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老百姓喜欢和别人比。

消费者的比较心理是基于消费者对自己阶层、身份、地位的认同,从而选择自己的阶层作为参照,表现自己的消费行为。相比炫耀,消费者的攀比心理更在乎“有”——你有我有。比如在购买很多商品的前夕,消费者脑海中最挥之不去的就是谁有我就买谁的。

场景再现1:

九岁的小斌上小学三年级,家里经济状况一般。她父母月薪不到4000元。但是我的父母宠坏了小斌,他试图满足他想要的一切。春节快到了。他跟父母说买个名牌运动服和球鞋,说他几个同学都有。当小斌的父母去商场时,他们发现这些东西加起来有2000年初,他们有点不情愿。小斌很不高兴,连续两天没吃好。父母爱他们的儿子,所以他们咬紧牙关给小斌买了。儿子也想要一件新的羽绒服,父母答应一拿到奖金就给他买。

一套变形金刚玩具398元,一件男童外套498元,一盒净重900克的儿童奶粉134元...儿童消费品在我市一些儿童专卖店、专柜这么贵的情况并不少见。受攀比心理和广告宣传的影响,儿童产品的价格已经超过成人,各大商家也抓住商机,做起了“儿童经济”。

儿童节那天,张女士6岁的女儿收到了一份礼物——一套芭比娃娃。张女士说,娃娃确实漂亮,但价格也不便宜,299元。记者在一家儿童用品店采访时发现,一件5岁男孩穿的小风衣要498元,儿童护肤品价格并不比成人便宜。

绝招揭秘1:

儿童的消费心理大多受两方面影响:一是模仿和兴趣;第二是广告的影响。孩子在婴儿期不知道价值,只会在吃、穿、用、玩上进行模仿性消费,要求“别人有的我都要”,或者模仿周围人的消费习惯。我们有时候会在店里看到一种情况:孩子吵着要买某个产品,家长不愿意,结果孩子就在那里哭闹,甚至坐在地上。这个时候,大部分家长都得同意购买。其实那个产品可能不是孩子需要的,但是孩子对它感兴趣。此时,父母要掌握一个原则:绝不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一次次屈服于孩子的不合理消费,会给孩子一种错觉,以为我想要的东西一定能得到,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

场景再现2:

前不久,媒体报道山西某地煤老板在购车时跟风,先后购买了一批1.5万元的美国悍马。据山西一家汽车贸易公司调查,山西私人拥有的宾利、奔驰、悍马、劳斯莱斯、宝马等典型豪车数量已经超过1000辆。有些煤老板致富后,有一种“你买车,我也买车”的购车心态。在买房方面,也是比对方宽。一个人买什么,其他人也跟进甚至超越。(山西煤矿老板买了20辆悍马)

巧合的是。据媒体报道,不久前,有人在上海金茂大厦举办了一场豪华婚礼,花费高达654.38+0万元。所有的墙壁都铺上了亮片,还有一面特殊的水晶墙。(上海:一场婚礼的花费超过一个农民一生的收入)

骗术二:

他们的争富行为对社会风尚起到了不好的引导作用。这种炫耀性消费,一方面使人追求及时行乐,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人生观颓废消极;另一方面,浪费了稀缺而宝贵的资源。最可怕的是,它还可能是助长违法犯罪的“酵母”。

有人可能会说,消费是生产发展的动力。如果不鼓励消费,生产怎么发展?况且每个人都有消费的自由选择权。这些都没有错。但是,在一个理性的社会,消费不仅仅是一个人如何花钱的问题,更是一个如何合理利用资源的问题。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这就决定了任何人在消费时都必须考虑到资源的承受能力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消费必须以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为界限,不能过度消费;一定要以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为界限,不能竭泽而渔。消费,但不能铺张浪费;就算你有足够的财力,也不能乱花东西。而“争富”行为浪费资源,实际上是变相剥夺社会其他成员和子孙后代对资源的使用权。

古人说“节俭养德”是一种科学的生活方式。只有大家树立起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观念,强调排场、排场、相互攀比的消费模式和观念才会逐渐失去市场。场景再现3

