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识字不难?

圆圆不是那种两三岁就能认识几千字的“神童”。我从来没有刻意教过她识字,也没有给她做过识字卡。但是刚过完六岁生日,离上小学还有半年多的时候,她给了我们一个惊喜——突然认识了这么多单词!她不再缠着我给她讲故事。一个小人居然自己拿了一本书,看着还过得去,看得津津有味。我拿了一本新的米老鼠杂志,请她读给我听。她真的看了不知道。我由衷地夸女儿读书好。她第一次体会到了识字带来的读书乐趣,对独自读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通过阅读,我认识了很多新单词。这样的良性循环,让媛媛的素养陡增。甚至几个月后,她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读语文课本对她来说也是小菜一碟。我记得她当小学生的第一天,背了一个学校的书包和课本。回到家,我把新书一本一本拿出来放在餐桌上,满脸兴奋。爸爸找到一本旧日历,送给她一本当地的书封面。她坐在父亲旁边,兴致勃勃地把语文书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听着她朗读的声音,知道女儿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过了小学生都要面对的“识字关”,我很欣慰。圆圆刚进小学的时候,识字和阅读能力就能达到一个三年级孩子的水平。看起来就像一个小小的“奇迹”,让老师感叹,也让我惊喜。但我心里很清楚,圆圆是个很普通的孩子。她在很短的时间内突然认识了这么多单词。其实是一个很简单很自然的过程,是量变到质变的必然。这种现象的发生最终得益于教育,是家长有意无意实施的一种正确的教育方法的结果。我想在这里说一下我的做法,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像媛媛一样轻松早读书。这不仅对学前或小学识字阶段的孩子有意义,而且可能对他的终身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我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从第一次拿起一本书给她讲故事开始,我就不是“讲”而是“读”。也就是不要把故事翻译成口语或者“儿童语言”,而是按照书上的话一个字一个字的读给她听。我想,对于一个纯洁如白纸的孩子来说,任何词汇对他来说都是全新的。我们认为的“受欢迎”或“不受欢迎”对他来说其实都一样。“狼慢悠悠地走”和“狼慢悠悠地走”,这对刚学会说话的孩子来说,并不觉得更难理解。他接受了我们最初灌输给他的东西。有些家长给孩子讲故事,怕孩子听不懂,没必要把书面语变成通俗口语。就像一个从小说中文的人面对英语会有困难一样,一个从小听英语的孩子从来不会觉得听英语很难。所以不用担心,孩子天生对什么都好奇,给他“读”或“说”对他来说同样有吸引力。渊源一岁前我给她讲过一个故事。我不知道我第一次给媛媛读的时候她懂不懂,但是每次我给她读的时候,她都听得入迷,明亮的眼睛里充满了愉悦的光彩。我给她买的书被我们反复阅读。每次我一字一句的指着它,我就开始和圆圆说话,妈妈讲的故事我都能一句一句的背下来,还经常假装自己在看书。我清楚的记得,圆圆一岁八个月的时候,爸爸的同事来看望,圆圆站在叔叔身边给自己讲故事,很投入的读着《丑小鸭》。她用小手指着书上的字,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着:“小鸭子独自一人,无精打采地向河边走去……”她翻着书页,几乎一字一句地“读”着。叔叔非常惊讶,他认为她能阅读。我笑着说,没有,我给她读的她都背下来了。她那时候肯定没有文字的概念。估计她也不知道嘴里的喃喃自语和手指所指有什么关系,只是在机械地模仿妈妈讲故事时的声音和动作。就这样,我一直以“读书”的形式给袁媛讲故事,既注重声音,也注重情感。随着她的成长,我发现把“说”换成“读”一点也不影响她的理解,还丰富了她的语言词汇。她总能找到合适的词来表达自己的话,很少有孩子想表达却不知道怎么说,或者话没有传达出意思。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她开始认识了一些单词,让我相信了“读书”的好处。于是我更进一步,从一个字一个字的读,指向我。我看了她指的地方。渐渐地,圆圆明白了文字的作用,把故事和文字联系起来。在她眼里,文字一点也不空洞无聊,文字有内容,文字是故事,而且有趣生动。同时,当我们带她去公共场所时,我们总是不失时机地向她展示一些单词。比如在火车站,我给她读《禁止吸烟》,告诉她这里人多,空气不好。这个标志告诉每个人不要在这里吸烟;逛动物园的时候一起看指示牌,然后我们找到想看的动物;进了百货大楼,先看了一下导购标志,直奔要去的楼层。久而久之,圆圆养成了一个习惯,看到字就想读。每次我带她坐公交,她都会不停的看路两边的店名和广告牌,问我认不认识字。