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的发展
早教的发展,教育对孩子很重要,好的教育才会有好的未来。教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原始社会、古代社会、现代社会和现代社会四个阶段。我们来看看早教的发展。
早期教育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学前教育的目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从“智育中心”转向注重整体发展方向。上世纪60年代,在冷战和“知识爆炸”的压力下,美、日、苏等国都以高、新、难为原则进行中小学课程改革,教学内容逐步分散。尤其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关于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观点,
许多国家都很重视,加强早期智力开发已成为美、苏、日、德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容易将早期教育误解为早期智力发展,导致“智育中心”,忽视了学龄前儿童的社会性和情感发展。
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和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回归,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教育工作者纷纷呼吁进行整改。
1985年6月在日本召开的“日美欧幼儿教育与保育会议”的中心内容就是要求从“智育中心”全面发展儿童的个性。人们意识到教育是相互关联的,社会和情感问题应被视为智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990年4月,日本开始实施新修订的《幼儿园教育要领》。
明确将人际关系、环境、表现纳入幼儿园教育内容,以纠正重智育的倾向,促进幼儿在天真、活泼、快乐的氛围中良好发展。美国学前教育界也普遍重视通过社会教育促进儿童智力、社会交往能力、价值观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但是,智育中心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为父母都渴望孩子成功,社会也需要高层次的人才,成年人还是对幼儿寄予过高的期望。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接受了计算、阅读、体操、芭蕾、钢琴、健美、武术等某一学科或某一方面的教育。这种单一的技能训练显然是片面的,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孩子的兴趣,有强迫行为。
过于正式和严格对孩子的性格发展有不好的影响。因此,各国教育专家认为,尊重。研究和了解幼儿的特点,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仍然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他们主张让孩子通过自然体验、社会互动和游戏,自发地、独立地学习。
不分年级,教育已经成为影响当前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65438年至0990年,法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建立小学教育三年学习阶段改革计划的法令,试图打破传统的等级观念。其做法是将2至11岁儿童的教育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一般由三个学年组成。每个阶段称为初始学习阶段,包括学前班的小班和中班。孩子2到5岁。
第二阶段称为基础学习阶段,包括幼儿园的大班和小学的前两个年级。孩子5到8岁。第三阶段称为深度学习阶段,包括小学以后的三个年级,学龄为8岁至11岁。
在美国,人们也对混合年龄组在学前教育和小学低年级非年级计划中的潜在作用非常感兴趣,如20世纪90年代的肯塔基州教育改革法案和21世纪的俄勒冈州教育法案,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不分年级的教育形式自古就有。
在现代,年级制和班级授课制在促进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种制度过分强调统一性,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差异,因此在19年底开始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中受到了批评。
不分年级教育指导思想的核心是重视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允许他们有前有后,让优秀学生和后进生都得到有效发展。其次,不同年龄的孩子混在一起活动,通过社交,无论是大孩子还是小孩子,
每个人都能学到很多知识,获得社会能力的发展。再次,不分年级,教育也促进了老师因材施教,加强了家长和老师的关系。最后,无年级制有利于老少衔接,让孩子从幼儿园教育自然过渡到正规学校教育。
虽然战后各国的学前教育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总的来说,幼儿园、托儿所等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还是难以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在许多国家,学前教育机构的形式日益多样化和灵活。
早期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的教育
1.自发性,普遍性,没有等级,没有阶级。在原始社会,生产资料属于公有制,所以孩子也是公有的,所以教育对每个孩子都是机会均等的,没有任何歧视和区别,所以主要体现了无等级、无阶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始社会没有学校,都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把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传授给孩子,体现了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这是第一次结合。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式单一。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孩子们只能学习相关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也仅限于模仿、口口相传等方式获取经验。
第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1)王朝:中国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夏朝,学校的名字分别是姚、徐和萧。这时,教育就成了社会的一种特殊功能。
(2)西周:国学、乡学出现。国学设在诸侯国,乡学设在地方,以官学形式为主,面向奴隶主,表现出政教合一、学在官中的特点,体现了阶级的特点。然后这个时期以六艺(礼乐射书数)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礼乐。
(3)春夏战国:春秋时期私塾兴起,可以自由讲学办学,打破了西周时期政府对学习的限制,教育开始面向所有人。战国时期私学兴盛,出现了以儒墨为主导的显学。
(4)汉代:官私并行。这一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使儒学处于正统地位。
(5)隋唐:出现了六校两库,不同级别的官员进入不同的学校读书,体现了等级制度。在人才选拔制度方面,建立了科举制度。
(6)宋代:书院盛行。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
(7)明清:八股文成为明代科学研究的固定格式,晚清科举制度被废除。
