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牛英语早教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很多孩子出生后,爷爷奶奶成为育儿的“主力军”,隔代育儿成为中国新的家庭模式。

“隔代育儿”给年轻妈妈的工作生活带来便利。同时,很多简单的家庭问题,因为爷爷奶奶和爸爸的育儿观念冲突,生活习惯不适应,性格不同,变得越来越复杂。据调查,现在的家庭有一半的孩子是祖辈带大的,三分之二的孩子在育儿观念和方法上存在差异。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教育元素。隔代教育的利弊是什么?如何在快乐和冲突中寻求平衡?

如何实现代际育儿的双赢?

正文:赵莹莹,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所课程部研究员。

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关系也发生了变化,祖辈以家庭伦理赋予的最高“权威”成为了核心小家庭的“附属”。新变中的三代人如何相处,建立新的家庭秩序?

家庭结构多样化的“方方面面”

镜头1:

父母的歇斯底里:

科学育儿听我的,站在老经验一边。

如果你问年轻的父母,当老人照顾他们的孩子时,是什么让你发疯?十有八九会回答老人太宠孩子,过度保护,唠叨。他们不仅没有育儿的科学知识,还固执地拒绝沟通。无论是文化知识水平,还是育儿观念,80后、90后的爸爸妈妈和60后、70后的爷爷奶奶都有很大的不同。年轻的妈妈爸爸相信“科学”,爷爷奶奶相信“经验”。在琐碎的育儿日常生活中,认识不一致必然会导致冲突的积累和升级。

一位母亲在育儿困惑中这样描述自己和婆婆的关系:

“在我们家,每天有100个对话——‘妈妈,宝宝该养成吃饭的习惯了。不要喂他,让他自己吃!”‘妈妈,宝宝现在超重了,不要给他吃巧克力!’妈妈,宝宝该培养专注力了。不要逗他,让他自己玩。我对婆婆帮忙带孩子既感激又气愤——她根本不懂科学育儿,也不懂应该引导孩子的认知、运动、心理发展。不是每次说都听,听了也不改。我真的很担心我的孩子会被她这么傻!"

如果婆媳之间因为关系不熟,生活中矛盾突出,和自己的亲生父母相处能避免矛盾吗?另一位母亲这样描述爷爷和他的宝宝的日常生活:

“我要疯了!我爸居然让孩子看了两个小时的电视。我昨天明确说了他们只能看1小时!这几天还听到父亲对孩子念叨:‘你爸妈花了那么多钱给你买学区房,你不听话怎么对得起他们!’孩子们不听话的时候,我爸居然骂他们‘自私贪婪’。我的天啊!这么严重怎么能用在4岁小孩身上!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建立在鼓励的基础上,不能那么泄气。和他交流的时候他还在生气。这几天明显感觉儿子蔫了,心在滴血。"

镜头2:

老人伤心的眼泪:到处都是造人、造物、造钱的讨厌。

把孩子围在膝盖上“享受”的爷爷奶奶幸福吗?答案似乎很模糊。一首曾经风靡朋友圈的打油诗,道出了老人心中的委屈——

“把孩子养大结婚,有娃娃看太阳。早上五点起床,洗手洗脸。煮着煮着蒸着鸡蛋羹,孩子还在睡觉。看看时间再打电话,太早了,不能错过。孩子慢慢起床,一边玩手机一边蹲着。洗完妆,十几分钟就可以吃饭了。我一丢筷子,就转身说我赶着去上班。我送孩子去洗碗,等孙孙自然醒来。孙子在床上醒来,手在跳舞,脚在蹬。两个四手老人着急。”

在隔代养育中,爷爷奶奶(大多是奶奶)来到孩子的小家后,24小时承担着保姆的角色:一日三餐,洗碗,一直打扫和采购厨房。不仅如此,老人们还把浓浓的爱放在孩子的角落里——毛绒玩具藏灰尘,有角的积木怕敲,地板太硬会掉,吃的不好...老人们希望毫无保留地把所有的爱都给自己的子子孙孙,但有时这种近乎窒息的爱也让父母和孩子敬而远之——他们只想被服侍,不想被控制。

