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营养

一句话推荐

想要孩子茁壮成长,不仅需要身体营养,更需要充足的心理营养。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林,是美国心理咨询与临床咨询博士,著名亲子专家。从事心理教育咨询工作25年,接触了大量儿童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的案例。林蔡文博士也是四个孩子的母亲。结合自己的工作和育儿经验,她提出了“心理营养”的概念。通过这一理念,她还与数十万家长互动,帮助他们解决育儿问题,受到家长的广泛好评。

音频简介

在《心理营养》一书中,作者用生动的案例,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生动地解释了心理营养的概念,同时让我们知道如何更好地帮助不同气质的孩子,发挥他们的优势,弥补他们的劣势;同时也明白了孩子为什么会有问题行为,发现后应该如何处理。最后,我们知道,要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不仅要给孩子提供身体上的营养,更要给孩子充足的心理营养。

你会听到

1,什么是先天气质?孩子的先天气质类型主要有哪些?

2.如何根据学生与生俱来的气质,因材施教?

3.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4.为了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心理营养?

这本书里的金句

1,无条件接纳的基础是信任孩子,无条件接纳的渠道是寻找行为背后的原因或情绪。

2.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他会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寻找,导致各种情况,直到找到曾经缺失的心理营养。

3.好的爸爸妈妈关系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4.孩子安全感的基本来源主要取决于母亲或主要照顾者的情绪是否稳定,爸爸妈妈的关系是否和谐、稳定、安全。

推荐阅读

题目:心理营养

出版社:上海科学院。

1

大家好,本期要为大家讲述的书是《心理营养学》。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竞争日益激烈。为了让孩子长大后在社会上出人头地,从出生开始,父母就开始为他们规划未来——做营养餐,买补品,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体;报早教,学特长,花很多钱找老师一对一辅导。我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大多数家长认为,只要孩子身体素质和智力发育好,就会有美好的人生。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即使考上了名校,却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而辍学;有的孩子成绩优秀,却因为压力太大而患上抑郁症;还有的孩子因为不服父母管教,甚至离家出走,和父母关系不好。这是怎么回事?归根结底,很可能是因为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孩子智力和身体素质的发展,而忽略了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关心。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一样的。在不同的阶段,孩子需要用不同的配方补充食物营养。同样,在孩子发展的不同阶段,也需要不同阶段的心理营养。如果一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那么他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性格、行为、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每个孩子都像不同品种的树苗。只有采用正确的培养方法,孩子才能茁壮成长,我们也需要关注孩子与生俱来的气质。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当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我们不应该粗暴地压制,而应该用科学温和的方式引导。

那么,如何才能根据孩子与生俱来的气质,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呢?面对孩子的各种越轨行为,如何帮助孩子改正?为了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心理营养?看完《心理营养》这本书,你会找到答案的。

本书作者林,是美国心理咨询与临床咨询博士,著名亲子专家。从事心理教育咨询工作25年,接触了大量儿童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的案例。林蔡文博士也是四个孩子的母亲。结合自己的工作和育儿经验,她提出了“心理营养”的概念。在本书中,作者将理论与案例相结合,告诉我们如何根据气质类型因材施教;怎样才能在不伤害孩子的情况下,帮助孩子改正越轨行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我们应该给孩子哪些心理营养,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说到这里,你一定想知道这本书的具体内容吧?趁还来得及,我们马上学习吧。

在这本书里,作者告诉了我们很多解决育儿问题的方法。我们先讨论一下孩子有哪些先天气质,如何结合孩子的气质类型因材施教。然后,学习如何更好地帮助孩子调整和纠正行为问题,提高产后护理质量;最后,我们来看看如何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让他们的生命成长,绽放得淋漓尽致。

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林博士的脚步,学习如何因材施教,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关爱孩子的健康成长。

