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在早教活动中优化肢体语言

作为一种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教师体态语,它既有人类体态语的一般特征,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1)控制

在正常生活中,我们的肢体语言是相当随意的。比如遇到熟人,你的脸会习惯于微笑,以示好感;和人说话打手势也是一种乐趣,随意就好。老师在校园里总是处于很多学生视线的焦点,他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影响着学生的情绪,给教学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肢体语言表现出一定的“控制”特征。

姿势预设

备课时,大部分老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确定自己的肢体语言语气,提前设计或练习一些重要的肢体。这种准备保证了课堂教学中听写和体态的最佳结合,是一个教师掌握教学走向成熟的表现。

比如一个有经验的小学语文老师,想教一篇压抑痛苦的作文《十里永别》。他不可能一进教室就满面笑容。他一定会提前调整自己的姿势和面部表情,以适应课文的内容。山东省著名的特级教师宋军甚至精心设计了她的服装:她穿着一条白纱裙子,表情严肃地登上讲台,然后打开收音机播放悲伤的音乐...这种与文本内容无缝衔接的肢体语言,恰如其分地渲染了一种悲伤压抑的气氛,生动地再现了告别的情景,“我们能感受到她当时的感受,甚至在她出场之前”,为成功地演讲和阅读文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调整表情

开心的时候你笑,郁闷的时候你低头,生气的时候你看起来很冷,难过的时候你眼里有泪...这些普通人的情绪反应,有时候要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有意识地适度调节,不能让自己的感情在身体里自由流动。

一个学生偶尔犯错,和老师发生冲突。这个时候,即使老师生气了,也不宜当众发火。而是要控制自己的愤怒,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表情,等到自己冷静下来。

(2)选择性

从应用效果来看,教师的体态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积极的体态语、消极的体态语和无意义的体态语。

所谓积极的体态语,是指能够支持或修饰口语教学,强化效果,提高教学效率,独立表达相关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疑点和难点,激发学习兴趣的体态语。比如上面提到的宋军老师的肢体语言就属于这一类。

所谓消极肢体语言,是指既能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又能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学习的肢体语言。比如上课打哈欠,无精打采等等,就是这一类。

所谓无意义的肢体语言,纯粹是老师出于某种原因形成的一些习惯性动作。比如有的老师上课喜欢把手插在口袋里,或者把手撑在讲桌上。这种肢体语言一般不会干扰讲课,但也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当然,并不是所有具有积极效果的肢体语言都适合教师的需要。有1000个老师,有1000种教学方法。不同特点的老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肢体语言,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

老年人不宜使用过多的运动姿势,而应建立谨慎、博学、慈爱的肢体语言基调;青年教师不能过于成熟,而要让自己的形象充满生机和活力。男老师要阳刚一些,女老师要加一些婉约的美。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老教师应该更活泼一些。比如服装(辅助肢体语言系统)不妨鲜艳一点,亮一点,在自给自足中增加活力;青年教师需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权威”的形象,这样他们的仪态、服饰才能更有深度、更有尊严。女老师可能希望更洒脱,更阳刚,男老师可能更细腻,更有爱心...

(3)学科性质

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使用不同的肢体语言,所以教师的肢体语言有着更突出的学科性。

一般来说,身体语言最常用于技术或艺术科目,如体育和舞蹈。在这类学科的教学中,口语有时只起到提示和讲解的作用,而主要靠教师用肢体语言示范,供学生模仿学习。这种体态语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有着特殊的含义,常被称为“非词汇语言”。

在语文、德育等文科课程中,使用的肢体语言多用于模拟形象、再现情境、论证情节。

在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课程中,所使用的肢体语言具有突出的解释色彩,主要表现原理和解释事物。它的主要作用是把抽象变成形象,把概括变成具体,为学生理解枯燥的知识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