镜头3:

孩子不知所措:妈妈和奶奶经常吵架,爸爸沉默不语。

“享受”双重照顾的孩子内心是什么感受?答案不能一概而论。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曾经在日记里发出过这样一系列的问题:

“老师教我们要孝顺父母,可是奶奶不是爸爸的妈妈吗?为什么妈妈可以吼奶奶?为什么爸爸不在乎妈妈?是因为他们是成年人吗?那我长大了也能这样吗?”

家庭和睦幸福永远是孩子快乐成长的基石。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家庭经常因为琐事关系紧张或沉默,孩子内心的迷失感会非常强烈。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稳定有序的家庭秩序是内心安全感的重要来源,也是孩子模仿并学会遵守规则,获得内心秩序感的第一步。

家庭结构多元化是无奈之举

爷爷奶奶带着孩子加入的小家庭,似乎是三代同堂的困境。但从现实需求来看,虽然带着孩子帮助老人有很多矛盾,但确实是现实中的最佳选项。

老人带娃,实惠又放心。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女性平均生育年龄为29.13岁。30岁左右的年轻夫妇处于起步阶段,普遍面临买房或还房贷的压力(2019中国生育报告显示房贷占家庭收入的44%)。对于起步阶段的小家庭来说,积蓄比较薄。如果父母中有一方(通常是母亲)因为新生儿的到来而辞职照顾宝宝,先不说女性几年后重返职场的困难,单看父亲赚钱养家的经济压力,就足以让准备全职照顾宝宝的妈妈们望而却步。

对于大多数普通双职工家庭来说,父母任何一方都面临着既不能离开职场,又不能无人照看的困境。另外,育儿大嫂/全职保姆不仅贵而且质量参差不齐。“保姆扎孩子”、“育儿姐姐给孩子吃安眠药”等新闻在各种媒体上屡见不鲜,让爱孩子的家长们脸色苍白,羞于请陌生人照顾孩子。

面对诸多现实困难,老人加入小家庭照顾孩子,确实是最“实惠、放心”的解决方案。

育儿现状供需矛盾突出。2016年,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对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城市的保育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保育教育供需矛盾突出。在接受采访的1000多名3岁以下婴儿的母亲中,35.8%的人表示需要托儿,但实际进入托儿机构的只有4.1%。供需矛盾之所以如此严峻,除了家长普遍认为2岁以下婴幼儿不放心进幼儿园外,还有托育机构供给不足,尤其是家长信任的公立托育机构数量严重不足。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依靠老人来照顾婴儿,是社会婴幼儿护理服务缺失下的无奈之举。

被几代人抚养长大,

在矛盾和快乐中寻求平衡

孩子是未来,国家和社会需要为家庭养育婴儿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服务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幼儿教育”列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民生导向,发展养老和儿童保健服务。”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可见国家对当前婴幼儿照护服务的高度重视,我们热切期待照护服务日益完善的未来。

完善社会化托幼服务任重道远。在不断完善托育服务的过程中,社会也要承担相应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让教育者先接受教育”,引导年轻父母和老人一起学习。科学的育儿理念和方法需要全方位的到达孩子最重要的照顾者,从而解决目前最突出的育儿理念冲突导致的家庭矛盾,进而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成长环境。

互动是家风,管好家庭比教孩子重要,做不必要的事必然弄巧成拙。著名作家詹姆斯·鲍德温曾说过:“孩子虽然不听父母的话,但却非常善于模仿父母的行为。“在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就像自然之风。虽然看不见,但是真的摸得着。我们家庭的每一个成员,尤其是成年人,都是家风的创造者和塑造者,孩子是折射家风的一面镜子。管理家庭不仅仅是教子,它远比管理家庭重要。

害怕孩子“不够聪明成不了才”的父母,当他们对“科学育儿”的过度信仰渗透到孩子的生活中时,焦虑就成了他们控制一切尤其是他人的巨大动力。学会看清和控制自己的育儿焦虑,才是缓解“处处看老人带孩子不顺眼”的核心要义。

生活就是教育,凝聚了爱和责任,从家务做起。生活中有多少父母,一边担心孩子被惯成“四肢不勤,五谷不登”的小皇帝,一边心安理得地接受老人对自己饮食生活的全方位服务?有多少家长抱怨孩子只和爷爷奶奶亲近,吃完饭只想躺着玩手机?