2

在很多有两个孩子的家庭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情况。老大聪明懂事,学习成绩也很好,而老二调皮捣蛋,教育他也没用。为什么会这样?其实问题不出在孩子身上,出在父母身上。因为我们默认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样的,我们用同样的方式教育两个不同的孩子,恰好符合老大的性格特征,所以老大成长的很好。但是同样的方法不适合老二,老二不如老大。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与生俱来的气质。如果孩子们想要茁壮成长,我们不能用同样的方式教育所有的孩子。在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之前,首先要了解孩子与生俱来的气质。

什么是先天气质?是孩子从出生就有的一种人格倾向。

著名心理学家杰罗姆?卡根教授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婴儿单独留在椅子上,然后让他们做一些新的事情,比如听气球爆炸的声音或者闻酒精棉签的味道,这些婴儿以前从未接触过,然后观察婴儿的反应。

他发现一些婴儿反应激烈,哭闹、踢腿或用力挥舞手臂;有的反应很安静,偶尔会动一下,但完全没有反应过度;其余婴儿的表现介于这两种情况之间。这个时候父母的教养对宝宝的影响还是很小的,所以对新鲜刺激的反应几乎都是先天气质带来的自动反应。如果想了解孩子与生俱来的气质,可以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比如孩子每次看到新玩具或陌生人时的表现,或者孩子与其他孩子的互动等等,从而做出判断。

孩子有哪些气质类型?主要有四种类型,即乐观型、忧郁型、激进型和冷静型,每种类型都有不同的典型表现。

快乐的孩子最在乎关系,有人际交往的优势。他们感情丰富,富有同情心,最在意人际关系。同时,他们爱自得其乐,渴望别人的肯定、赞美和认可。他们性格最大的特点就是习惯用乐观的眼光看待事物。缺点是自律能力差,有时候会因为一些突发情况而忘记对别人的承诺。

忧郁的孩子,感情细腻深刻,是天生的完美主义者。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敏感脆弱,感情细腻深刻。这种类型的孩子会比其他孩子产生和感受到更多的情绪,然后陷进去。

激进的孩子勇敢执着,容易成就。这类孩子最明显的性格特征就是目的性强,意志力强。只要他们定下目标,就会全力以赴,有时甚至会不择手段去实现,所以他们也非常容易成功。但是,一旦是非观念出现偏差,它们的破坏力将是巨大的。

沉稳的孩子谨慎,思维能力强。他们天生谨慎,温柔稳重,善于思考,情绪稳定,不易受外界干扰。但也正是因为谨慎,他们做事比较慢,比别人需要更多的时间准备和思考。

有的家长可能会问“我通过观察了解孩子的先天气质,我该如何根据孩子的先天气质来调整自己的育儿方式?”

首先要让孩子在优势中发展,在劣势中学习。

先天气质是孩子生活的自然背景,没有好坏之分。要注意每个孩子的特殊优缺点,因材施教。很多父母总是习惯于关注孩子的缺点,以为只要孩子弥补了自己的缺点,就会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但是,一味的关注缺点,忽视优点,不仅不会让孩子成长,反而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所以家长要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优点,让孩子获得更多的价值感和自我肯定,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让孩子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运用这些优点。同时,对于孩子的不利,也要保持一种接纳、平和的态度。孩子就像不同种类的树,各有各的特点,人无完人。正是因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孩子才成长为有自己独特个性和魅力的人。

其次,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我们了解了孩子与生俱来的气质之后,再相应的调整养育方式就好了。没必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觉得你是什么品质,也没必要用固定的眼光看着他。

因为一旦你告诉孩子这些,就相当于给他贴上了一个标签。父母如何对待孩子,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对自己的看法,所以给育儿贴标签是本末倒置,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最后,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气质类型,给孩子最合适的教育方法。这也是一个错误。面对家长的批评,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反应。比如乐观的孩子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反应,因为他们对一切都更乐观,更看重自己优秀的一面;而忧郁的孩子会在心里,久久不能过去;激进的孩子会自我反省,直到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头脑冷静的孩子会把自己收拾干净,不会让自己被批评所困扰。

