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1.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始于周朝,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2.中国有25个民族都过清明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基本主题都是扫墓祭祖,徒步旅行。受汉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有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冷食

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节日食品。由于寒食节和清明节的结合,一些地方仍然保留着清明节吃寒食的习惯。在山东吃鸡蛋和冷馒头,在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据说如果不这样,就会下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他的眼睛很亮。晋中地区至今还保留着清明前一天禁火的习惯。

大中华区

河北省

河北扫墓烧纸钱讲究“凌晨清明,晚上十一(农历鬼节)”。清明前一周开始扫墓烧纸,清明节很少有人去扫墓。河北南部选择在清明节前一天的寒食节扫墓。全城男女都出去踏青,看花,摘菜,做柳。有句谚语说:“清明不穿柳,清丽容颜变明眸”。

上海

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和徒步旅行,每年清明节前后出游的人数近千万。由于改革开放,墓地蓬勃发展,相关遗址主要分布在外省的苏州、嘉兴等地。因此,前往上述地区的人数达百万以上,往往造成清明前后省内交通连续几天拥堵。

将无芒雀麦汁和糯米混合在一起,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用豆沙、枣泥等馅料包裹,放入以芦苇叶为底的蒸笼中。清蒸球色泽翠绿,香气四溢,是清明节最具特色的时令食品。上海也有一些人,清明节,扫墓、家宴爱吃桃花粥,爱用刀鱼。对于上海人来说,青团是清明节祭祖不可或缺的供品。

温州

在温州,有吃棉花菜饼的习俗。顾名思义,棉花菜饼就是用棉花菜做的饼,有人称之为清明饼。

清明饼面菜是按温州话翻译的。原来它的学名叫曲谋草,只有在清明节的时候才有。做面菜饼很有讲究。首先,你应该去地里摘面菜。(绵菜不是种的,每到清明节就会自己长出来。)然后,洗干净,晾干,放在倒臼里,(倒臼是石头做的工具,以前他们用来捣年糕),捣碎。(通常是八公斤白米粉和两公斤糯米粉)加入适量的水,你只需要将所有的棉菜均匀的拌入米粉中即可。浇好后要准备里面的馅料,这也是很重要的一道工序。这里最常见的就是用新鲜的竹笋、豆腐、猪肉和咸菜(或者萝卜丝),临摹,等馅料凉了再包起来。包完棉花菜饼,下面一定要包。因为放了柚子之后,这种海绵蛋糕会有柚子的香味,味道会好很多。包好放蒸笼蒸25分钟就行了。

在很多地方,祭祀仪式完成后,会分祭祀食物。晋南人过清明节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馒头,中间夹核桃、枣、豆,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绑一个鸡蛋,取名“子福”。需要蒸一个大大的总“福”来象征家庭团聚和幸福。上坟时,一般“子夫”是献给先人的,扫墓后全家共享。按照上海的旧习俗,祭祀用的蒸糕要用柳条穿起来,晒干存放。当他们在漫长的夏天到来时,他们会被油炸并给孩子们。据说夏天吃了不会生病。

湖州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包粽子,既可作为扫墓祭品,也可作为徒步旅行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实。”清明前后,螺蛳肥壮。俗话说:“清明蜗牛,一只鹅。”农民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在这一天,他们用针挑出蜗牛肉来烹饪,这被称为“挑青”。吃完后,把蜗牛壳扔在屋顶上。据说屋顶瓦片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养蚕。在清明节的这一天,会有俱乐部的酒。同一个祠堂的人一起吃饭。没有祠堂的人通常会和曾祖父家的孙子们一起吃晚饭。社酒的菜肴主要是鱼、豆腐和蔬菜,以及自酿的甜白酒。浙江桐乡市鹤山镇有句话叫“清明节如过年”。清明节晚上,强调家人团聚吃晚饭。桌子上摆着几个传统的菜:炒田螺、藕片糯米饭、豆芽豆、马兰头等等。这些菜都和养蚕有关。把吃剩的蜗牛壳扔到屋里,据说声音可以吓跑老鼠,毛毛虫会钻进壳里筑巢,不再骚扰蚕。吃莲藕是祝蚕宝宝吐的丝又长又好。吃发芽豆是口彩赢“财”。吃马兰头之类的新鲜蔬菜,就是取“青”字,以配合“清明”的“绿”。

福建省

福建闽南不一定只在清明节扫墓。扫墓一般有两个日期。泉州的习俗是清明节前后几天,而漳州有些人会选择在三月初三上巳节附近扫墓,客家人一般在春节后扫墓。方式是,清理完坟墓环境(如杂草、树木)后,先祭拜土地神,再祭拜祖先。祭拜结束后,用小石头在坟墓上按下“墓纸”,表示坟墓已经修好。清明节那天一般不做饭,只吃凉润的饼,起源于寒食节的习俗。