老人做所有的家务,让孩子完全脱离了家务。众所周知,家务的价值远远不止保持卫生。更重要的是,家务可以凝聚家庭成员在家中的参与感和责任感,也是培养孩子自尊、自信和自我效能感的最简单方式。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来自于在现实生活中真正体会到做一件事的乐趣,而不是来自于父母“你很棒”的口头禅鼓励。教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是为他们在现实世界中积累成就感。

分担家务是对老人最真实的孝顺。不仅仅是孩子,每个家庭成员都需要体验一种成就感、奉献感和参与家务的感觉。

让老人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孩子的成长。

这是家族遗传,非常教育。

由老老少少组成的家庭是最自然的环境,最合理的单位,最完整的结构。和睦相处在家庭中运行,其实是一个互相教育,互相受益的机会。

这是家族遗传,三方受益。

增强祖先的生命意义感。对于老年人来说,与儿孙同住会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2.54亿人,空巢老人65438+2亿人,独居老人3000万人,其中不乏因独居导致的意外死亡、抑郁甚至自杀。老年人的世界,不仅仅是因为身体机能的退化而无奈,更是智能时代背后的孤独。它在家庭中的运行,不仅增加了老年人接触新事物、更新观念的机会,而且强化了他们的积极情绪,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而且他们的饮食起居健康都可以得到照顾和改善,提高生活水平。

丰富子子孙孙的情感认知。对于孩子来说,多口之家的生活比三口之家有更多的体验、刺激、交流和互动。父母孝敬祖先、关爱儿孙的优良家风,是对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可以代代相传的品德。在教育孩子尊重、关爱、陪伴老人的过程中,也是培养孩子的感恩和规则意识。这种多重角色和身份有利于一个人未来的社会发展,可以有效避免心理缺失、情感沙漠等不健康身心问题的出现。

这是家族遗传,三方努力的结果。

要想让“它在家庭中运行”的协同效应最大化,需要三代人的相互配合和理解,需要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努力。

个人认为应该各司其职,互相尊重。作为爷爷奶奶,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和生活习惯,了解新一代做出决定的原因和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理态度尊重年轻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意见。作为年轻的父母,要学会珍惜家里的“老宝贝”,对老人的旧观念、旧做法要心存感激和宽容,要尽力为老人规划生活空间,协调生活习惯。在教育问题上,及时解释和沟通,为孩子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作为子女,他们充当爷爷奶奶和父母的润滑剂,传承孝道和优良家风,在it在家庭中的运行中为家庭注入活力。

从家庭来说,注意角色和合理分工。家庭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只有明确个人的“权、责、利”,建立良好的角色秩序,导师制才能高效运行。关于孩子的教育主导权,父母永远是第一责任人,要尽量避免与孩子长期分离,以免影响正常依恋关系的建立。爷爷奶奶要起到辅助照顾的作用,适度照顾孙子孙女,杜绝溺爱和过度体贴的“直升机式”育儿模式。年轻父母在遇到教育理念的分歧时,要虚心与老人沟通家庭教育的原则,统一教育标准,避免孩子投机心理和家庭矛盾的出现。

三代人有机会一起旅行一辈子,是一种很美好的体验。处理好家庭中的“上下关系”,存异不同于隔膜,关爱不同于干涉,让三代人在亲密关系中相互理解,从身体到情感上相互关心,无差异地达到彼此和谐。在社会上形成健康积极的三代教育氛围,真正发挥多元家庭的多元效应。

随着时代的发展,每个时代的母亲都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在社会多元的氛围下,回过头来看,60后、70后、80后对母亲的爱有什么差距?

