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教师论文
关于幼儿园教学的论文可以从哪个题目展开?以下是我收集的相关论文,仅供大家参考!
小班幼儿教师试卷1。明确幼儿园教研活动的目的。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注重一些素材的积累,如:优秀教学活动光盘;获奖教育活动教案;外出上课注意事项;教师在公园的公开课记录。在园区组织的青年教师讲座课上,我努力开发适合园区特色和资源优势的优质教学案例,并将其提升为符合大纲精神的教育策略,不断实现具体教育活动和行为与大纲的对接,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虽然有很多不足,但是我设计教育活动和驾驭教育实践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二,做好参与前的准备。
青年教师要通过幼儿园、公开课、全市竞赛班的教研活动来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积极参与。参加活动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1.首先要明确要研究的问题。幼儿园教研活动一般都有活动计划。在参与教研活动之前,你必须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有所了解:这些是什么样的问题,在教育实践中有没有遇到过,能不能分析出来,哪一个能解释出来,还有那些疑惑。意识到这一切。活动前,我先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音乐领域。我仔细分析了如何有计划、有目的、有创新地设计这个活动,确定了活动流程:(1)听古筝,弹古筝;(2)听音乐,感受意境;(3)分段欣赏和理解音乐;(4)听音乐,讲故事;(5)明白音乐代表音乐。
2.求理论支持。无论是要研究的问题,还是教育活动设计和实施中遇到的问题,都要首先学会寻求理论支持。学习相关理论后,要尝试分析问题,在实践中设计活动,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如果教学实践不成功,也要找出问题,找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并及时记录问题,然后再去找理论和实践。活动环节设计完成后,我进行了第一次试教。在试教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古筝的声音和旋律非常感兴趣。但由于平时缺乏接触,在分段欣赏阶段,孩子们都无法清晰地分析古筝音乐的意境。在音乐的表现上,孩子们的动作也比较单调。于是我反复学习、分析、练习,让孩子在平时接触不同的乐器,让他们静下心来欣赏。作为老师,我及时捕捉所有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有价值的行为,多写观察记录,多思考。在一系列的调整中,我的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
3.整理记录。对于反复练习解决不了的问题,我认真整理记录,等待园内有经验的老师讨论学习。录音时,仔细斟酌自己的话,明确陈述问题是什么,疑点在哪里,便于讨论。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文字处理能力。
第三,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幼儿园的教研活动用集体智慧解决个人困惑。老师们互相激励,互相促进。大家的发言看似在帮助别人,其实是对自己教育理念和行为的提升。在教学和研究活动中,不同思想和观点的碰撞往往会产生新的思想火花,有时还会产生令人惊叹的灵感。这对老师拓宽思路,转变观念很有帮助。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会,积极有效地参与其中。
1.认真参加教研组的活动。教研组是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每个老师积极参与。在活动中,通过同伴合作,相互学习,相互支持,* * *总结,共同提高。因此,有效的教研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
2.积极参加教学和研究活动。活动中,大家的谈话还没有解决疑惑,要及时提出自己的问题,积极参与讨论。其实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老师们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甚至聊天,获得一个又一个金点子,获得一个又一个灵感。幼儿园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引导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与同伴讨论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教研活动研讨会上,提出自己的问题,主动找老师谈话,向大家请教,同事之间面对面讨论分析。你一说什么问题就越来越清楚了。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想法。如果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对自己也是很大的鼓励。更重要的是,它会让你宝贵的隐性思想外化,清晰起来。这样参与研究的各个成员互相帮助,优势互补,形成合力。通过真诚的对话交流和集体互动,让大家多角度多层次的看问题。况且个人智慧相对于集体智慧毕竟是狭隘的。所以,任何一个幼师,再勤奋,如果缺乏与同事的沟通和专家的指导,也无法获得最大的有效发展。
3.积极参加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幼儿园的教研活动,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践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花儿朵朵”活动中,大家帮我讨论了一个新的想法:带领孩子们欣赏和感受古筝音乐。在欣赏环节,我布置了花园的场景,用自己的方式让孩子们“身临其境”,感受音乐的意境。在分段欣赏音乐时,我设计了一种边欣赏音乐边展示图集的方式,让孩子更形象地理解音乐。表演音乐时,我让孩子大胆表达,并给予适当的鼓励。我认为:这种教育活动设计是大家研究的结果,老师应该付诸实践。摆脱旧的教育模式的影响,把大家研究的新成果与孩子的兴趣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促进孩子的发展。而且要特别注意孩子在活动过程中的反应,看看这个设计哪里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发展,哪里需要调整和改进。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磨课,我从自己的实践中反思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我才能找到最适合孩子发展需求的教育方案,也只有这样,我的教育教学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第四,活动后的思考