四川省

四川都江堰泼水节祭祀仪式,祭祀李冰父子的清明节(二王庙庙会)(成都都江堰)。

山西[7]

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大部分地方不烧香不烧纸,所以坟前挂着钱之类的东西。曾有“清明上河图白”之说。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清明节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大部分地方都要把钱和其他东西全部烧掉,理由是除非烧光了,否则不会转给祖先。大同等地习惯白天上坟,晚上在家烧钱烧丝。在晋西北的河曲等地,带酒带菜上坟,然后在坟前吃喝,意思是和祖先一起喝酒吃饭,这是旧习俗。在山西南部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枣糕在坟前打滚。传说是为了给死去的老人挠痒痒。在晋中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是形似蛇的饼。回到家,把面包放在院子里吹干再吃。老人们注重治病,其源头是因为寒性食物禁火。

晋南上坟后,回家要拔些麦苗,在门上插上松枝、柏叶或柳条,辟邪。山西北部有许多柳树插枝。在其他地方,一些柳条被插在坟墓里。

晋南人要蒸馒头,里面放核桃、红枣、豆子,叫子福。带着儿子孙子的祝福,都带着祖先的祝福。家家都要做黑豆凉粉,切成薄片,配着汤吃。铲蔫草,搓在炕席上,叫赶蝎子。在晋东南,人们头上顶着柳枝枯叶。女人要用金色的饰品(头饰)贴在太阳穴上。在山西北部,习惯上有黑豆芽,和玉米面包、黑豆芽馅一起吃。晋西北讲究用小米粉做饼,俗称“撒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节后一天会收一个女老公,俗称“鲜火”。

山东(省)

招远、即墨、临朐、临清等地在清明扫墓时,要给墓穴添加新土。据说这是给祖先修房子,避免夏天漏雨。在威海、栖霞、黄县等地,祖坟公祭后,全民一起吃祭后的馒头和菜肴,称为“房食”或“水会”。南北朝时期的“斗鸡”习俗,在鲁北也一直保留着。这一天,宾县的孩子们用煮鸡蛋互相支持。谁先打破鸡蛋谁就输了。岐山、博山等地在清明节煮一锅小米干饭让牛饱餐一顿,称为“稻牛”。有句谚语:“打千骂万,一顿清清白白。”。

河南省

巩县清明,女婿还祭岳家祖坟。人们祭祀青苗、牛王和红山神。在孟津县,清明时节,麦田里正在播种幼苗。

山西省

兴平县明确,公婆互赠纸钱,互拜坟墓。富平县家家户户在清明节请名山之泉源水,* * *给一个神送礼。准备祭品祈求丰收叫做“游泳”通州县清明过后,柳枝插门;还有把纸钱放在树干上,据说可以防虫防蚁。洛川县蒸小笼包为食,包子装饰成鸟蛇形状。据说介子推上绵山时,有鸟和蛇保护,所以被留作纪念。

江苏省

台州农民在清明节举行划船比赛,称为“舟舟”。镇江人用七片柳叶泡茶,据说可以明目。丹徒县庐山附近的村民,至今还保留着“望棉”和“绵山”的旧习俗。

安徽省

徽州府在清明桃心泉酿酒。清明节,贵池县,妇女们制作蚕茧来祭祀蚕,祈求蚕的丰收。泾县称清明节为“插柳节”。生日清明的时候叫“野鬼”,家家贴一棵柳树,在坟头树上挂纸钱。

湖南

长沙府叫《追忆似水年华》。永州府清明节,凌晨打水,几个月不变,特别好酿酒。新田县农业谚语:“清明,万事成”。

四川省

在四川东部的重庆和万县,旧时有“上野坟”的习俗。清明节前后,三两个女人带着酒和菜一起去郊外野餐。男人,不管认识不认识,都可以来凑热闹。在什邡等地,妇女将荠菜花蘸油丢入水中,视水面花纹而定,称为“油卜”。在成都,有炒饭团卖,用颜色点缀,用线连起来,叫做“开心丸子”。

广西

清明节,衡州村民,拿柳叶和螺蛳泡在水里洗眼睛,据说能使眼睛明亮。兴仁县扫墓后,用白纸做长条幅挂在墓头,称为“标坟”,也叫“挂青”。开阳县扫墓时,值班的祭司长准备酒和食物作为祭品。祭祀结束后,亲戚朋友会在附近举行宴会,这被称为“野餐”