60后妈妈关键词:传统艰苦奋斗严格温饱

这一代是传统的一代,人的思想和行为是统一的,所以在育儿的过程中,大部分人也受到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

听了妈妈对往事的讲述。

那时候家里孩子多,所以东西也多。公公婆婆帮了这一家却帮不了那一家。

那时候家里穷,应该说整个社会都不富裕,个人营养跟不上。满月后,孩子们立即去工作。养孩子又要上班,再加上营养不良,让自己成了黄脸婆。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富裕,根本请不起保姆。他们必须自己做所有的工作。白天要上班,所有家务基本都是晚上或者休息日做,真正休息的时间很少。

孩子小的时候,只要吃饱穿暖就好。对孩子教育的意识也很薄弱。一方面是我们自己见识不多,另一方面可能是当时大环境造成的。

那时候大家都在抢着吃饱穿暖,没有钱也没有时间去想怎么养孩子。而且当时没有培训班等教学场所,家教也不普及。所以,即使我们想养孩子,也没有这样的环境。

那时候在父母眼里,长辈永远是长辈,孩子永远是孩子。有些事情孩子根本不懂,没必要告诉他!那时候,我们一直都有一个家长的尊严。孩子有点害怕跟我们说什么,心里也不想跟我们说什么,我们也不会主动跟他交流。所以现在孩子的性格有点内向。

那时候,母亲们很传统,对孩子很严格。比如有好吃的,就先给老人吃;客人回家吃饭,孩子不能上桌;出门进门一定要问候父母等。这些习惯其实对他们现在的工作、学习、生活都有好处。毕竟这个社会无论怎么发展,都需要一些规章制度,传统美德不能也不可能被屏蔽!

70后妈妈关键词:沟通自由快乐尊重

这一代人接受了许多新思想。作为母亲,她们会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通过比较,给孩子的教育方式注入更多新的东西。

听了70后妈妈的育儿新理念。

我女儿有绝对的自由。我让她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让她玩得开心。每个人都想快乐。我自己不能很好的体验,但是我会努力让我的孩子每天都开心。

我其实想的很简单,我会成为孩子的朋友,我想成为一个非常温柔善解人意的妈妈,能给孩子一个非常轻松快乐的成长空间。我和他应该是平等的,他可以和我讨论任何问题。

我妈妈是一个很善良很单纯的人,但是她不理解我。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喜欢唱歌。每次上完音乐课回家,我都兴奋地唱歌给妈妈听,但她们总是开玩笑说我唱歌跑调了。那时候他们不会意识到小孩子的自尊心其实是很强的,所以我就不唱了。我不会这样对我儿子。就算他真的没有做好,我也会鼓励他继续努力。

我爸妈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不喜欢我总是用咨询的口吻跟孩子说话。我的观点是,打骂孩子是父母无能的表现。我儿子从小就不怕挨打。如果他做错了,我们会举办一个小型的研讨会,让他说出自己的想法,直到他能辩出谁对谁错。这个时候他基本会口服。

相比上一代,70后的妈妈们因为自身的生活经历,更懂得尊重孩子,给孩子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他们把自己当成孩子的玩伴,成为他诉说心事的有益朋友;他们重视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不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出选择。

80后妈妈关键词:独生子女时尚高学历不明。

作为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第一代人,他们是被养尊处优、娇生惯养的一代。作为年轻妈妈的她们,可能还停留在小时候别人的眼里,可能对育儿有更时尚的看法。

看看80后妈妈的时尚育儿。

科学胜过经验。陈太太去年参加保姆培训时刚结婚,正准备生孩子。她和老公都是独生子女,两个人都不擅长家务,更别说带孩子这么复杂的工作了。于是她抽空报了这个培训班。不像其他同学打算以后成为专业的育婴师,她只是想学习做一个合格的妈妈。

