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儿童敏感期的思考

抓住孩子敏感期的八点意见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阔了不少。现在让我们写一篇深思熟虑的评论。那么我们如何写出读后感呢?以下是我对抓住孩子敏感期的思考,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看完《抓住儿童敏感期》1,又看到了的《抓住儿童敏感期》,里面收录了100多个儿童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孙老师也对每个案例进行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了敏感期的生命现象,带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让孩子顺利度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与自由中健康成长。

所谓敏感期,是指儿童在内在生命力的驱动下,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集中精力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性,并在一定时期内重复这一做法的过程。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密码了解太少。他们只是用自己的思维和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其实是在严重破坏自己的自我发展探索行为。为什么有些孩子不讲道理?因为在倔强敏感期,父母没有耐心去引导。他们认为孩子任性,对孩子没有很好的理解和弹性...有问题的孩子,如多动、痴呆、焦虑、自闭的孩子,他们的探索活动受到严重阻碍。判断孩子是否进入敏感期,不是看年龄,而是看孩子的表现。所以孙老师认为,蒙台梭利老师的一个重要品质就是观察,不干涉孩子,给宝宝充分的爱和自由的空间。

看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幼师,了解孩子的敏感期是非常重要的。敏感期是培养孩子性格、兴趣、思维能力、独立性的最佳时期。在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想开放,安全感强,能深刻理解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其实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就像一张纯净的白纸,他要在上面画出五彩缤纷的颜色,规划美好的人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孩子在父母的呵护下逐渐认识世界,经历从无知到懂事,从无知到知道的成长过程。“盼望孩子成功”是全世界父母的共同心愿。所以作为孩子的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真正成为称职的启蒙老师。书中有很多常见的案例,比如“着色”、“破坏行为”、“秩序成为习惯”。分析的很好,家长值得一读。仅仅依靠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父母的密切配合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伙伴。家长要理解、支持、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家园携手教育,为孩子顺利度过敏感期打下坚实基础,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好的育儿书。是家长和老师打开孩子心灵之门,让我们真正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让我们认识他们,帮助他们,爱他们,让我们的孩子在充满爱、快乐、自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所谓敏感期,是指儿童在内心活力的驱使下,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集中精力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性,并在一定时间内重复实践的过程。成功度过敏感期后,孩子的心理水平会从一个层次上升到另一个层次。

书中提到,敏感期发育完全的孩子,头脑清晰,思想开放,安全感强,对事物的特征和本质理解深刻。0-6岁的孩子在6-12岁的时候会有机会弥补,如果敏感期没有发育好的话。但有一个前提,孩子在6-12岁之间,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现实情况是,在学习的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帮助和关爱非常少。

我是在两个假期(去年暑假和今年寒假)接触到孩子敏感期这个话题的。一开始只是有一点点了解,并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内在含义。不过寒假的时候,我把这本关于“抓住孩子敏感期”的书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得到了一些感悟。也引发了我对我园目前“个性化跟踪教育法”的思考。

毫无疑问,我园现行的“个性化跟踪教育法”充分关注和重视了孩子的个体发展,使每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也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认可。老师们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大家都在朝着学习、研究、反思的道路前进。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教师在观察和跟踪孩子的发展时,通常是根据孩子的前测和平时的观察表象来判断孩子的发展,并围绕孩子的弱点来制定跟踪教育方案。我觉得除了以上方法,还可以从孩子年龄的敏感期来分析孩子存在的问题,真正找到孩子的“症结”,标本兼治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老师经常抱怨某某孩子不好管不好教。当我们遇到“问题”孩子的时候,我们真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了吗?平时除了多关注,我们对幼儿的特点有没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老师往往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这本书里的一句话深深打动了我:“只有错的大人,没有错的孩子。”这就需要我们对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所有特征有深刻的理解。除了观察和理解,还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和自由。我相信孩子们在我们老师的教育下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除了爱和自由,“等待”是教育方法的另一个“窍门”。敏感期的一个特点是,它不是来自有意的推动和引导,而是不期而至。而大人的忽视和强迫,让孩子的敏感期消失、断裂、推迟。强制干预不仅侵占了每个敏感期孩子独特的发展机会,还会让孩子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

