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认知卡柠檬
广义的“生态环境”包括整个自然环境。人类在自身活动中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历史可以说和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活动的历史一样长[1]。回顾人类发展史,自20世纪最早有记载的公害事件——1930年2月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雾霾事件以来,全球平均每1O年就出现一次由工业引发的严重公害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印度博帕尔事件、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莱茵河被剧毒物质污染,一次次为人类发展敲响警钟。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灾难的阴影并没有离开,反而更加频繁地发生。新世纪1第10年,非典、禽流感、甲型流感(H1N1)等传染病接踵而至,整个“地球村”陷入恐慌。除了疾病,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世界水危机、森林破坏、生态物种减少、土地退化、荒漠化等环境问题也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2]
生态环境问题对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在发达国家,废气的排放主要造成环境污染。此外,发展中国家还表现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自身经济发展而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整个世界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联合国先后通过和签署了180多项与环境和资源有关的国际公约、协定和公约,旨在保护环境,唤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和关注。生态危机已经并将继续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
2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
和所有工业化国家一样,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伴随着工业化而来的。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化刚刚起步,工业基础相当薄弱,人口总量少,经济与环境资源的矛盾不突出,环境保护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概括为“重数量,轻质量,重眼前,轻长远”。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地区盲目发展。毁林毁草,围湖填海,进一步恶化了生态环境,出现了各种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水矛盾加剧。中国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每亩耕地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80%。中国水资源不仅总量不足,而且时空分布不均。由于地表水不足,只能超采地下水。中国平地的地下水位几乎在逐渐下降。华北平原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下降65438±0.5m。黄河,中华文明的摇篮,从1985开始就频繁断流。全国617个城市中,300个城市缺水,5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由于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中国七大水系污染严重。
(2)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有646个水土流失严重的县。在过去的50年里,中国因水土流失而失去的耕地超过333.33万公顷,平均每年6.67万平方公里。以200年的数据分析,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在2000亿元以上,相当于当年全国GDP的2.24%。
(3)工业污染比较大。工业污染是环境的主要杀手。一些行业,如造纸、机械加工、炼钢、轧钢、铸造、建材、食品加工、化学工业等。,直接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4)森林破坏和土地荒漠化。中国是一个森林覆盖率小的国家。解放后,出现了三次大的毁林高潮,为数不多的森林进一步遭到破坏。森林资源的损失是由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除了战争、火灾等原因,森林的过度砍伐和加速衰退主要是人类活动的结果。森林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贫瘠、水库淤积、水旱灾害加剧、土地沙化等等。中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5)生态物种数量减少。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与它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然而,由于气候、地形和生物间竞争的影响,特别是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许多物种失去了生存条件而被淘汰。目前,我国一些不法分子仍在从事捕食、猎捕和走私珍稀生物的活动,导致生物物种不断减少。
3中国改善生态环境的努力
3.1通过水土保持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
60年来,中国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77万平方公里,基本农田65438+3亿公顷,水土保持林4600万公顷,淤地坝、塘坝、水库、古方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680多万处。全国植被覆盖率增加L 1.46%,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
3.2调整产业结构,减少工业污染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关停小火电,淘汰造纸、水泥、炼铁、焦化、酒精、味精、柠檬酸等行业落后产能,对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开通“绿色通道”,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项目,坚持走绿色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之路。减少COD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每年减少SO 246.86万t、化学需氧量3.84万t,达到增产减污的目的。
3.3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促进森林可持续发展。
针对当前世界特别是中国面临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中国政府近年来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促进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和利用,包括加快建立自己的森林认证体系,参与国际体系的建立, 争取林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和认证体系的话语权和决策权,进一步维护国家利益,同时科学发展工业林,扩大森林资源,增加绿色植被。
3.4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大生态保护力度。
作为世界上12高生物多样性国家之一,中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建立保护区、保护濒危珍稀野生动植物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已有646种国家珍稀濒危动植物被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其中野生动物257种,植物389种,6o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人工繁殖成功。新中国成立60年来,建立了许多各级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7.19%。其中,长子山、武夷山、鼎湖山、范静山、卧龙、锡林郭勒、博格达峰、神农架等10个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中国还制定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计划》,加强外来入侵物种和转基因生物的环境安全管理。在国际上,中国加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签署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国际公约》,承担了更多的义务,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贡献。