五洲

梧州大部分村民在清明节当天及随后几天扫墓,只有少数村民在清明节前几天扫墓。

江西

新建县清明祭扫,以春饼为例。永丰县清明扫墓三天,然后七天。除了祭祀仪式外,米粉还用作水果,称为茧果,或者将糯米压成饼,浇上糖汁,称为米果,至今仍有寒食遗风。在安义县,清明节只由男人举行,女人不参加。

香港

清明节是香港的一个重要节日。香港人会去祖先的坟前烧香,点香。祭品多为水果、鲜花、烧猪或水煮鸡。为了避免过度拥挤,香港人经常提前几周祭山,但不一定遵守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传统。

早在港英时期,即使中国内战结束后中港边境戒备森严,但位于中港边境的沙头角禁区,每到清明都会有限度地开放,人们会前往沙岭墓地祭拜;从1950到1970,中国仍然没有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许多人会在清明节以祭祖为借口回家乡。每个人都穿着多层衣服,携带异常大量的日常用品,帮助农村的亲戚和朋友。还会出现从广东和香港购买火车票的热潮,以及黄牛票的投机行为。

近几十年来,香港人在为先人清理坟前杂草时,有人相信风水上说的“地动山摇”,放火烧杂草,导致多起严重森林火灾,备受社会关注。2007年,一些组织将发起“清明无山火誓师大会”,呼吁公众不要再放火除草。

中国台湾省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不同,所以清明节因地而异,从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台湾省的清明节是从前年冬季至日算起的第105天,清明节,台湾省漳州人,在农历三月初三。台湾省清明节的习俗与闽南相似。台湾省客家人祭祖扫墓的时间从元宵节后开始,日期由各家自行决定,直到清明。

台湾省人扫墓的习俗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的扫墓,仪式和祭祀比较简单,大多只为年糕、饼、糕;二是修祖坟,祭祀也挺隆重的。祭祀用的祭品一般包括各种祭品、十二种蔬菜、糕点等。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周围贴上“墓纸”(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每张纸上都压着小石头,墓碑上必须放一摞。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给祖先的钱。如果是修墓,也就是修整祖坟,全家人会聚在坟前吃红鸡蛋,蛋壳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寓意。扫墓的同时,也要祭奠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和先人安息的地主(带着小石碑)。一方面是一种安慰,也意味着感恩。台湾省还有一个特殊的习俗。如果这一年家里有喜事,扫墓的时候要把坟整修一下,坟前放一盏小红灯(油灯),回家的时候带回家。据说可以招来更多的幸福和吉祥。

以前台湾省农村,每次扫墓完,都有一群孩子来讨钱。来的人越多,将来家里越发达,主人也愿意给那些孩子钱或钱。

后来由于台湾省墓地减少,实行了骨灰塔。很多人把骨灰盒放在骨灰塔上,每到清明节就去骨灰塔祭拜,也起到了祭祖的作用。由于人们观念的逐渐转变,扫墓的仪式也被省略了。

东南亚

东南亚有独特的宗族会馆文化,它的形成与海外华人清明节祭祖的传统密切相关。正是为了处理同胞的后事,早年游历东南亚的华人集资修建了“义山”(免费墓地),修建了公叔(土地神)庙,以实现祭祖的愿望,并由此逐渐形成了对凝聚东南亚华人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宗族会馆文化。

但在华人约占总人口75%的新加坡,由于土地资源有限,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采取移风易俗的措施,提倡华人土葬而不是火葬,并在郊区修建大型骨灰盒家园,于是市区的墓地逐渐消失。如今在新加坡,买一个政府提供的墓地大约需要1新元(约合1.52新元),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使用寿命只有15年。

新加坡华人仍然遵循传统仪式扫墓,大多是闽南仪式。在清明节期间,新加坡华人经常和家人一起旅行,他们的亲戚和朋友会邀请他们一起去。一两辆小货车装满了他们去扫墓,他们大多先祭祀土地神。然后在亲戚的坟前摆上酒、果、花,点上香烛,压上墓纸,烧纸钱,磕头,最后就地吃酒、肉、果,回家。一般准备五畜祭祖,其中蛤、蟹、鸡鸭必不可少。祭拜结束后,将蛤蜊剥皮就地食用,然后将蛤蜊扔到坟前,表示后人来扫墓了。

回国寻祖祭祖是近20年来新加坡华人的一种上升趋势。清明节前,来自海南的新加坡华人,见面时经常会用家乡话问对方:“清明你回老家(老家)吗?”

很高兴为你解答。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不懂可以提问!如果你同意我的答案。

请点击下方按钮选择满意答案,谢谢!

如果你需要其他帮助,你可以找我帮忙。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