所以我建议老师要学习和了解每个年龄段孩子敏感期的具体内容,并对其内容进行评估。让每一位老师清楚地了解每个年龄段孩子敏感期的具体内容,从而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

关于捕捉儿童敏感期的思考3《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是由资深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编著的。书中收录了200多个儿童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并对每个不同的案例进行了详细的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了敏感期的生活现象。看完这本书,我清楚地明白了孩子成长的规律,明白了孩子顺利度过各种敏感期的关键,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所谓敏感期,是指儿童在内在生命力的驱动下,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集中精力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性,并在一定时期内重复这一做法的过程。成功度过敏感期后,孩子的心理水平会从一个层次上升到另一个层次。敏感期发育完全的孩子,头脑清晰,思想开放,安全感强,对事物的特征和本质理解深刻。0-6岁的孩子,敏感期发育不好,6-12岁仍有机会弥补。但有一个前提,孩子在6-12岁期间,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现实情况是,在学习的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帮助和关爱非常少。

我对儿童密码了解太少。我只是用自己的思维和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不知道我其实严重破坏了孩子的自我发展探索行为。为什么有些孩子不讲道理?因为在倔强敏感期,父母没有耐心去引导。他们认为孩子任性,对孩子没有很好的理解和弹性...有问题的孩子,如多动、痴呆、焦虑、自闭的孩子,他们的探索活动受到严重阻碍。

老师经常抱怨某某孩子不好管不好教。当我们遇到“问题”孩子的时候,我们真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了吗?平时除了多关注,我们对幼儿的特点有没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老师往往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这本书里的一句话深深打动了我:“只有错的大人,没有错的孩子。”这就需要我们对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所有特征有深刻的理解。除了观察和理解,还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和自由。我相信孩子们在我们老师的教育下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看完书我发现,因为孩子往往不知道自己犯了错,一旦意识到了,就会自我反省。孩子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老师要耐心等待孩子改正错误。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过程。有时候孩子会故意犯错,用知道的方式去试探老师的态度,去承认,去验证和体验爱和包容的感觉。孩子犯错是很尴尬的,尤其是承认错误的时候。如果孩子能有尊严地承认错误并改正是最好的。

家* * *教育,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仅仅依靠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父母的密切配合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伙伴,家长要理解、支持、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家园携手教育,为孩子顺利度过敏感期打下坚实基础,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对《抓住孩子敏感期》的思考4这是一本“爱”孩子的书,不是一本“教”孩子的书。

“爸爸妈妈,你们不陪我,我就长大了。”这是一篇最近在朋友圈被转发无数次的文章,引起了很多网友,尤其是家长的无限感慨,甚至心痛。平日我上班,两个孩子上早教。我真的很怀念我两个孩子那段难忘的时光。终于到寒假了。有时间和两个宝宝朝夕相处,突然发现不懂孩子的“小密码”。

不知所措的我想起了朋友借给我的《抓住孩子的敏感期》这本书。虽然之前断断续续的看过,但终究不明白其中的真谛。现在就像得到了一个宝藏,细细品味它的内涵,后悔第一眼就忽略了。

抚摸着书页,闻着墨香,我欣喜地发现了孙瑞雪对一些重大敏感时期的专门论述,比如“儿童用手思考”、“时空敏感期”、“人际关系敏感期”等。看完之后,我深深体会到每个敏感期的发展对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

所谓敏感期,是指儿童在内在生命力的驱动下,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集中精力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性,并在一定时期内重复这一做法的过程。成功度过敏感期后,孩子的心理水平会从一个层次上升到另一个层次。

