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的宝宝从最困难的十分钟到轻松入睡,妈妈是怎么做到的?

秘诀一:灵活掌握清醒间隔。

清醒间隔简单来说就是宝宝上一次睡眠到下一次睡眠的时间。只要宝宝是清醒的,无论是哺乳、轻拍、换尿布、洗澡,甚至睡觉,都应该算在清醒区间内。

入睡的时间必须包含在清醒间隔中,比如宝宝的清醒间隔是1.5小时,那么如果预计入睡或入睡的过程需要15分钟,那么开始准备就需要1小时,而不是1.5小时。

在实践中,很多妈妈会醒的时间太长或太短,导致宝宝很难入睡。

1.长或短清醒间隔的性能

宝宝的睡眠窗口稍纵即逝,有时会错过多喂和准备睡觉的时间。但也不要走极端,因为怕宝宝错过窗口,就盲目推进。有时候,刻意拉长白天午睡的清醒间隔,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睡眠时间最长、睡眠质量最重要的夜间睡眠,让宝宝晚上有一个稳定的睡眠时间。哎,养宝宝真的是一门平衡的艺术~

举栗子:8个月的宝宝,白天睡三个午觉,一般6:30起床,19:00入睡。但是因为午睡不稳定,经常出现30-60分钟的午睡,所以如果按照2小时的清醒间隔,很有可能第三次午睡距离夜间睡眠时间还早。这样会导致夜眠前有非常长的清醒间隔,加重午夜清醒。如果是这样,每天的清醒间隔可以延迟10-15分钟。这个时候可能会有些疲劳,但是养成习惯之后,就会成为新的睡眠规律。当然,在午睡上下功夫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怕宝宝过度疲劳,那就一直低强度放电。

2.判断方法

手动/APP记录作息睡眠。

Step1:常规结束后,观察宝宝第一天的清醒间隔,记录宝宝以此睡眠间隔入睡的情况。

第二步:找到宝宝月龄对应的清醒间隔范围(红色部分)。比如4-6个月的清醒区间是2-2.5。

第三步:尽量安排一定固定时长的睡眠(0-4个月5-10分钟,5-12个月15-30分钟,0岁以上宝宝30-1小时分钟)。如果发现宝宝相对容易入睡的时间,可以记录下来。

第四步:反复尝试,最终找到合适的清醒间隔。

举栗子:一个宝宝5个月27天,睡眠间隔不要超过2.5。我妈试过2个小时,10,15,30,同样的方法要睡30多分钟。而且3个小时睡觉,5分钟入睡,时间很长。这证明3小时真的比较适合这个宝宝。

3.值得一提的情况

对于早产儿和新生儿来说,母乳喂养后立即入睡是正常的,不需要帮助宝宝醒来。对于小月龄的婴儿来说,一天中醒来的时间间隔通常是固定的。少数婴儿在晚上会有很长的清醒间隔。对于大一点的宝宝来说,白天的清醒间隔逐渐增加。一般情况下,晚上起床,睡第一个午觉,一般是清醒间隔最小的时期。极少数宝宝会呈现递减状态。清醒间隔在以下情况下会低于平均值:午睡少于30-45分钟;有病;多运动;涉及的活动比较精彩(早教班等)。);正在经历加速增长期;我过去经常腹部绞痛。有些宝宝即使睡醒的间隔非常准确合理,也会在睡前反抗或哭闹,这与性格、遗传等因素有关。不过这个比例比较小,不要轻易判断自己的宝宝属于这一类。宝宝4-6个月的时候会有一段时间,醒来的间隔突然变长,所以及时调整很重要。清醒间隔可以通过增加放电程度来缩短,并且通过减少放电程度来延长。

技巧2:用机智捕捉睡眠信号。

睡眠信号是宝宝身体自动给出的睡眠提醒,好像在说“我困了,快点安排我睡觉吧!”。不同阶段中信号的出现指示进入、处于或即将离开睡眠窗口。婴儿的睡眠信号大多是通过肢体动作来表达的。当宝宝逐渐进入幼儿阶段,各种活动的干扰或者环境的刺激都会让宝宝更想玩而不是睡觉。所以用眼睛识别宝宝的睡眠信号是麻麻的另一项基本功。

1.睡眠信号是什么?

A.按月龄区分

B.按阶段区分

细心的妈妈会发现,宝宝的睡眠信号会随着时间而变化。比如小月龄,在睡眠窗的不同阶段,信号会有所不同。

2.值得一提的情况

在午睡期间,比如14-18个月,可以适当忽略睡眠信号,从而帮助宝宝适应新的作息。午睡结束后,少数婴儿也会表现出类似的睡眠信号。揉眼睛,打哈欠,粘人都是正常的。不要一下子就玩,给宝宝一些时间,逐渐从睡眠恢复到活动。有些睡眠信号的表现会和其他特殊阶段的表现重合,需要仔细观察判断。比如出牙期抓耳朵抓脸颊,分离焦虑期粘别人,心情不好发脾气。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一睡眠信号的暗示性会发生变化。比如揉眼睛,年轻的时候可能是刚进入睡眠窗口的信号,老了就变成窗口即将结束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