“再这样下去,我真的受不了了!等我大了,我一定要搬!”65438年10月8日下午,小乖乖妈妈愤怒地甩出了这么一句话。当初我的小乖乖妈妈是大学老师,千挑万选才定下现在的住处:重庆为数不多的低密度花园洋房,环境优美,可谓“离城不离尘”。她认为这样的环境最适合养育婴儿。才三四年,为什么要搬家?原来是楼上的邻居刺激了小乖乖:那家的宝宝选了最贵的吃穿,还有一个从来不忘炫耀的奶奶。“从婴儿时期起,我们就必须与邻居攀比。这种氛围对我们的小心肝成长不好。”她的农村婆婆不禁纳闷:“城市里养个娃真难,一个月的开销比我们农村家庭一年的开销还多!”自制纸尿裤成了另类婴儿用品,攀比步步攀升。因为两家是楼上楼下的邻居,欢欢的奶奶经常来看望。她每次来都要报欢欢新出的高端产品的价格。比如一条400元的白色牛仔裤,秋天穿两次就穿不下了。一件羽绒服999元,绝对是明年冬天不能穿的款。我的小乖乖妈妈很沮丧。欢欢还是1岁以下的宝宝。买这么贵有什么必要?“900块钱的羽绒服我还没穿过几件。”。在这个社区里,我的小乖乖是少数。要不是她态度好,决心大,早就加入攀比大军了。每次抱着小乖乖出门,小区里总有很多人和保姆对小乖乖穿的旧尿布投来惊讶的目光。因为是贵族小区,这里很多宝宝白天晚上都用纸尿裤,光是用纸尿裤一个月就要几百块。小乖乖妈妈坚持只在晚上用。“小时候我们用的是父母的旧棉内裤换的纸尿裤,没看出有什么不妥。“她刚从网上给小乖乖找了一件印花棉衣,才18元。骗局3

“这年头,育儿真的是高消费的奢侈品,父母被称为‘育儿霸’。”有人在网上发帖感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现代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钱越来越多。婴幼儿用品市场早就摆脱了“奶瓶+纸尿裤”的格局。吃、穿、用、行、玩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婴幼儿游泳、儿童摄影、亲子班、早教班也开始普及。

技巧分析:

美国营销协会将品牌定义为“旨在识别一个或一组供应商的商品或服务并将其与竞争对手的商品或服务区分开来的名称、术语、标志、符号、设计或它们的总和。”品牌专家琼斯(Jones):能为顾客提供功能性好处或附加价值,顾客认为值得购买的产品。

品牌的整体意义可以分为六个层次:1。属性。奔驰意味着做工精致、高贵等。2.好处。这种车让我觉得很有面子,很受尊重,体现了情感利益。3.价值。梅赛德斯-奔驰代表着高性能、安全、声望和其他东西。4.文化奔驰代表德国文化,高效率,高品质。5.个性。奔驰可能会让人想起严厉的老板,动感地带,年轻人的世界等等。6.用户。品牌意味着购买或使用产品的消费者类型。吕,有钱人。宝马,新贵。

以上对品牌的理解和描述似乎很有道理,似乎企业和消费者在此获得了双赢。但是,它真的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慢性毒药。它毒害人们的心灵,侵蚀人们的情感。

首先,大宗商品价格被人为推高。这个大家应该都清楚,这里就不赘述了。

第二,情感绑架与控制。在广告主和营销者的包装和倡导下,企业在品牌推广上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和注意力,企图与消费者保持长期关系,除非消费者不买账。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策略是一种情感绑架和控制。而且他们的绑架和控制行为极其隐蔽,用冠冕堂皇的理由,下意识的影响消费者。一旦消费者上钩,消费者就自愿购买这个品牌的商品,并且乐此不疲,很少尝试其他品牌的商品。这是在卖,在给别人数钱。身体控制并不“可怕”,而是精神和情绪控制。

第三,人性的扭曲和异化。现代社会追求的是民主、自由、平等。但是,回过头来看品牌,我们不难发现,品牌已经把我们的社会分成了三六九等。劳斯莱斯代表着地位和身份,甚至公司曾经有过这样的规定:只有贵族身份才能成为它的主人。奇瑞qq好像是穷人的专车,奥迪的司机好像都是官员!

而且迎合了人们贪婪的虚荣心,客观上促使人们的思想堕落,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攀比心理。

其次,企业对品牌的大力推广和宣传,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的购买行为越来越极端,甚至是偏激。看看现在的体育市场,会发现很多人,尤其是现在的一些高中生,大学生,都不买阿迪达斯或者耐克。有钱的同学无所谓,但是在现在的社会氛围下,相当一部分经济条件一般的同学并不买非阿迪和耐克的。这不是对人性的扭曲吗?

确切地说,这是广大广告营销“大师”精心设计的阴谋,毒害当代人几十年的伎俩!

消费者指南:

精打细算,在意商品的口碑和性价比,考虑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在经济基础较好的情况下更加明智理性的消费,这才是一个现代男人的品质和品味。?生活在商业社会,学会理财就能发财。?过度的提前消费,盲目的攀比,已经耗尽了手中的合理财富。那么,创造财富的基础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