所以,面对不同气质的孩子,家长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这和种花是一样的。不同种类的花对水有不同的需求。如果我们用同样多的水浇灌每一朵花,一些花可能会开花,而另一些则会枯萎。和快乐的孩子打交道,父母遇到问题要学会打温暖牌。与其直接批评孩子,不如告诉他们:“你这样做,妈妈会感到很欣慰的。”这样,用积极的情绪引导孩子会更容易、更有效;而忧郁的孩子,因为他们非常容易陷入负面情绪,所以即使他们犯了错误,我们也不要过多地批评他,而是反复告诉他,“你是个好孩子,但这件事就是不对。”

但是对于激进的孩子,家长要学会放弃控制欲,因为这种类型的孩子非常固执己见,不喜欢别人控制自己。如果父母管教过严,会导致孩子产生抵触和抵触情绪,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性格问题;冷静的孩子做事比较慢,所以建议家长不要因为孩子慢就批评孩子,因为孩子会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尊重和理解,反而会变得更加拖拉。

好了,从上面的研究中我们知道,家长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就不能用死板的教育方法来对待孩子。而是要通过观察来识别孩子与生俱来的气质,了解孩子的优缺点,有针对性地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健康成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要让孩子茁壮成长,不仅要关注孩子与生俱来的气质,更要关注孩子的后天培养,两者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巨大,缺一不可。

接下来,为了更好地解决产后护理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将重点关注孩子的问题行为,学习如何从源头入手,有效地帮助孩子纠正不恰当的行为,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的孩子长大后会有一些问题行为,比如稍有不开心就会骂人、摔东西;我在幼儿园经常抢小朋友的玩具,也会咬人打架。一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就会很头疼,担心孩子以后会走上歧途。所以我们一发现孩子有这些问题,就想马上处理,训斥,打骂,然后看到孩子主要是伺候,就觉得问题已经解决了。

当孩子有越轨的行为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制止孩子的行为,让孩子知道这种行为是不提倡的,但是要温柔坚定。比如孩子在1岁半到2岁半之间,会逐渐养成独立意识。他在探索世界的时候会有一些“不给糖就捣蛋”的行为,比如把食物撒得到处都是,出于好奇把东西往嘴里塞。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温和而坚决地制止他。谦虚是指我们的语气,不喊不凶,坚定则代表我们的原则和底线。我们可以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但是一定要对一些危险的、越界的行为坚决说不。

另外,作者告诉我们,仅仅停止刚才的问题行为是不够的。就像孩子发烧了,我们马上给孩子吃退烧药,却不去医院诊断发烧的原因。问题行为也是如此。如果只是抑制表面的行为,而没有找到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不可能真正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的。

家长要重视孩子行为问题的来源,然后从源头入手解决问题。孩子问题行为的基本成因是什么?一般来说,一种情况是孩子渴望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另一种情况是孩子内心有太多无法解决的负面情绪,导致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原因,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体的行为偏差往往是对让自己感到无能为力的情境的反应。这种反应是向周围人发出的一种变相的求助信号,以引起别人的注意。比如有的孩子要让父母盯着写作业。一旦父母离开,孩子就会分心,在作业本上乱涂乱画,或者直接离开座位。有爱和父母对着干的孩子。父母越是说不,孩子就越是不得不去做...

这种情况看起来是孩子调皮不听话,但也有可能是孩子在寻求父母更多的关注。他调皮行为的潜台词是“你应该多陪陪我”。

如果孩子的行为问题随着父母的陪伴越来越多而明显减少,那一定与缺乏关注有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尽量减少在外面的时间,多陪陪孩子。而陪伴不仅要注重时间,更要注重陪伴的质量。多和孩子互动,比如和他们一起玩一些亲子游戏,或者和他们一起做一些家务。当孩子感到被关注时,他们不会依靠不恰当的行为来寻求关注。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第二个原因。孩子的行为问题是因为心里负面情绪太多,无法解决。有的家长可能会想,“孩子每天睡觉玩耍能有什么烦恼?他哪来的负面情绪?”