3.5采取多项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重点解决水污染、颗粒物、噪声、餐饮业污染、生活垃圾、机动车尾气污染等环境问题;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在部分大中城市中心区建立“无煤区”,用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替代直接燃煤,城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研究论证氮氧化物总量控制方案,提出防治措施。
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总结推广北京奥运会环境质量保障经验,继续完善保障机制,推进京津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针对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雾霾天气等突出的区域性环境问题,进一步研究制定了广州、上海等区域突破行政界限、推进空气质量达标的环境管理政策。
3.6从各方面倡导环保节能。
环境保护不仅体现在水、土壤、森林、大气和生态资源上。在建筑设计中,工程师们不断采用新技术,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比如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非常重视环境和能源问题,有一套完整的环保节能战略体系,旨在用建筑表达“环保宣言”。作为上海世博会的“绿色地标”,中国馆以层叠的造型自然遮阳,减少制冷所需的能耗;半室外玻璃廊通过被动式节能技术提供冬季保温和夏季通风;屋顶通过生态农业景观等技术措施有效隔热;窗户采用LOM-E双层玻璃以降低能耗。一系列别出心裁的设计,实现了环保节能的新理念,为环保发展开辟了新思路。
4 .对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
4.1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环境保护是关系中国长远发展和全局的战略问题。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环境和资源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既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也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发达国家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环保道路,为了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危害。我们必须避免走环保之路:先污染,后治理。先污染后治理是“预防不足”的治理,投入的成本必然过高,付出的代价必然过高。而同时控制污染是一种“防止”损失和“控制”债务的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环境污染的危害,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环境保护的被动局面,甚至容易耽误保护环境的战机。高效治理就是在有效预防的前提下,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治理成果,从根本上减轻环境压力。
4.2不能因为环境问题而否定发展。
环境问题是发展带来的,也只能通过发展来解决。因为工业化造成了环境破坏就否定工业化,这是一种狭隘的想法。我们对工业化的反思是要提出新的工业化道路,而不是反对工业化。在工业化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力减少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倡导节约型社会。[3]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是个大问题。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缺乏环境改善条件和资金支持,很难保护环境。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与经济发展阶段和技术进步程度密切相关。只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关注环境问题,问题才能得到妥善解决。
4.3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科学技术水平低,经济技术基础薄弱,保护生态环境的任务艰巨。因此,在经济发展中,必须努力做到投资少、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环境保护好。新的经济发展目标和当前的实际情况要求我们把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等因素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依靠内需扩大再生产,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展低投入、低污染或无污染、高产出、高效率、高附加值的产品,实现良性循环。
4.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传统和谐观的提炼和升华。被提升到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同等的高度,是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1。长期以来,人类对自然主要采取两种行动:一是将自然视为资源的仓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价值连城,人们对它的利用是大自然的馈赠。二是利用大自然作为排放废物的垃圾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肆意掠夺和滥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导致了人类社会和“人-自然”系统的危机,使“人-社会-自然”系统陷入困境。我们应该尽快走出这一困境,扭转“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注重生态保护。推动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真正实现建设项目环保一票否决,让那些污染重、效益差的项目永远不能上马。注重开发高产出、高效率、高附加值、低污染或无污染的产品。加快从重视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向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并重转变,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转变,从主要运用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转变。必须坚持把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同步部署;坚持环保规划先行,与产业规划、国土规划、城市规划协调统一,以环保规划优化经济社会发展。
4.5积极依靠科学技术,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技术创新,我们将努力推动循环经济,挖掘资源潜力,并通过减少、回收、再利用和替换的“4R”创新减少浪费。组织科研力量攻关,不断提高污染减排的科技含量。重点发展钢铁、石化、有色、建材、造纸、化工、酿酒、印染等行业水污染物减排技术。做好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和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尽快发挥减排效益。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加快节能减排,推动电力、水泥、钢铁、铁合金、焦炭、造纸、酒精等行业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大力发展新能源、新资源和替代能源,同时以节能降耗为重点,大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传统产业。只有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创新能力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带动作用大的产业体系,才能解决能源、土地、原材料、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制约[4l。
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就是保护生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富民强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