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渗透本土优秀文化
舟曲县,位于甘肃省南部,有甘南“小江南”之称。其境内山川纵横交错,水草丰美,面积3009.18平方公里,总人口13.47万,藏族占32.67%,属于北亚热带大陆湿润气候。丰富的自然条件孕育了悠久灿烂的历史和文化。舟曲先民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继往开来,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并不断发展,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促进了舟曲民俗文化的初步繁荣。
当地的孩子深受周围环境中这些地方文化的影响和感染,对此有着浓厚的探索兴趣。因此,要在《幼儿园工作条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指导下,从实际出发,充分挖掘优秀的乡土文化,以幼儿的发展为根本,充分考虑幼儿的特点、兴趣、能力和需求,从弘扬乡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认知入手,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感情,注重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让幼儿萌发和感受到对乡土文化的兴趣。启迪孩子们创造本土文化的意识,通过与孩子们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创作出一系列以舟曲民间生活为基础的适合孩子们的儿歌、舞蹈、节奏音乐。同时,不断探索、建设和优化具有地方文化教育特色的园本课程,取得了初步成效。
1.系列论文(1):让孩子进入当地民歌的多彩世界。
唱歌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活动。当他们心情愉快的时候,他们会哼歌给自己听。唱歌是孩子表达、表达、交流最轻松的艺术活动。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高度评价了歌唱的作用和价值。他认为唱歌是接近音乐最简单的方式,也是表达思想和感情最简单的方式。有了歌唱基础,才能发展更高层次的音乐教育。歌唱是普及音乐教育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式。
然而,任何艺术形式都来源于生活。传统艺术是每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最珍贵的文化资源,是孩子们在生活中可以感受和触摸到的。因此,我们将本土音乐素材纳入歌唱教学,这些素材与生活息息相关,充满活力。孩子们在他们熟悉的民族文化中学习,这种文化有一种触动他们心灵和情感的巨大力量。这样,情感教育就不是空洞抽象的了。艺术的感染渗透在孩子们的心中,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孩子们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兴趣爱好、文明的行为举止和民族精神气质。
1.1营造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激发孩子对本土音乐的兴趣。儿童乡土音乐教育活动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让孩子在有趣的民乐教学活动中培养自己的气质和性格,逐步了解和认识乡土民乐。我们精心挑选了一些优秀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民歌,渗透到幼儿的歌唱教学活动中,让幼儿深刻体会到民间艺术的魅力,我们注重通过环境来教育幼儿,所以我们创造了相应的环境,让幼儿看、听、摸、感受,让他们得到的对象直观、生动、具体,印象会更深,更容易产生学习的欲望。
同时录了一些CD和磁带,组织孩子们在课间自由欣赏。因为这些音乐素材都是取自孩子的身边,所以大家的兴趣特别高。比如欣赏《牛,你我交了好朋友》这首歌的时候,教室里的气氛就活跃起来了。几个男生现场表演了犁地、喊牛等场景,孩子们讨论了一些自己见过的牛的技能。短短几分钟,有的孩子已经基本能哼歌了,一个不经意的欣赏,已经超出了预期的效果。
在音乐活动室周围的墙上,我们布置了贴纸。比如少数民族的服饰,民族舞蹈示意图,一些有剧情的插画等。,并建立了当地的民族音乐区,还有舟曲民族的头饰、腰带、口弦等。被安置了。通过孩子的欣赏、交流、拨弄等。,他们感受到了民间音乐的美,逐渐萌发了对地方音乐的兴趣。通过“听”和“看”,民间音乐在孩子们心中扎下了根,引起了他们对地方音乐的兴趣,产生了学习地方音乐的强烈愿望。
1.2采用生动有趣的活动,鼓励孩子主动学习。我国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儿童天生好动,以游戏为生命。”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所以我们用生动的游戏教学,让孩子在生动有趣的音乐中自然地学习民歌。
以《红灯节》这首歌为例。在舟曲,正月十九是一个类似于中国新年的节日。每个村寨都把自己的“丈母娘”(菩萨)打扮起来,然后晚上抬着轿子,按照“丈母娘”的排位游街示众。普罗大众通过挂荷包、挂红袍、钻轿子等方式,祝贺一年风调雨顺,祈求来年万事如意。这一夜,舟曲的大街小巷挂满了松木棚,松木棚的顶部和两侧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灯笼,五颜六色的灯笼交相辉映,让小镇亮如白昼。《红灯节》是正月十九唱舟曲传统元宵的场景。当老师拿出一些正月十九晚上拍的照片时,身临其境的感觉已经让孩子们兴奋起来,然后引导孩子们欣赏CD上的歌曲《大红灯笼高高挂》,充分激发了孩子们学唱歌的欲望。因为这首歌来源于孩子们的生活,老师在活动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和启发,孩子们学习兴趣浓厚,唱得生动活泼,趣味性十足。