古筝欣赏《花儿朵朵》让我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活动的把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青年教师,更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在教育实践中进行不断的实验和反思,努力使教育实践合理化和最优化。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根据幼儿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来发展自己,提高自己。为了让孩子受益,提高教育质量,让他们得到切实有效的发展。此外,在参与的过程中,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总结能力、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这样的教研活动中,有专家或骨干教师的指导,有全体教师的参与,在研究过程中更容易达到研究目的,也能让教师感到快乐。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应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孜孜不倦地学习,努力实践,从而迅速提高和成长。
21世纪的社会是竞争与合作的社会。所以,交流不仅是人的需要,也是现在社会的要求。学会与他人相处可能是当今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所以,培养孩子学会交往是孩子融入社会的前提,这就需要孩子具备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新《纲要》中提出,要让孩子“愿意与人交往,学会互相帮助,合作分享,有同情心”,“学会最初的人际交往能力”。
小班的孩子从家庭氛围变成了新的集体,接触的人更多了。他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了,社会交往活动更加广泛和深入,所以似乎还缺乏最初的社会交往能力。想交朋友,却不知道从何下手,导致一些孩子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或者沟通障碍。
现象(1):在游戏中扮演重要角色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2):不会交流,经常不经别人允许就拿别人的东西,以至于出现争抢现象;
(3):想和别人玩,但不能用正确的方式表达,有打、抢别人的现象,引起别人的反感,缺少同伴;
(D):其他人显得有些孤僻,不合群,经常一声不响地坐着不跟孩子玩或者很少跟同龄人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
因此,培养小班幼儿掌握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未来融入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抓住幼儿对交往的需求
儿童对交往的需求往往会经历以下过程:需要与同伴亲近→需要共同努力和相互合作→需要掌握初步的交往技能。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稳定我们的情绪,让每个孩子都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并逐渐喜欢上幼儿园生活。然后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或游戏活动,一日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满足交往的需要。比如为了让孩子尽快熟悉幼儿园的环境,认识同伴,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活动。如:晨间活动,玩玩具,教学,游戏。“这是什么?”、“你认识我吗”、“我喜欢你”、“躲着谁”、“打电话”等。,消除孩子最初的恐惧和紧张,让他们在游戏中互相认识,知道同伴的名字,让个体互相接触,从而迈出与他人交流的第一步。大部分新生都是直接从家里转到幼儿园的。此外,每个家庭对孩子和家庭教育的看法不同,每个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也大不相同:适应幼儿园生活的速度;有的外向,有的内向,有的合群,有的不合群等等。例如,一个孩子在玩玩具时咬了某人,他们通常是一对非常好的朋友。经过询问了解,原来是孩子想把自己的玩具送给好朋友,但是不知道怎么表达,好朋友又不想玩,于是发生了一件事。他的动机是好的,但是没有掌握交际中的技巧和策略,于是产生了纠纷。因此,教师要及时捕捉孩子的表现,分析原因,避免误诊,了解孩子沟通中的真实问题,从而更有目的地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
第二,通过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
