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分离焦虑早教?
什么是分离焦虑早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第一次上学通常会产生焦虑情绪。所以很多孩子在和父母分开的时候会选择性的哭。早教应该怎么做?分享一下什么是分离焦虑早教。
什么是分离焦虑早教1一、什么是分离焦虑当孩子长到6-7个月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开始害怕陌生人,当与母亲或其他亲人分离时,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快乐。比如,10个月大的佩佩,站在婴儿床围栏旁,看到妈妈穿上衣服,拎起包出门购物,就会哭。同样的场景,15个月大,不需要围栏的娜娜,会跑去抱妈妈,或者至少跟着妈妈到门口。如果妈妈关上门出去,她会大哭一场。这种反应就是宝宝的分离焦虑。心理学研究证明,分离焦虑一般在一岁前(婴儿正在形成初始社会依恋的时候)出现,在14-20周达到高峰,然后在整个婴儿期和学龄前逐渐减弱。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长大的孩子,对分离的最初焦虑是不同的。北美和欧洲的婴儿通常在6-7个月时会有这种行为,而一些国家的孩子,如非洲的乌干达和一些亚洲国家的孩子,在5-6个月时会有与母亲分离的焦虑。与典型的西方文化相比,这些国家的婴儿与他们的母亲有更多的亲密接触。他们和妈妈睡在一起,母乳喂养的时间比西方孩子长,离不开妈妈。他们经常骑在母亲身上,或者被棉绳绑在母亲身后。与母亲分离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大事,这也是他们很早就表现出这种分离焦虑的原因。
二、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是同时产生的,即宝宝形成最初的社会依恋时,是宝宝认知能力和情绪发展的必然产物。为什么刚开始体验爱的喜悦的宝宝会突然被恐惧的痛苦打扰?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婴儿可能会学会害怕与亲人分离,因为当亲人离开时,他们的一些不适(如饥饿、尿湿和疼痛)会增加或加剧。换句话说,婴儿会将疼痛的延长或加重与亲人的不在联系在一起,所以当亲人要离开时,他们会表现出“有条件的”焦虑。
其他心理学家从行为的角度解释了这一现象:自然界中的许多事件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危险的迹象。当一些情况往往与危险联系在一起时,通过物种的长期进化,对这些情况的恐惧和回避成为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可以作为一种“生物程序”传递给下一代。这些事件中的婴儿在按照预先编好的程序与熟人分离后,会对陌生人、陌生环境和“陌生场景”产生恐惧。但是,这种对陌生事物的程序性恐惧在出生时并没有表现出来,因为新生儿的认知能力非常不成熟,他们需要时间来识别什么是“熟悉的”,并把这些人、物、事与不熟悉的事物区分开来。然而,一旦这种歧视成为可能,婴儿遗传的“对陌生事物的恐惧”就会迅速表现出来。
宝宝一岁后,对陌生人的焦虑和分离焦虑变得不那么强烈,这样他们就会主动与亲人分离,在母亲离开房间后也能容忍陌生人的存在。这是因为婴儿开始把附着的物体当成安全的基地,激发了他们的第二种预编程行为——探索环境。当婴儿冒险走出安全基地进行探索时,他们会发现许多新奇的刺激(包括友好的陌生人)非常有趣和好玩。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发现,一群10个月的婴儿愿意离开他们的母亲,冒险进入一个陌生的房间,以便在那里玩耍。第二组宝宝,也是10个月,当他们被放在同一个陌生的房间,看到妈妈离开时,他们哭了。这说明第一组婴儿在陌生的环境中并没有感到不舒服,因为他们知道妈妈在哪里,并把她作为探索其他新环境的安全基地。