在古代社会,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界点。在奴隶社会,教育是以阶级为导向的。在封建社会,教育是分等级的。其次,奴隶社会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封建社会的主要内容是四书五经。在古代社会,出现了学校的名称,教育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职能,于是教育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这是第一次分离。
2.古代西方教育的发展
(1)古埃及:有僧侣学校,文士学校等。,传授学生写作、文字和统治能力,培养学生为一定的官员,即表现出以僧为师、以官为师的特点。
(2)古印度:根据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等,即婆罗门、赫鲁晓夫、吠陀和首陀罗。最高的阶层是婆罗门,所以在这个时期,吠陀经典教导被掌握。
(3)古希腊:最重要的城邦制度是斯巴达和雅典。斯巴达重视军事体育,通过军事教育把人培养成军事人才,以武术为特征;雅典注重身心和谐发展,以崇文为特色。
(4)中世纪的西欧:学校名称有两种,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重点掌握教会学校的学习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语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简单了解骑士学校的七技。
第三,现代社会的教育
1.现代教育的特征
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办教育兴起。说明国家开始重视教育,大力发展教育。
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义务教育起源于16世纪的德国,换句话说,普及教育的口号出现在资本主义社会。
③教育的世俗化。强调教育要脱离宗教,摆脱宗教的性质。
④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依法治教。国家开始通过立法来规范人们的教育行为。
⑤有双轨制。英国是第一个双轨制国家。
⑥形成了系统的现代学校教育体系。在古代,虽然出现了校名,但并没有正规的教育体系。进入现代社会后,出现了系统的学校教育体系。
对于现代教育的特点,可以用公式来把握:公立初中有双喜临门。
2.20世纪后教育的特点
第一,终身教育。简单地说,活到老学到老,不管你多大。不仅包括正规教育,还包括非正规教育等各种形式。
第二,教育的普及。教育必须对所有人开放,让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第三,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机会应该是人人平等的,体现在起点平等、过程平等、结果平等三个方面,可以分别对应入学、升学、就业。此外,还可以体现在自主权的扩大上。特别是现代社会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国家开始提倡三级课程管理,出现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除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师均可编制课程。
第四,教育现代化。而不是教育的同一性和统一性。倡导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多样化。
第五,教育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人的思想和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在了解了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后,公式总结为“人多了就露馅了,方便大家掌握”。
早期教育的发展历程。幼儿科学教育的萌芽。
这一时期的科学教育分为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两个阶段。原始社会的科学教育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大人在生产中向孩子传授自然科学知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教育有了很大的进步。科学教育史上的开创性事件是墨子用科学的方法解释了针孔成像的原理。后来,唐朝为“算术”设立了专门的理学,这一时期的理学教育主要以“数学”教育为主。
蒙学是中国古代早期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比如杂抄以问答的形式介绍了天文、节气、地理、历史、修养、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还有算术知识的99乘法表。到了宋代,方编著了《求名物》一书,专门介绍了有关自然的知识,包括天文、地理、鸟兽、花木、柴米油盐、农耕等等。王应麟编撰的《三字经》中有介绍数、日、四时、无线、六谷、六兽的自然知识。
二,无差别的幼儿科学教育
清代专门的自然科学课程被称为“格致”,包括植物、矿物、科学、化学和卫生。1903年,全国首家学前儿童教育机构湖北幼儿园诞生。1904年,张之洞等人为这所幼儿园起草了《养老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以下简称《章程》),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关于学前教育的法律文件。章程中设置的具体课程有游戏、歌谣、会话、
手技。这些教育内容已经包含常识,强调观察的重要性。比如在交谈中引导孩子认识和谈论自然物,在游戏部分和孩子一起种植植物和动物,让孩子在观察的基础上发展智力。1905在《湖南蒙阳学院教学简介》的教育内容中增加了数学、感知、科学的内容,包括说话、表演、阅读、数数、手技、音乐、游戏。说话,
数学方法和手工技能体现了科学教育的元素。交谈是关于“简单事务的名称,老师一一指示,但大致说出其意思。”分子是“与索引器捆绑”。数单双号,数分并合,数交错的方法都是老师教的。"手的技巧更多地与福禄贝尔的仁慈有关. "善良有很多种,那就让孩子自己堆砌,自己插入,让他们知道重量的长短,重心的强弱。“以上内容主要涉及数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第三,新中国成立前“常识教育”课程的出现。
在1924中,陈鹤琴指出幼儿园课程应该关注自然和社会。自然和社会是活教材,我们要向自然和社会学习。张宗麟认为“自然”应该被加入到幼儿园的课程中,“自然物体是儿童环境中最容易接触到的。如果成年人能给一个简短的指示,孩子们会感兴趣的”。后来,陈鹤琴、张宗麟等人对当时的幼儿教育课程进行了更细致、更恰当的划分。
其中幼儿园的常识课,包括自然和社会,都提出来了。张宗麟并没有给出“常识教育”的具体定义,而是从其重要性进行阐述,认为“常识课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遇到的活动。这里的常识包括生物、非生物、自然现象、日常卫生、社会习俗、社会职业、公民习惯和世界大事。张宗麟在1928中系统阐述了幼儿园的常识教育。
包括意义、目标、方法、与其他活动的关系以及关于自然的常识材料。这些关于常识教育的理念已经在幼儿园付诸实践,开始从科学的角度为孩子们提供一系列的生活常识和经验。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最终在1929《幼儿园课程标准》中被采纳为正式课程并合法化,教育部命令各省市作为临时标准试行。教育部正式颁布《幼儿园课程标准》。
该标准成为我国第一部统一的幼儿园课程标准。标准幼儿园课程包括音乐、故事和童谣、游戏、社会和自然、作息和用餐,共7项。1936教育部修订了这个课程标准。
将原标准中的“社会与自然”更名为“常识”。1937《幼儿园160常识课》是根据当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课程标准》编写的,是供幼儿园教师参考的常识教材和教法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