其实孩子是很敏感的。很多在大人看来不起眼的生活琐事,都会导致孩子产生负面情绪,比如被老师批评,或者和朋友发生矛盾。但是,导致孩子产生负面情绪的两个主要因素是父母之间的情绪状态和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父母关系不好,经常吵架或者冷战都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导致他情绪不稳定。因为孩子很爱父母,所以看到父母吵架,也会受到父母负面情绪的影响,感到无能为力。另外,他自己遇到感情问题,也不敢主动找父母倾诉。相反,他把它放在心里。时间长了,就会出现情绪导致的行为问题。另外,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简单粗暴,比如,乱批评孩子,控制欲太强等。,这也会导致他们内心产生太多的负面情绪。孩子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些情绪,所以当他们承受不了的时候,就会跟着本能走,用最原始的方式发泄,比如哭闹、摔东西,甚至可能会伤害到自己或他人。

处理情绪引发的问题行为,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多玩耍。因为在玩耍的过程中,孩子会蹦蹦跳跳,大喊大叫,有助于发泄情绪。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注意家庭氛围。一方面与伴侣建立和谐的关系,另一方面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他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感受到关心、接纳和重视。

好了,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知道,为了帮助孩子处理问题行为,我们需要表明态度,在行为发生时,温和而坚定地对孩子说不。之后,我们要寻找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看看孩子是想要我们的关注,还是有太多的情绪要发泄。只有从源头上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如果把孩子比作树苗,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就像给小树修剪、除草、杀虫。另外,家长要注意给小树“施肥”,这也是我们之前提到的。孩子必须从父母那里获得足够的心理营养,才能真正茁壮成长。

最后,我们来看看,我们需要给孩子什么样的心理营养,才能让他们的人生成长,绽放最大的光彩。

孩子就像种子。种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阳光、土壤和空气,孩子不仅需要身体营养,更需要心理营养。而且心理营养和身体营养是一样的。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最渴望的心理营养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孩子的不同阶段,要注重给孩子最需要的心理营养。然而,这是否意味着孩子在其他时间不需要这些营养呢?当然不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些心理营养物质随时都可以帮助他成长,但是在一个特定的孩子成长周期中,如果这些营养物质能够得到适当的补充,孩子会更有效地发展出稳定的性格和能力。

应该给孩子什么心理营养?主要有五个方面,即无条件接受;让孩子确认“此时此刻,我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安全感;肯定,表扬,认可,还有学习,认知,榜样,也就是说要做孩子学习的榜样。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最渴望的心理营养。

第一个心理营养是无条件接受。所谓无条件接受,就是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接受他目前的状态。尤其是对于刚出生的孩子,无条件的接纳更是重要。是我们给孩子人生的第一份心理营养。这是为什么呢?刚出生的孩子,他们不会说话,也没有生活能力,只能靠哭来表达需求,只能依靠父母。所以,如果我们不能接受孩子,看到孩子哭,我们会觉得很烦,甚至拒绝关注孩子的需求。孩子会觉得不被爱,甚至被抛弃,这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在孩子后期的成长阶段,家长也要注意给孩子更多的接纳和爱。接受孩子并不意味着接受他的行为,而是告诉孩子,“不管怎样,你都是爸爸妈妈的孩子,我们会爱你,我们会和你共度难关。”

第二种心理营养是让孩子确认“此时此刻,我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对于0到3个月的孩子来说,从照顾者那里得到这样的确认是非常重要的。孩子需要确定世界上有这样一个人,“不管多忙,只要需要,随时可以出现”,这个人就叫“重要的人”。孩子希望重要的人能给他们无条件的接纳,他们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从而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有了这种感觉,孩子长大后就有能力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如果孩子在0-3个月的关键阶段被放在养育者“最重要”的位置,在其他阶段,他对父母把他放在最重要位置的要求就不会那么迫切。否则孩子可能会继续对父母的爱不满,无论父母怎么做,都会觉得父母对自己不够重视。