在书中,孙瑞雪老师用200多个孩子的例子来描述敏感期的存在和特点。我一边看,一边对照着两个宝宝的情况和书上介绍的情况,各种“头疼事件”在我脑海里重现。我的两个孩子在2岁7个月的时候上早教。刚去的时候,他们情绪低落,拒绝被老师拥抱,拒绝和小朋友分享玩具,拒绝周围的一切。这种“社交”敏感期的缺失,让两个孩子变得非常内向。我从书中认识到,孩子必须生活在一个适应的环境中,这个环境应该是自然和谐的,应该是积极友好的。

孙瑞雪老师发现,儿童的敏感期也是灵活的。如果0-6岁的孩子敏感期没有发育好,在6-12岁的时候还是可以有机会弥补的。但有一个前提,孩子在6-12岁期间,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但在学习的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多既没有6岁前来自父母的包容和关爱,也没有长大后的尊重,内心是孤独的。

作为一名初中老师,我看到这种现象比比皆是。这种内心的孤独感让十三四岁的孩子叛逆,我们苦心的教育和软硬兼施的引导收效甚微。从这本书里,我发现重视孩子的敏感期对初中生的成长极其关键。书里的孩子们的生活真好!如此饱满专注,让我们充分看到了敏感期对孩子发育期的重要性。我也更加坚定了充分尊重敏感期孩子的发展。

俗话说,三岁看你老,七岁看你老。三岁决定孩子的一生,一定要重视。

一本好书会唤醒我们,启迪我们,抓住孩子的敏感期会让你受益终身。

有多少家长知道婴儿喝糖水后拒绝喝开水的原因?为什么他们爱吃手,对很小的东西感兴趣?让他听磁带。为什么他的兴趣不是听,而是来回装卸磁带...

读了资深幼教工作者孙瑞雪主编的《抓住孩子的敏感期》一书,才知道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黄金的概念敏感期。

所谓敏感期,是指儿童在内在生命力的驱动下,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集中精力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性,并在一定时期内重复这一做法的过程。成功度过敏感期后,孩子的心理水平会从一个层次上升到另一个层次。

本书收录了200多个儿童(0 ~ 10岁)处于敏感期的真实案例。所有案例都有家长或老师记录,很好理解。孙瑞雪老师对每个不同的案例进行了评论。她认为,孩子的智力来源于感觉;个性和创造力是等号,创造力是教不来的;在打骂中长大的孩子是看不到客观现实的...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的生命现象。它就像一把历经10年打造的金钥匙,带领我们的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让每一个孩子在爱与自由中健康成长。

敏感期是培养孩子性格、兴趣、思维能力、独立性的最佳时期。它的一个特点就是来的不期而至。成长中的孩子都有一个又一个敏感期,但很多家长和老师都不太了解。他们总是用自己的思维和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他们的强制干预不仅侵占了儿童在各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机会,而且使儿童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严重破坏了他们的自我发展探索行为。有问题的孩子,比如多动症、自闭症,都是因为他们的探索活动受到严重阻碍造成的。所以,在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想开放,安全感强,能深刻理解事物的特征和本质。

这本书里的一句话深深打动了我:“只有错的大人,没有错的孩子。”这就需要我们对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所有特征有深刻的理解。除了观察和理解,还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和自由。

在这本书里,有很多孩子敏感期的照片:从嘴的敏感期到手的敏感期,再到空间和人际关系的敏感期,让我一下子对敏感期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书的叙述充满了对孩子发展的由衷钦佩和敬佩,字里行间充满了爱和包容,尤其是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和言语碰撞,可以如此包容和理解。这是每个小蜗教师应该做的。

看完这本书,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孩子成长和人生发展的每一个重要时期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幼师,我意识到教师的重要品质是观察,而不是干涉孩子,给孩子足够的爱和自由的空间。学会如何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如何在关键时刻给予孩子科学的教育和关注,是如此重要。不仅能在孩子的敏感期正确引导,还能在家长提问时给予正确的分析和引导,让孩子在充满爱、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关于“抓住孩子敏感期”的思考6。是父母书单中必不可少的一本书。我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在我刚工作的时候。当时看的比较匆忙,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只是看的时候觉得很有趣,像一本解密的书。我经常想,我小学的时候咬头发是因为我嘴巴敏感期迟到了!