教学和游戏活动是培养孩子交际能力的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区域游戏、合作性户外运动游戏和一些生活游戏,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交流、如何交流,让孩子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交流技巧进行巩固。也更快的提升了沟通能力。在一系列活动中,通过个人对话、情景表演、参与游戏等。,可以让孩子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和掌握与他人交流的技巧,增加孩子之间交流的机会和时间,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孩子主动的交流意识和交流能力。儿童在玩游戏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场景,所以它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尤其是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众多的博弈中,区域博弈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比如,孩子们在“娃娃屋”里自由地扮演角色,这样他们就可以一起玩耍,一起交谈。同时,由于活动素材相对充足,减少了竞争现象,让孩子体验到与同伴交流合作的快乐。随着孩子知识经验的增长和交流能力的提高,孩子学习跨群体游戏,大大增强了孩子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能力。此外,一些体育游戏还可以促进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学会遵守简单的规则,让孩子感受到交流带来的乐趣。孩子的交际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逐渐发展起来的。这就需要我们精心组织教学活动,教给他们一些必要的交际语言,通过教学逐步培养孩子初步的交际能力。比如有培养孩子在交往中的合作与分享能力的活动;有活动教育孩子和同龄人好好相处,互相交流。在活动中,我们通过让孩子自由陪伴或小组讨论,增加孩子相互交流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通过谈话活动让孩子掌握沟通技巧,同时利用情景表演让孩子的理解更加直观清晰,让孩子自己表演加深理解。因此,利用教学活动有机地渗透交际技能和交际策略的培养,可以很好地促进儿童交际能力的发展。
第三,重视教师的作用
孩子的学习过程有很强的模仿性,老师是孩子心中的“权威”。在培养交际能力的活动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教师应该以这种特殊的地位率先垂范。比如在开学第一阶段,老师通过“我喜欢你”的活动,主动亲吻、拥抱幼儿说“我喜欢你”,不仅拉近了幼儿与老师的距离,也展示了幼儿之间的交流,幼儿的同伴也通过相互亲吻、拥抱拉近了距离。比如在“打电话”中,老师为孩子演示了如何打电话,对如何礼貌地提问和回答问题以及如何在交流中使用礼貌语言进行了提示,也让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活动更感兴趣。在打电话的过程中,孩子们有了互相交流的机会,他们的交流语言得到了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先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有时候孩子会为你做一些事情,哪怕只是帮你把书捡起来,把你手里的垃圾扔进垃圾桶。你随口说了一句“谢谢”,不小心撞到孩子说了一句“对不起”。这些东西虽然小,但孩子会看在眼里。当他们遇到同样的事情时,他们会像你一样去做。老师的言传身教可以让孩子很快理解并学会很多基本的交际策略。
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就是让孩子在体验和感知的过程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旁观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老师要大胆地让孩子处理沟通中的矛盾和纠纷。有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孩子把事件正确的当成朋友,及时用自己的言行来提示,从而促使孩子学会更好的与人沟通,掌握沟通技巧。
第四,提供便利场所,扩大交流范围。
我们通过节日和每月年级小组活动增加孩子们的交流机会。因为节日活动是为孩子创造愉快的交流机会,提高孩子交流合作能力的有益活动。比如在3月8日的亲子活动中,孩子和家长、孩子和孩子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增加了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游戏中同伴之间的合作交流;“六一”老少同乐活动,增加了孩子和爷爷奶奶之间的情感和交流;再比如每月开展平行班活动,为同龄孩子提供交流合作。“庆六一”、“剥鸡蛋”、“自助餐”等活动,可以让孩子体验到友爱互助的快乐,发展孩子的沟通合作能力。
为了扩大共同活动的范围,我们组织孩子们开展“以大带小”活动,促进孩子们与不同年龄的同龄人的交流。我们每个月组织一次“快乐串串串串”混龄活动:让中、小学的孩子们去公园看春秋景,捡垃圾;去敬老院慰问爷爷奶奶;看哥哥姐姐画画,唱歌跳舞,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自带水果,与中产阶级的兄弟姐妹合作“水果拼盘”,一起品尝分享;从而获得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在一个有兄弟姐妹、弟弟妹妹的大家庭里,孩子完全处于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会交流、合作、分享。
五、家庭合作,发挥父母资源的重要作用
苏霍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是无法完成极其细致复杂的育人任务的”。社会行为的学习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只有家长和老师要求一致,共同培养,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为了协调家庭和幼儿园教育,我们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每月撰写儿童成长书、家长游园、家访、向家长开放半天活动、家长民意调查、亲子活动等方式做好家长工作。我们经常提醒家长,在平时的交谈中让孩子多与同龄人交流,从中可以学会礼貌谦让,鼓励家长带孩子参加社交活动。比如和邻居保持良好的关系,去朋友家做客,家庭成员之间要有相互沟通合作的精神,庆祝自己或朋友的生日,分享美好的事物。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与孩子、孩子与家长、邻里之间等各方面的互动作用。
孩子交际能力的培养不能操之过急,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认知到语言,让孩子从“同伴相识”向“同伴交往”转变,有助于逐步提高孩子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时时为孩子创造各种交流环境,及时鼓励孩子主动、自主地交流,并进行细心观察和细心引导。我觉得孩子的沟通能力在良好的环境下,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