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学习“123”是否不科学?对孩子来说,真正的数学启蒙是什么?

中国引以为傲的珠算和1999年乘法口诀一直被视为国宝,其他国家即使想“复制”,也往往失去了精髓。

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影响下,很多家长早早就开始了孩子的数学启蒙教育,最基础的就是数数。

在这方面,家长普遍有一个误区,就是孩子能从1数到100,这绝对是天才,但是你想过吗?他只会机械地数数,却未必明白其中的关系。

很多早教班也打出这样的名字,试图把孩子培养成神童,用心算杀死所有人。但其实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如何学会数数,如何建立数的概念才是最关键的。

在这一点上,家长也有必要帮助孩子打好扎实的数字基础,这是数学启蒙的重要一环。

案例:儿童数数就像顺口溜,但“答非所问”之前粉丝和糖果妈妈讲的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她的孩子很早就能从1数到20,却不能完全理解5以下的计数。

比如桌子上有五个苹果,妈妈拿了两个,然后问宝宝还剩几个?他先是试探性地回答“4”?马宝摇摇头,他回答“3”。妈妈还没来得及高兴,他就继续倒数,“4,5,6,7”。

很多时候,孩子只是机械地记忆数字,却不明白数字之间的关系。

解析:孩子会数数不等于“会数数”

现实生活中,很多宝宝都会面临这种情况。他们会数数,但他们不知道数字代表什么。

比如孩子只能按顺序背诵,一瞬间就卡住了。他们记不住2和5之间有3和4,只好从1开始背。

实物也是如此。一位宝妈告诉我,她家宝宝刚学会数数的时候,你问她“妈妈有几只眼睛”她会随口回答“三只眼睛”“爸爸有几个鼻子?”女儿说:“应该是五个吧!”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孩子缺乏数字感。能看懂数字不代表有数字感,他们无法理解数字背后的数学原理。

这就涉及到数学启蒙的一个核心概念——数感,即孩子能够理解数字的含义,能够用多种方式表达数字。他们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下,掌握不同数字的相对大小关系,进行简单恰当的运算,知道和与失,并做出一定的合理解释。

实验表明,儿童早期对数字的识别更多地依赖于视觉刺激。

缺乏数字感的孩子会犯什么错误?看这样一个实验。

研究人员先把六个瓶子和六个罐子放在一起,然后问孩子们哪个多?孩子回答“一样多”。

然后,研究人员扩大了罐子之间的距离,但数量没有变化。当被问及同样的问题时,大多数孩子的回答是“更多的罐头”。

结果表明,在儿童智力发展的早期,他们对数字的感觉来自于视觉刺激,因此常常被错觉所蒙蔽,分不清多与少的概念。

儿童教育家皮亚杰(Jean piaget)曾说,儿童的前运算思维是有限的。这需要父母更多的帮助。

说了这么多学龄前儿童数字认知的规律,并不是说教孩子数数就是错的。相反,教孩子数数是第一步,接下来家长要根据孩子数字认知发展的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数学启蒙。

首先,这绝对不是超前教育,而是基于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所以家长既不要把这当成负担,也不要视而不见。

宝宝3岁前怎么认识数字?

5个月:大概知道两个物体组成的集合和三个物体的组合是有区别的。

8个月:知道对象的大小,如果你让他选水果,他会选大的。

2岁:我可以伸出两个手指来表示我2岁了。

3岁以后:可以通过语言说出自己的年龄,可以大致知道物体大小和数量的区别,但不能准确区分。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语言学习处于爆发期,数字敏感度会滞后于语言,这很正常。

?1岁后各阶段婴儿启蒙要点。

1~2岁,这个阶段,数字在孩子眼里就是一个词。孩子机械背诵,家长要做的就是初步建立数字和物体的对应关系。

比如1拿出1个苹果,2拿出2个香蕉。

2~3岁,此时启蒙的重点是比较大小,让孩子明白不同数字大小的关系。不需要精确到一个具体的数字,大致的关系就可以理解。

从3岁到学龄前,了解数字的构成。比如5是由五个东西组成的,4可以分为2和2,或者1和3,6减3和5减2,剩下的一样多。

这就是“数感”。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要帮助孩子建立这样的认知和感受。对数字敏感的孩子,入学前可能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运算,这是鼓励而不是强迫。

?年纪轻轻的数学启蒙有什么好处?

密苏里大学对此进行了长期跟踪研究。研究表明,那些从小就有很好的数字感,并对数学原理有基本了解的孩子,将来数学学习会更好。

相反,那些从小数字意识薄弱的人,经过几年的学习,后期很难追上优秀的孩子。

数字是数学的启蒙,对一个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影响深远。有远见的父母可以在自己家里开始这项早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