现在换个身份看感觉好不一样。因为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可以很容易地把孩子的一些行为摆正位置,更仔细地观察。

“孙瑞雪”是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这部代表作《抓住孩子的敏感期》开了一家幼儿园,她在里面践行了蒙台梭利教学法“爱与自由、规则与平等”的教育精神,把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和使用蒙台梭利教学法后家长的感受编成了一本书。作者用真实而巧妙的案例向我们展示,全世界的孩子其实都一样。他们都爱吃手,爱扔东西,爱在特定时间涂鸦...充分解释蒙台梭利的想法。不管你是否接受“敏感期”这个概念,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儿童行为和心理的成长规律。书中很多案例都很有意思,即使是不怎么看育儿书的人也津津有味地当成故事书来读。每一个案例后都有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介绍,让我们在玩得开心的同时,从孩子看似“调皮”的行为中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收获。女儿(很快)经历过吃手、摔东西、固执、秩序、追求完美、逻辑思维等敏感期。,因为她之前看过这本书,它告诉我,孩子是在用手探索世界。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并没有感到特别的懊恼和不解。我反而更耐心地观察她的行为,用书上的方法一点一点地引导她,感觉很有用。

大概是从我再次拿起书的时候,蒯蒯(我女儿)就进入了整理的敏感期。她对分类非常着迷。那段时间,无论是食物,三个遥控器,还是几张纸,她都要整理。当一排恐龙或者一排积木要排好的时候,如果其中一个突然倒了,她会嫌恶地推倒其他的,重新开始,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所有排好之后她自己鼓掌,那就完了!我们经常不打断她,但是她生气的时候会小声说,没关系!再做一次。

最近几天有快速审美的需求。前天她爸爸在给她一片山楂前掰下一片山楂后,她突然很生气,叫她爸爸吐出来。她甚至在地上打滚,把那片山楂扔了出去。我批评了她和她父亲,但她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晚上看到书里第92页的时候,突然发现她可能已经进入审美阶段了,她开始要吃的了。这个时候就是考验大人耐心的时候了。如果我们理解孩子细腻完美的内心,把孩子的要求当成一个关系到成长和品质形成的契机,尽力去观察孩子的每一个不满意的地方,我们就能理解孩子,并以适当的方式帮助他。

我第一次认真思考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在产假期间被一个早教产品忽悠的时候。20xx年微博的火爆让我第一次认识了赵明(手机育儿杂志主编),我也渐渐从眩晕中清醒过来。赵老师向我推荐了孙瑞雪的书。看了网上的节选,买了几本书仔细看。其中,《抓住孩子的敏感期》逐渐成为我家的参考书。不为别的,我家有孩子的主要负责人:我,我奶奶,我爷爷,都把这本书看了好几遍。在这里,我庆幸父母是爱读书爱思考的人,让我在育儿的道路上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

我家宝宝上幼儿园了,老师一直评价他是个动手能力很好的孩子。3岁的时候,我已经可以自己吃饭,自己收拾玩具,自由自在的跑跳,上下楼,好像在行动上一直比别的孩子领先一步。这是没有理由的。从孙老师的这本书中,我们被告知0-2岁半是嘴巴、手、走路的敏感期。这时候就需要尊重孩子的敏感,引导孩子正确的用嘴、用手、用脚。所以,当别的家长阻止孩子吃手,认为不卫生的时候,我家宝宝抱着小脚丫,吃的很开心;当宝宝伸手去拿米饭往嘴里塞的时候,结果满地都是,让奶奶皱眉制止这种行为,喂她吃,但是爷爷很认真的告诉她,“书上说了,让孩子自己做,不然就延期,一会儿我来扫地。”宝宝要爬楼梯的时候,我们会在身边保护她,教她怎么用力,而不是怕她累着摔倒。就这样,在别人眼里,我们对宝宝有些溺爱,但孩子用成长支撑着我们。

