识。反思我们的生活,父母有时候耐心不足,比如写作业很快,不看电视...平常生活中,父母忘记了“软”字。只有父母能给孩子带来快乐,让孩子幸福,这样的父母才算是真正的成年人。树是怎样的,果实也是怎样的。如果把心灵比作一座花园,那么父母就是这座花园的园丁。在和孩子一起读书的过程中,我其实有意无意地种下了爱的种子。

总之,正如宋菊芝所说,“如果读书成为孩子人生中最大的享受,那么他们的阅读量一定会被大人感叹。”这就是读书的魅力。

基于以上对阅读的理解,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心中也有一个大的语文观念,鼓励班上的孩子坚持阅读,指导学生如何阅读。

1.每天坚持阅读30分钟,饭后或睡前都可以。

2.孩子可以自由选择阅读的书籍,阅读初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小说。比如很多孩子可能对金庸的武侠小说感兴趣。选那种有故事情节的书目就行了,具体书目会通过家校沟通群发给你链接。

3.购书:学校图书馆借阅,迁安图书馆办理借阅证或网购。

4.边读边批注摘抄。

5、开展主题读书节活动。

同时,为了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也呼吁家长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为任何一个好习惯,它的形成在一开始就是强制性的。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要强制性地布置任务,规定孩子一天读多少书,读什么书,读多少页。我们应该每天检查孩子的阅读进度,让他们把书签放在昨天阅读的地方。具体来说,我们应该做以下两件事:

1,数量的规定。

一般要求学生每天读30页。个别有困难的后进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

2、要监督。一定要检查落实,不能光说不做。

生词有没有查字典,漂亮的句子有没有标注记录,都需要查。

阅读是幸福的种子。读书是传递心灵的桥梁。读书是一种享受。如果你爱你的孩子,就让他爱上阅读。让幸福的种子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伴随他一生!

看完《幸福的种子》后,我在假期看了教育局推荐的《幸福的种子》。一放假,我就在大观园的新华书店买了这本书。慢慢看完这本书,只能说受益匪浅,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我一直很羡慕那些小小年纪就能读很多书,知道很多知识的孩子,我也很羡慕他们的父母。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我的儿子也能这样。在赛赛出生之前,我已经想象过如何抚养孩子。所以,我把怀孕期间每天的身体变化都写了下来,比如:第一次感觉到孩子在动;什么时候踢我等等。Seth出生后,每天至少拍一张照片,写一点孩子今天的表现。虽然他仍然不明白这个故事,但他每天都给她讲故事。不过由于下班后工作比较忙,这种事情就慢慢放下了。当我回到家的时候,我已经筋疲力尽了,还得照顾我的孩子。(我父母不在济南,爷爷奶奶去世了,我们就雇了个白天的保姆带孩子。我只想好好休息一下。我不写日记,拍的照片也少。给孩子讲故事的数量也越来越少。

其实我一直都知道亲子阅读的重要性,也经常给孩子买书,但是和孩子一起阅读的越来越少了。同时我发现我买书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孩子应该读什么样的书,或者说我以为我是从孩子的心理去思考孩子想读什么样的书。但说实话,每次给赛赛买书都很头疼,因为很多时候我觉得赛赛会喜欢书,但他不感兴趣。尤其是长大后,买的书一般都是睡在书架上,所以现在去书店买书,只负责交钱,其他的一概不管。

书上说:牵着孩子的手,看绘本。

“电视上的叔叔不抱我”...“我有一个五岁的孩子,正在上幼儿园。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会握着他的手给他读绘本。”

我被这句无心的话深深打动了,脑海里不禁浮现出那个男孩的幸福。我后悔没有这样陪儿子学习。经常原谅我累。你自己去看看吧,把你儿子送走。众所周知,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书和故事,更需要一种情感交流和分享的期待。亲子阅读不仅仅是“书”,而是一种亲情。

书中还谈到:读书是一种享受。

已经充分享受了绘本乐趣的孩子,很快就会进入下一个阅读阶段。有些孩子很快就能享受阅读,有些孩子需要大人的帮助。读书不是赛跑,也不是速度能决定的。如果母亲焦虑或不安,只会影响孩子阅读时的心情。

父母不停地督促孩子学习,不仅没有意义,而且有害。读书是一种乐趣,不是父母的面子。孩子的周围应该是有趣的书,而不是父母认为对孩子有用的书。这样,孩子就能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尽量营造大人和孩子一起阅读的快乐和愤怒,因为这是最好的阅读指南。总之,读书应该是孩子的一种乐趣。

平时我们都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享受和孩子的相处。但是,一旦意识到自己孩子和别人孩子的不同,心理就会不平衡。重要原因是受不了自己的“面子”。当你打乱孩子发展的节奏去适应别人的节奏时,我们已经在潜意识里辜负了孩子。关键是:是孩子失败了,还是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场?为什么只是督促孩子?为什么不弯下腰反思一下自己——比如我和其他家长的差距?你怎么能用上面提到的“快”或“慢”这样的现象来否定孩子一直以来的努力呢?!

所以,在写之前,在任何事情面前,家长都要冷静理智,要能看清现象,看清背后可能的原因。其实一味的催促,反映的是自己的失败和不作为。

我已经过了亲子阅读的最佳时期。年轻的父母应该抓住这个时期,和宝宝一起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