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是什么?孩子的数学学习过程是怎样的?

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

学龄前儿童的数学学习高度依赖于动作。年龄越小,依赖性越强,如计数活动、数字构成、加减法、分类、排序、测量等。学龄前儿童都是通过物理操作活动来感知和理解的。学龄前儿童需要摆弄、观察、比较操作材料,获得直接的感性经验。如果判断一个数字是单数还是偶数,老师提供相应数量的玩具让学龄前儿童两人一组找朋友。如果每个对象都能找到朋友,那就说明它是均匀的。如果最后一个对象没有朋友,它就是单数。经过反复运算和总结,学龄前儿童可以知道1,3,5,7,9是单数,2,4,6。可见,学龄前的孩子可以对单双号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以后理解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是单数做准备,从而真正理解单双号的含义。

儿童数学学习过程;

表象是直接感知到抽象思维的中间环节。表象是指过去感知到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数学表征具有思维性、概括性、创造性和运动性的特点。高于具体层面,低于抽象层面。它不能像抽象概念一样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它是儿童对客观世界的直接感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表征的作用是促进感性经验内化为抽象的数学概念。为了帮助学前儿童在头脑中建立正确而丰富的表征,有必要根据学前儿童的认知规律,为他们创设合适的物理数学情境。通过模型、图片和操作,学龄前儿童可以从多个角度、感官和形式进行感知,获得感性经验,丰富表象的积累。例如,在学习加减法的过程中,首先借助于实物、图片等视觉材料,使学龄前儿童能够在具体的层面上实现加减法,然后借助于没有视觉材料的口头应用题,唤起他们头脑中的表象,发展他们在表象层面上的加减法能力,从而为学龄前儿童将加减法能力发展到抽象层面做必要的准备。最后,抽象的数学概念是在具体经验和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