教师的语言在教学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老师使用的语言是否生动,与孩子对音乐的感知和接受程度成正比。例如,当孩子们正在学习歌曲《请再来舟曲》时,老师用神秘的语气讲述了翠峰山的古老,用自豪的语气和表情讲述了张方圆山的美丽,用温暖的语气表达了舟曲人民送花和向客人献哈达的场景。这样引导孩子感受音乐的起伏。因为孩子理解歌曲中的情感,所以孩子很自然地把对家乡的热爱和欢迎远方客人来舟曲的心情融入到歌唱中。
1.3将地方歌曲与主题活动有机结合,灵活选择民谣。舟曲地方民歌形式多样,拓展了儿童音乐表演的内容。民歌的丰富性为幼儿歌唱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每个学期都要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同时根据每个主题选择相应的民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如2007年秋季学期国庆期间,教唱歌曲《拉嘎山寨》,强化了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升华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在2008年春季学期第四周举行的“春姑娘来了”主题活动中,老师学习了舟曲民歌《放风筝》,老师通过交谈引导孩子们观察春天的景象:柳树发芽了,花儿开了,草变绿了,孩子们都在操场上放风筝...随后他们展示了舟曲《社火》中的放风筝片段,帮助孩子们理解歌词,感受优美的曲调,引导孩子们充分领略舟曲春天的美好景象。
孩子在接受民歌的过程中,受限于自己的理解水平,暂时还不能完全理解民歌,也不能完全理解民歌传达给他们的全部内涵。但是,这些具有浓郁民族艺术气息的内容和形式,伴随着歌唱所渗透的民族精神,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朴素爱国主义的种子,对他们以后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系列论文(2):地方民间舞蹈在少儿舞蹈教学中的渗透。
舞蹈教育是儿童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理想途径。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孩子不仅可以得到动作的协调性和柔韧性的训练,还可以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在本土文化的长河中,民间舞蹈始终闪耀着神奇的魅力。
舟曲县是位于中国西北部的一个偏远县。具有藏族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是对舟曲风土人情和人们思想感情最直白最真诚的表达。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宣示着舟曲人民自爱、自信、自强的民族性格和淳朴、勤劳、乐观的民族魅力。在各种舞蹈艺术中,民族舞蹈既是源头,也是流。没有学习和传承就没有发展,而具有观赏性艺术内涵的民间舞蹈,既能满足孩子们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又能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
因此,在幼儿园中,我们充分挖掘一些适合幼儿的优秀地方民间舞蹈素材,以激发幼儿对民间舞蹈艺术的兴趣为出发点,向广大幼儿普及地方民间舞蹈文化,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2.1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当地的民间舞蹈文化。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舟曲的民间舞曲活泼、有节奏、欢快,孩子们都很喜欢这种音乐。明亮的情感色彩容易感染幼儿,引起他们动情地歌唱。节奏感强的旋律往往会引起孩子的动作反应,他们会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打拍子、晃动身体或做动作。因此,我们经常组织孩子们观看和参加舟曲的一些民俗文化活动,利用孩子们吃早饭前和放学后的时间,播放一些欢快优美的舟曲民间舞蹈音乐,并讲解音乐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配上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动作,并告诉孩子们这些动作所表达的意义,让孩子们初步感受家乡当地的舞蹈艺术。
比如寒假期间,充分利用社会和家庭教育资源,激发孩子和家长观看舟曲春节“社火”系列活动,组织孩子大胆讲述或表演新学期所见所闻。其中一个叫杨的大班小朋友,不仅能完整地唱出《社火》这首歌——《挑水》,还能惟妙惟肖地表演挑水的动作。同时,我们还组织孩子们观看了一些舟曲民俗故事和民间舞蹈的图片。这些生动的民间传说和独特简单的舞蹈都是在舟曲人民生活的土壤中产生的。他们用舟曲人自己的审美观,向孩子们展示了舟曲先民生活的生动画面。