我总是兴高采烈地和她一起看那些招牌,读一些有趣的店名,我们还会一起聊聊。我没有数过袁媛什么时候认识多少个单词。根据我的印象,她五岁前认识的单词都是零散的。她不能自己阅读,所以我总是告诉她。五岁以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也许是由于某种偶然因素,比如她让妈妈讲故事,妈妈却说没时间,你先自己看,于是她开始自己看书。她对书的内容非常好奇,根本顾不上文字的生疏,一口吞下,好奇心得到了满足。我及时夸她认识这么多字,自己看书,然后看她不认识的字,故事被她吸收了——她从完全个人化的阅读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从此有点不知所措。她读的书越多,认识的单词就越多。袁媛上小学二年级后,他的阅读能力相当于中学生。当班上大多数学生还在专注于学习新单词的时候,她已经开始一本一本地看小说了。当然,她经常念错字,以至于我们给她起了个外号叫“白字之王”。我提醒她遇到不认识的字要问父母。因为她很想看故事,所以不影响她理解的文字她也不问我们,我们也没在意,就随她去了。其实看多了,很多“白字”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到袁媛10岁小学毕业的时候,她已经看完了金庸所有的武侠小说,包括十四* * *大概三四十本;郑系列童话;除此之外,还有《简爱》、《鲁滨逊漂流记》等外国名著和中国经典名著《红楼梦》,还有无数其他零散的儿童文学书籍和各种报刊杂志。因为袁媛读了很多书,理解力很强,所以他在其他科目上也很优秀,他的学习总是很轻松。她读完了小学二年级,直接上了小学四年级。她仍然是班上最好的学生之一。她是班上年龄最小的,但她的成熟度和理解问题的水平似乎比实际年龄大好几岁。袁媛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给她买了一本繁体字竖排的儿童版《中国通史》。它是十六开本的,大约一英寸厚。我们经常抽时间一起看书,因为她不认识繁体字。一开始,我一字一句地指着她。书到中间,繁体字对她来说基本已经不是问题了,她自己看完了后半部分。她现在看一些香港、台湾和海外出版的中文资料,觉得很方便。在2008年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有代表建议小学生学习繁体字,很多媒体都报道了这个建议。代表的想法很好,但我担心,如果把这个想法落实到学校教学中,让孩子用现在的常规识字方法学习繁体字,小学生真的会累死。现在小学生课业负担重,不仅仅是“课外班”太多带来的,还有不正确的教学方法带来的。孩子学习汉字的途径基本局限于课文,每个生字往往要写十遍、二十遍,孤立地认写,这让孩子很努力,却收效甚微。写繁体字时,写简体字仍然让孩子们非常担心...孩子知道了肯定会反对这个提议。繁体字也不是不能学。最重要的是如何轻松地学习它们。在回合教育中,我深深体会到,把学习生词融入日常生活,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不仅孩子容易学,大人其实也容易事半功倍。每次看到一些家长骄傲地宣称自己学龄前的孩子学会了多少单词或者英语单词,而他的方法是做很多卡片或者把英语单词贴得满屋子都是,我总是有点担心。可以吗?还有很多“早教机构”。他们所谓的“早教”,其实就是让孩子认识一些字或者字母和单词。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小技巧,有的起到字母的作用,有的一起喊出一个音节,本质是孤立地学习单词。我在想,这样的课程对孩子有意义吗?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教育心理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有意义的学习”,这是一个与“机械学习”相对立的概念。他的重要结论是,有意义的学习是有价值的。根据他的理论,无意义的音节和成对的形容词只能机械学习,因为这类材料不可能与人的认知结构中任何已有的概念建立实质性的联系,这样的学习完全是机械学习。所以,在低效学习的前几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一个四岁的孩子可以认识2000个汉字。原来他爷爷把字贴得满屋都是,天天让孩子认。学外语的人都知道,孤立地背单词,会很快忘记,但是在语境中学习单词,效果会很好。所以,一个孩子认了很多单词却不专心看书是非常不好的。切断识字和阅读,可能会早早摧毁孩子对识字的兴趣和自信。如果你在学习中炫耀,那是最糟糕的。恐怕你只是在制造一个美丽的肥皂泡。卢梭说:“人们煞费苦心地寻找教授阅读和写作的最佳方法。有人发明了拼写卡和单词卡,有人把孩子的房间变成了印刷厂。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