第三个心理营养是安全感。孩子最初的安全感主要来源于婴儿期,饿了可以吃奶,不舒服可以得到妈妈的拥抱和安慰。这期间,孩子觉得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随着孩子长大,开始有自己的想法,需要和妈妈分开。但是在分离阶段,给人安全感也是很重要的。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妈妈需要心平气和,关注孩子的需求,给孩子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环境,对事情积极乐观,让孩子感到轻松。当孩子做出一些挑战,表达自己的观点,犯错误的时候,要尽量保持宽容、理解、接纳的积极心态,这样孩子才会有足够的安全感,认为自己可以从容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在最初的几个阶段,孩子需要从与父母的互动中吸收营养。随着孩子慢慢进入四五岁的阶段,开始更加关注外界与自己的互动。所以,这个时候,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种心理营养,父母给予孩子的肯定、表扬和认可,是孩子这个时候最需要的。这个时候,来自父亲的表扬往往对孩子来说意义重大。因为父亲是力量的象征,父亲的肯定会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所以,如果父亲愿意欣赏孩子,用言语和行动表达出来,“你很棒,爸爸很爱你”,“爸爸以你为荣”,孩子也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值得被爱的人,从而建立自信和自我认同。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五个心理营养,就是在学习行为和获得认知的过程中,给孩子树立榜样。对于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来说,随着生活圈子的不断扩大,他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如何处理与其他孩子的意见分歧,如何与人沟通,如何看待世界,这些都会出现在他的生活中。这个时候,孩子最需要的就是榜样。儿童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来学习和获得认知。孩子最直观的榜样就是父母。父母用什么样的态度待人接物,那么孩子往往就是这样。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则。如果你想让孩子在家看书学习,那么你就不要老是玩手机。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积极乐观的人,那么你首先要学会乐观面对生活。简而言之,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我们就必须先做到,这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俗话说,三岁看你老,七岁看你老。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孩子三岁时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征,看到孩子未来发展的雏形,从孩子七岁开始,就可以看到孩子成年后的发展状况和成就。虽然这种说法可能有些夸张,但足以说明我们应该重视孩子在七岁之前的培养和教育。这个年龄阶段是为孩子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如果这个时候孩子能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随着他的成长,他就能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开发自己的潜能,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看到这里,有的家长可能会问“我的孩子已经长大了,错过了发育的关键期,就没有办法补救了?”当然不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心理营养是他一生都需要的。尤其是那些小时候没有得到足够心理营养的孩子,他们会在情绪、行为等方面出现问题,无法发展他原本充沛的生命力。而且,他们会一直寻找心理营养的缺失,也许是从老师那里,也许是从他们的伴侣那里。当然,他们最想要的是从父母那里获得心理营养。所以,给孩子心理营养,随时都可以,亡羊补牢。

接纳、肯定、认同、安全感、价值感,都是孩子成长需要的心理养分。有了充足的心理营养,孩子就会变得独立,敢于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同时,他们也会有爱的能力,接受别人的爱,去爱别人,他们自身的活力也会被激活,去过幸福的生活。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面对性格迥异的孩子,如何才能因材施教?怎样才能帮助孩子纠正问题行为,提高育儿质量?应该给孩子什么心理营养,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在《心理营养》一书中,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系统地回答了育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知道,想要孩子健康成长,就要了解孩子与生俱来的气质,帮助孩子在优点中发展,在缺点中学习,不要给孩子贴标签,结合气质类型给孩子合适的。

好了,《心理营养学》这本书就讲到这里。如果有兴趣,可以选择阅读原著,获得更多新的体验。感谢您的聆听。下次见。

作者:余

锚: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