丰富的地方舞曲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丰富多彩的地方音乐方法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经常而持久的音乐熏陶,大大增加了孩子对当地民间舞蹈的兴趣,激发了孩子学习和探索当地文化的兴趣。
2.2在教育活动中学习当地民间舞蹈文化。有了日常生活中的初步经验和孩子在社区中接触到的一些知识,孩子学习当地的民间舞就容易多了。我们深入民间,收集大量适合当地民族文化的舞曲素材,精选一些适合儿童年龄、通俗易懂、能被儿童接受的舞曲素材,既保持当地民族舞蹈的原始风格,又适合儿童的特点。学习当地民间舞时,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即先学习民间舞中最典型的动作,如《放风筝》中的抖膝、踏平放风筝、《锅村》中的弹弦、挑水等。有了这些动作,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学会完成的舞蹈。
比如学习当地的民间舞蹈“多迪锅”,孩子们在日常接触中了解到“多迪锅”的传说,感受到少年扎海和少女达玛的智慧和善良,痛恨国王的耻辱。他们向往着五月初五人们采花、载歌载舞、互送吉祥、祝愿健康、倡导和平的美好景象。了解舟曲人民热爱家乡、幸福新生活的思想感情。在教基本动作时,我们提醒孩子想象绿色的雪松和白色的枇杷花;美丽的花朵,绿色的草原,藏族少男少女穿着漂亮的衣服,载歌载舞,互相送花。要求孩子做动作时,要舒展、开朗、情绪热情。并观看碟片,再次欣赏舞蹈《多迪锅》,鼓励孩子大胆展示自己的动作。经过启发,再加上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捧花、弹弦等动作,孩子们心领神会,动作也符合要求,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会了基本动作,再把动作贯穿,结合孩子对舞蹈内容的理解,一个完整的成品舞蹈,孩子轻松学会了。
2.3在创作活动中表演当地民间舞蹈。通过后两个环节的准备,孩子们已经基本掌握了舟曲民族舞蹈的动作特点。舟曲民间舞蹈有着取之不尽的财富。一旦被孩子接受,必然与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兴趣息息相关。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孩子创作舞蹈动作,这样可以充分发掘孩子的潜能,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孩子在唱自己喜欢的歌曲时,会情不自禁地把自己掌握的动作放到歌曲中,边唱边跳,表达内心的感受。
例如,在学习了舟曲民歌《张方圆山寨》后,我们要求班里的孩子用动作表达歌曲的内容。于是,孩子们积极举手参与到创作表演中,最终用摘花、捧花、提筐下山的动作,将歌曲的内容完整而恰当地表达出来。再比如舞蹈《请再来舟曲》,本来是新教的舞蹈课。改成了创意班,孩子们很热情。经提醒,孩子们在之前动作积累的前提下,用上肢捧花、献花、倚台阶、弹琴弦等动作,表现舟曲人民热爱劳动、向远方来客献花的欢乐场景,达到了预期目的。因为这是孩子自己的创作,孩子的表演兴趣高。经过整理,由小朋友创作的舞蹈《请再来舟曲》已被指定为舟曲县幼儿园小朋友早操曲目。
2.4在欣赏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当地民间舞蹈的特点。随着感受、学习和表演的练习,孩子们将进一步掌握当地民间舞蹈的水平。最好的复习方法就是让他们欣赏一些优秀的地方民间舞蹈作品,找到舞蹈作品的动作素材和民族性。一部优秀的民间舞作品有两个特点:一方面,它立足于人民生活的原貌,从中提炼出丰富的动作形象;另一方面又涉及到民族舞蹈文化,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奏动作语言,使作品既有趣味性,又有自己的属性。儿童的心灵是一个宽广透明的水晶体,具有无限的可塑性。让孩子学习和欣赏当地的民族舞蹈作品,不仅仅是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民族属性或自己的荣耀,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也是一种“育人”的方式,既能让孩子从小了解自己的民族特色,又能从小培养他们热爱民族舞蹈艺术的美好情怀。
结合舟曲县开展的“和谐舟曲、活力舟曲、平安舟曲、发展舟曲、魅力舟曲、富裕舟曲”专项活动,在教育孩子们热爱家乡、美化家乡、增强环保意识的同时,创作了舞蹈《丰收花鞭》。在欣赏中,孩子们发现里面的舞蹈动作大多是人民劳动状况的再现。舞蹈节奏明快,意境明快,构图清晰,编排灵活。当花鞭在舞台上挥舞时,孩子们欢快的心、激动的心、欢乐的体验充分展露出来,同时结合外国舞蹈的扭结,将舟曲民族的节奏和进口舞蹈的形式自然、恰当地融合在一起,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现代感。既有地域特色,又很时尚,给孩子亲切清新的感觉。通过享受放风筝,奶牛,你和我交朋友,红灯笼节等。,唤起了孩子们对地方舞蹈的意识,舟曲民间舞蹈潜移默化地扎根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为当地民族的健康发展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可见,将地方民间舞渗透到儿童舞蹈中,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地方民间舞,而且激发了儿童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感情,使儿童在自然环境中得到全面发展。虽然这需要指导老师的细心研究和耐心探索,但孩子们灿烂真诚的笑容是我们最大的收获和喜悦。
3.系列论文(三):民间音乐在儿童打击乐活动中的发展。