宝宝2岁多的某一天,被包子咬了,突然哭着冲我们喊。当大人们感到不解,想发火的时候,小爷爷提醒:是完美的敏感期吗?查查这本书!查查这本书!我们赶紧打开书确认,还好没有先发火。虽然有点像按书养孩子,但是当我们把一个新的完整的包子放在宝宝面前的时候,她就不哭了。她当然不想吃包子,哭只是因为包子不完整。这个尝试让我们全家都觉得小孩子很厉害。

3岁的时候,宝宝有一段时间每天在鞋架上整理我们的鞋子。把鞋头按一定顺序放好。我们随便放鞋子的时候,她就会跑过来重新整理,一天重复好几次。这一次,我爷爷没有翻书就说:秩序敏感期到了。

让我们惊讶的是,宝宝几乎完全按照书中提到的敏感期发育,爷爷奶奶一下子感觉轻松了很多。我以为孩子做不到的事,现在我让她做到了;我以为孩子是不讲道理的东西,现在才明白,孩子是在完成自己的成长过程,坦然面对。更有甚者,他们两个还经常跟我说:你小的时候,你这么大了,还会让我们重新开始,还会以为你在鬼混,把你揍一顿。现在才知道,那是敏感时期,我真的不应该打你。我妈把我现在不能做家务的原因归结为她为了省事,打断了我的敏感行动期,导致我现在发育迟缓。说实话,我真的很开心。有这么一个上了年纪的家庭,不怕把宝宝从下一代教坏。

看完《抓住孩子的敏感期》觉得真的很幸运。当我陷入困境时,我及时阅读了孙瑞雪老师编辑的《抓住儿童的敏感期》一书。这本书真的是一本很好的育儿书,需要幼教老师和年轻父母阅读。看完之后,很受启发。本书以朴实无华的案例和专业的分析,在理解和使用的过程中有很好的扶手。

作为幼师,不仅能在孩子的敏感期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对家长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也可以对家长提出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让孩子在充满爱、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在建立孩子的规则意识上,也有孩子自主发展的基础,但自身的经验和知识还比较欠缺,需要进一步的阅读和分析。

在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的过程中,经常听到同事抱怨某某孩子不好管不好教。当我们遇到“问题”孩子的时候,我们真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了吗?平时除了多关注,我们对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特点有没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老师往往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这本书里的一句话深深打动了我:“只有错的大人,没有错的孩子。”这就需要我们对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所有特征有深刻的理解。除了观察和理解,还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和自由。我相信孩子们在我们老师的教育下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爱和自由,“等待”是教育方法的另一个“窍门”。敏感期的一个特点是,它不是来自有意的推动和引导,而是不期而至。而大人的忽视和强迫,让孩子的敏感期消失、断裂、推迟。强制干预不仅侵占了孩子在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机会,还会让孩子害怕自己被强制灌输的东西。

所以,在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促进孩子自主发展的过程中,更应该关注结果,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具体行为和表现,因为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不一样,敏感期不一样,他们呈现的表达方式和手段也不一样。我们的老师要理直气壮地观察分析,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搭建科学的平台,营造自由的环境,这是孩子在爱和自由中自然而然习得的。

爱和自由是我们老师需要的,我们在踏入这份工作之前也经常谈论这些,但当涉及到真实的情况时,有时我们会控制不住自己,不能对孩子们太好。它们会骑在你的头上,凶猛到让它们害怕你。这是事实。殊不知,在这种高压状态下,孩子的思维和想象力被我们用普通的话语扼杀了。

总之,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作为老师的孩子的世界,帮助我了解孩子。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经验灵活运用到实际情况中,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爱、自由、健康中成长,这也是我收获最多的一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