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理解厘米和米的教案设计
苏教版《厘米和米的理解》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米饭?知道1 m =100 cm。
2.通过估算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算意识。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认真做事的习惯。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老师:小朋友,上次阿福去裁缝店做了一件新外套,结果满意吗?为什么?这次,阿福又来做袍子了。请看。(展示阿福做长袍的场景)师傅吸取教训,买了一把尺子。师傅用尺子量了一下阿福,说:长1米。?但徒弟赶紧说:不,不,是100 cm长。?如果你是阿福,你现在会有什么疑问?
健康1: 1 m =1oo cm?
生2:尺子没变。为什么师傅和徒弟说的不一样?
老师:是的,怎么说不一样?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今天,在这节课上,我们来学习大米。(板书题目:对大米的理解)
第二,自主探索,
(1)知道1米的长度。
老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厘米。那厘米有多长?1米在你印象中有多长?做个手势。
老师:1米有多长?同学们看,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老师画线段)给个手势。你想亲自体验一下米有多长吗?
学生:是的。
老师:想想吧。用米尺测量1米的长度时,为了保证精度,需要注意什么?
生:将米尺拉直,用手握住两端,不要太多。
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1)每个孩子手里都有一把米尺。请轻轻地将米尺的两端拉在一起。(示范)此时双臂之间的距离是多少?不要动胳膊,轻轻松开手指,放下米尺,看一看。你两臂之间的距离是100米.再试一次,在同一张桌子上一起工作,一个测量,另一个用尺子测量。
(2)测量步长为1m。
(3)谁来告诉老师1米有多长?
生:手臂,3步长表示。
(2)感知一米的高度。
老师:看,把米尺像这样竖着放。地面到墙的高度1米在哪里?
请估算一下从老师的脚到哪个位置的高度是1米?1米刚好到老师的腰部(老师站在米尺前测量)。你觉得1米能去你身体哪里?同桌两人配合,用米尺测量。
问题:为什么都是1米高?都是从脚底算起,从老师腰部算起的高度是1米,而这位同学从下巴算起的高度是1米?
生:一米的身高是一样的。
(3)接触生活。
老师:我们认1米。你能在教室里找到其他长度或高度约为1米的物体吗?
(屏幕、黑板、门、书桌等的宽度。)
老师:让我们来衡量一下我们的估计是否准确。(请两名代表分别测量)
(4)接触估计。
老师:我们不能每天带着一把米尺。如果周围没有米尺,你怎么估计一个物体的长度?
生:伸出的手臂长度差不多是1米,可以通过测量来估算。我们刚刚分三步测量了大约65,438+0米。我们可以走一走,看看大约三步有多少米。
老师:刚才孩子们说的很好。似乎我们身上多了几把尺子。然后我们可以用这些尺子来帮助测量!我该如何衡量?请在方框内打勾。
老师:你通过接触发现了什么?
生:估算较短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手测量,估算较长物体的长度,用步测比较合适。
(5)米和厘米的关系。
老师:刚才学生用软尺的时候有什么新发现吗?
老师:仔细观察软尺。上面有什么?
生:有数字0-100,有刻度。
老师:确实如此。让我们看看我们的发现。
展示课件。
(1)引导观察,课件展示比例尺:0,10,20 100cm。
100厘米(1米)
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100 cm写在1 m下面.所以我觉得1 m等于100 cm,100 cm等于1 m。
老师: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和思考,我们会有很多发现。黑板:1米=100厘米
老师: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这个公式怎么写?
1m=100cm
老师:阿福的袍子是1 m还是100 cm?现在能解决吗?
生:1米和100厘米相等,长度相同。
(2)读标尺。
我们通过观察软尺知道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软尺上的刻度能看得懂吗?
展示课件:0?30cm
0?42厘米
20?40厘米
三个。自主应用。
师:看了刻度,我们也知道了米和厘米的关系。
1。现在让我们看看谁更快。我说长度,你示意。
2。穿过隧道。
迷惑地道连一连
书桌的长度远小于1米。
铅笔的长度远远超过1米。
教室的长度超过1米。
自信地道。恋恋恋
这张桌子有28米长。
这支铅笔的长度是10厘米。
教室的长度是1.30厘米。
4.课堂总结。你从这门课上学到了什么?
关于厘米和米的认知教学的思考
这周教了对厘米和米的理解,主要是用尺子量课本、铅笔盒、课桌的长度。这是孩子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很多孩子觉得数学很有趣,很好玩。但是,在作业中,我经常遇到这样一个可笑的作业:?一棵大树有5厘米高?、?小红身高130m?、?床长2厘米?这是个错误。学生犯这种错误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没有一个生动的表示。长度单位的概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厘米和米是什么?他们可能在学习之前就听说过,但是学生并不是很清楚一厘米有多长,一米有多长。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计量单位概念的形成,落实这方面的要求。
这部分教学内容的难点是建立1cm和1m的表示法。据我观察,很多孩子在这一部分比较欠缺,主要是在开始接触长度概念的时候没有建立起很好的直观印象,但是操作是让孩子建立这种表象的最好方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通过看、比、测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知道1 m和1 cm有多长,并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所以在教学中,我要求他们先用眼睛观察1 cm,然后闭上眼睛思考1 cm的长度,最后睁开眼睛用手指画出1 cm的长度。根据1 cm的印象,估计你的手指、手掌、铅笔盒、橡皮擦、练习本等的长度。在建立1米的外观时,我主要是张开双臂画出1米的长度。另外,我还用米尺测量学生身体的哪个部位是1米,包括颈、胸、口。所以同学们也知道自己的身高不止1米,也就是不止100厘米。最后联系成年人的身高,让学生明白成年人的身高一般在2米以内,1米以上,所以门一定要比人高,床一定要比人高,这样大家才能从这个门进出,睡在这个床上。经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同学们不太可能以身高作为参考:床长2 cm的错误,我什么时候表现出来?这棵大树有4厘米高?批改问题时,同学们已经笑得前仰后合,用4厘米长的手指比划着说:大树这么高,还没一片叶子长。?看来同学们已经明确建立了1cm和1m的表示法。通过这个练习,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了正确的选择和使用,正确率会大大提高。
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把身边的事和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体验、感受、思考的平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习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