音乐是一种随时间而动的艺术。一切在时间中运动的东西都有节奏,节奏是它们的本质特征。在音乐中,可以有没有确切音高的音乐,如各种鼓乐、民间打击乐等,但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可以说,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是最基本的音乐元素。为什么没学过东西的孩子会自发跟着音乐走?是因为人的生活本身就有丰富的节奏形式,而节奏是音乐的各种元素中与人的心理最直接、最密切相关的。节奏是至关重要的元素,对节奏的感知是人的本能。
舟曲民间音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它来源于劳动生活,集合了舟曲各民族的特点,涵盖了多种音乐表现形式。然而,目前在儿童教学中,我们开展的音乐活动形式单一,适合儿童的音乐素材少,对儿童音乐能力的培养有限。将舟曲民间音乐的各种形式和流派融入到儿童打击乐活动中,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容易进入孩子的内心,被孩子理解和接受,也容易收藏和使用。
3.1了解当地特色乐器,培养音乐兴趣。儿童艺术感知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是长期的,是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通过参与无数的艺术活动而发展起来的。有节奏的活动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针对这一特点,我们一方面通过拍手、拍腿、踩脚等方式进行节奏训练,另一方面为孩子提供一些当地的打击乐器,引导他们在有节奏的肢体动作和乐器演奏活动中感受节奏活动的趣味性和美感。
在音乐活动室中,设置打击角度,引导幼儿拨弄节奏乐器,熟悉节奏乐器的音质和音色,帮助幼儿从敲打节奏乐器的活动中辨别各种乐器的特点和性能,引导幼儿自己探索和敲打节奏。在活动中,我们注意观察和了解孩子喜欢什么乐器,喜欢什么样的节奏和声音。为了让孩子更好地使用各种节奏乐器,老师鼓励他们多听、多练、多感受。比如在学习什么乐器是唱歌的时候,准备口弦、三角铁、竹筷、钹、喇叭、鼓、竹板,让孩子用这些乐器练习节奏。让孩子通过练习感受舟曲特色乐器的音质和音色;通过节奏训练,结合这些乐器的特点,培养了他们对音乐节奏活动的敏感性、表现力和爱好。
音乐渗透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他们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鼓励孩子关注生活细节。比如大雨和小雨可以让孩子认识一些常见的乐器——弦铃、铃鼓、沙管,鸟鸣声和河水的流水声可以让孩子认识当地的乐器——口弦、竹板等。,然后引导孩子选择适合大雨和小雨的乐器,选择适合鸟声和水声的乐器。这不仅可以让孩子通过唱歌和小乐器表达对自然的感受,还可以在探索中学习。
3.2熟悉音乐,提高孩子对打击乐的兴趣。打击乐器是以音乐为基础的,听音乐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舟曲民间音乐以民间素材为基础,反映了孩子们的周边生活。首先,我们引导孩子理解歌曲的内容。这样既能拓宽孩子的知识面,又能培养孩子结合歌曲内容动手动脑的能力,还能帮助孩子理解和感受歌曲的情感,提高打击乐的趣味性和表现力。然后,鼓励孩子认真听,感受音乐的自然、力度、速度、节奏、段落,在听音乐的基础上跟着音乐拍手,逐渐熟悉音乐。
比如在学习《丰收年》的时候,先引导孩子看图,然后逐步讲述舟曲先民为了表达内心的喜悦和幸福,每到丰收就拿起锅碗瓢盆,载歌载舞庆祝的故事,一直发展到现在的音乐《丰收年》。鼓励幼儿大胆选择乐器,随着音乐打节奏,表达内心的喜悦。学习《舟曲秧歌》时,因为旋律大家都很熟悉,所以有的孩子会轻声哼唱。经过鼓励,孩子们大胆地拿起钹、锣、鼓等乐器,开始为音乐演奏节奏,兴趣不断高涨。
3.3用音乐演奏乐器,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舟曲民乐活动丰富多彩,教育内容丰富多彩,促进了儿童良好人格的全方位发展。民乐中大量健康有趣的歌曲,为孩子提供了一种培养良好人格的途径。在打击乐活动中,孤僻的孩子变得活泼起来。因为注重让孩子在群体面前大胆表演,胆小不擅长表演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比如2007年6月1日的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大班小朋友表演了打击乐《多迪锅》。因为多迪锅是舟曲的传统民歌,所以它的舞蹈形式也是孩子们所熟悉的。在孩子学习和排练的过程中,一些胆小的孩子要争着参加表演,穿上演出服,于是就成了自信的小表演者。在表演中,孩子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为孩子们形成活泼开朗的良好性格奠定了基础。
因为民乐来源于生活,老少皆宜,所以深深吸引着幼儿,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孩子们总是对学习节奏和创造花样感兴趣。只要有空,他们就会拿起乐器敲打,有时还会边讨论边敲打节奏。因为民乐内容丰富,从唱、跳到敲、打,丰富了音乐活动的内容,孩子们获得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通过教学,孩子们不仅对当地的一些音乐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还增强了对音乐的兴趣,达到了“从听开始,在其中动起来,激发情感,培养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