一些心理学家从认知发展的角度解释了这一现象。他们认为陌生人焦虑是婴儿感知发展和认知发展的自然结果。6-8个月的婴儿已经形成了关于熟人面孔的稳定“图式”(即对亲人面孔的稳定准确的记忆),陌生人的面孔成为不同的导致恐惧的潜在刺激物。这个年龄的宝宝在有陌生人的恐惧感之前,经常会盯着陌生人看。这种短暂的凝视不是恐惧引起的“震惊”,而是一个认知过程:他(她)是谁?这张脸和他熟悉的那些脸一样吗?熟悉的亲人的面孔在哪里?当他们无法回答这些问题时,就会对陌生人保持警惕,用哭声召唤熟人。随着婴儿的成熟,他们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陌生人,他们关于人脸的图式也越来越一般化。所以,两岁的宝宝看到陌生人的面孔就不会再感到烦躁,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人无非是所谓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他们都很友好,没有危险。
在能够识别熟人面孔的同时,婴儿也会形成一个熟人可能在哪里的图式。婴儿可能已经形成了一种关于“熟悉地方的熟悉面孔”的图式。婴儿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与母亲分离,一般不会对这种短暂的分离表示抗议。例如,如果母亲把10个月大的儿子放在客厅的地板上,自己走进厨房,孩子可能会停止玩游戏,看她去哪里,然后继续玩他的游戏,而没有抗议,因为母亲离开了。这是因为孩子知道妈妈去了哪里;也就是说,他在此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妈妈进厨房”的图式。但是如果妈妈穿上衣服,收拾好钱包,走到大门口,孩子就不知道妈妈去哪里了,就开始哭。也就是说,婴儿如果不能理解不在身边的亲人去了哪里,什么时候能回来,就会产生分离焦虑。无论如何解释陌生人和分离的焦虑,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婴儿的这种情绪体验对儿童未来的心理发展具有长期影响。早在本世纪初,弗洛伊德就提出,母亲和婴儿之间建立稳定的情感联系,对于社会性和人格的正常发展是绝对必要的。这个观点后来得到了行为主义者约翰·巴伯和最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埃里克森的赞同。埃里克森认为,早期的情感依恋为婴儿提供了基本的信任感,这使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与他人建立密切的情感联系。以研究黑猩猩闻名的学习理论家哈利。哈洛和以研究人类学习而闻名的罗伯特·西尔斯(Robert Sears)认为,与母亲的密切接触使婴儿获得全套社交技能,使他们能够有效、恰当地与社会其他成员交流。
什么是分离焦虑早教2焦虑的孩子六个月后,开始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人产生恐惧和焦虑。如何减少孩子分离带来的不安全感?家长每天都留出时间陪孩子,唱歌、看故事书、拥抱等。通过简单的亲子互动和游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减少分离带来的不适。一般来说,如果有人能照顾孩子六个月前的需求,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六个月后,孩子会开始害怕陌生人和陌生的环境,也会开始和对他有反应的人产生特殊的“联系”,比如他的妈妈和保姆。只有当孩子与某个特定的人产生了密切的联系,才会有所谓的“分离焦虑”。
分开前应该有个缓冲期。所谓分离焦虑是指:
当一个孩子与那些对他有反应的人分开时,会产生一种适应不良行为,这种适应不良行为会根据年龄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行为反应。比如越小的孩子,他会表现出很依恋父母,很害怕,很爱哭;而大一点的孩子则会有恐惧的表情,情绪非常不稳定,尖叫跳跃,耍花招,哭着趴在屁股上,等等。但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分离焦虑症。有的孩子不怕陌生人,也不怕陌生的环境,还能和别人玩得开心。
另外,当你和孩子分开时,你应该注意一些事项:
1,要有一个分离缓冲期:当父母需要和孩子分离的时候,要有一个缓冲期,让父母和接班人之间有一个角色的转移,一方面给接班人信心,另一方面也让接班人知道你照顾孩子的方式和态度。如果继承人能够充分配合,可以减少孩子面对分离时带来的焦虑和不适应行为。
2.拥有父母完整的关爱:如果父母给予孩子完整的关爱,让孩子对世界有了深深的信心,那么孩子就更乐观,对幸福更有把握,所以有足够的能力面对分离。如果父母平日忽视孩子,孩子的依赖感得不到满足,那么当孩子面临分离时,就会感到恐惧和悲观,对环境的变化适应能力也会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