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苑的变迁
直到宋代,程大昌才在《路镛》一书中对上林苑作出颇有见地的表述:“秦之上林,其边际之达,难详究!”《水经注》观察宜春,云:此为秦入林旧址。《史记》上林曰:“渭南上林苑为朝廷,先为前厅。".然后宜春和阿芳都是沁源的老地方。”
按照程大昌的定位,宜春宫和阿房宫都在秦代的林园里。阿房宫的位置很清楚,但是伊春观在哪里?北魏李道元《水经注·渭水》中有一注:“(涝)水出南山涝谷,北至宜春观,东北至镜湖郡西。涝水从北方流出,与泥水汇合。(嘿)水出宜春关北,东北入涝水,北入魏,即上林故里。”这里所说的宜春观,是指位于户县西部,环北水以南的一个台湾观。但在秦代上林苑以东的曲江池,还有一个园林,即宜春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钱寿葬于杜南二世宜春园”指的就是这个园;唐代颜师古评价此园时,也谈到“今曲江池之地”。因园中有宜春宫,后人常将曲江池的宜春宫与户县的宜春观混淆。关于这一点,颜师古在注《韩栋·方硕传》时已经作了澄清:“宜春宫也在长安东南。.....在户,自然是宜春关儿,在长安之西。”很明显,“宜春”虽然同名,但却是一座宫殿,不同的地方。
由此可见,秦尚林园的故里应在金湖县城以西至Xi安三桥阿房宫遗址以东一带;今咸阳渭河以南广大地区,秦代上林苑中心。上林苑的扩建始于汉武帝时期。据《韩栋传》记载,元初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命太中大夫吴秋寿王,在三桥镇以南、山以北、周至以东、曲江池以西一带,开始扩建上林苑,将这一带百姓的耕地和草地全部征调过来,用于在园内修建各种景观。后来上林苑进一步向东、向北扩展:北延至渭河,东延至浐灞以东,形成空前规模,进入鼎盛时期。
如此庞大的皇家园林,在修建之初,就遭到了常侍郎东方朔的劝阻,理由是“缺国之用,夺农桑之业”。昭帝、宣帝之后,到了,因为朝廷不堪重负,管理上林苑的官员都被裁撤了,宜春苑所占的池塘、田地都还给穷人使用。他当了皇帝,就把“三纵”(东、南、西)园林让给平民。西汉末年,帝皇元年(公元20年),王莽拆毁上林苑十余座宫殿,取其瓦,建祠堂九座。随之而来的是王莽政权与红眼叛军的都城争夺战,让上林苑遭受了毁灭性的灾难。
《西毒赋》说:“旧市见之故”,说明东汉初年班固写《西毒赋》时上林苑已是一片废墟。上林苑从秦朝到西汉,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