点评:华东师范大学合格父母培训班90%以上的学员都是独生子女。儿童心理咨询与潜能开发证书班也有很多妈妈。相对于父母代代相传的育儿经验,80后可能掌握了很多科学的育儿知识。网络、专业杂志、家长培训班、月嫂都是他们丰富而科学的育儿知识来源。只是80后理论上能达到一定水平,但在他们父母眼里,更多的只是眼高手低。

投资情商胜过投资智商。孩子才一岁半的时候,陆先生就给孩子报了辅导班。这个班不是学钢琴或者围棋,而是让孩子玩游戏。实行全英文外教,两三个孩子一起,一节40分钟课的价格大概是150元,而且上课的孩子也不少。按鲁老师的说法,这叫情商投资。他小时候父母自然注重学习成绩,却不太在意个人性格发展和社交能力。在他看来,一个人的沟通能力和情商远比考试成绩和智商重要,要让孩子从小学会与人相处,善于融入群体,社交能力也要从小培养。

点评:情商,对于鲁老师的父母来说,这个词似乎有点陌生。那时候,让孩子吃好,学好,是他们的心愿。但是,现在对孩子的各种培训增多了。情商、潜能和思维训练...可谓五花八门。据上海某早教中心人士介绍,除了收入不错的中产阶级和部分外地人,很多都是年轻人,他们更愿意为孩子投资情商。

一个人开心不如和别人一起开心。西西五个月大的时候,西西的妈妈开始在育儿博客上连载《西西的精彩人生》。西西妈妈觉得,对自己来说,育儿博客的写作过程也是年轻父母的成长过程。在网上,提出的问题,总会有其他热心的家长来回答。孩子生病了,孩子需要买新衣服,上幼儿园...总会有人一直在那里指点迷津,网络很容易拉近距离。对于西西玛这样的全职妈妈来说,育儿在线交流是让她与社会保持联系的重要方式。

点评:网络改变生活,网络自然改变人们的育儿观念。相对于通过书信、电话或面对面交流育儿经验的一代父母,“80后”现在有了更便利的条件。如果他们没有太多经验也没关系,可以虚心求教。这也是育儿博客和育儿网站数量激增的原因。

这一代的独生子女妈妈大多对孩子父母的角色转变缺乏心理准备,表现在生活中就是还没有照顾好孩子。另一方面,与60后、70后出生的妈妈相比,她们更多的受过高等教育,通过各种媒体受到更多新思想的冲击,育儿观念更加时尚。新媒体、专业书籍、长辈传授的经验成为单亲妈妈养育孩子的三大法宝。

我觉得说三年有代沟是很靠谱的。如果你比自己大三岁以上,你会觉得很难沟通。

更何况是二十多年甚至三十年。

我出生于1989年。我来对比一下我和父母的成长环境。

我父母都是60年代初出生的,家里不止一个孩子。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刚过,物资短缺。他们上学的时候,正好赶上文革。幸好是尾巴。我妈考上了中专。毕业后,她被分配了一份好工作,生活一片光明。父亲复员当兵,和母亲一起在企业工作。结果大家都下了工,做点小生意,勉强供我大学毕业。

我,独生子女,小学,初中,高中,同学基本都是独生子女。我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小时候没有电脑网络什么的。毕业后工作两年,有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IPAD什么都有。网络信息每天大量涌入。

人毕竟是群居动物,整体社会环境对你的影响最终造就了你。

父母生长在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家里孩子很多。他们看着我们得到了他们那些年梦寐以求的东西,自然觉得我们是幸福的一代,孩子也有孩子的烦恼,让他们都被所有父母宠坏,限制。父母觉得我们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那么幸福,为什么不听,而孩子觉得你太能限制我了。

这个系统对父母来说很重要。下岗的会和还在体制内的同龄人比较。强烈的反差让他们坚信你一定要上大学,一定要进体制。孩子对这个社会的看法来自改革开放以后。重商主义对他们的影响比体制大得多。体制内有优势,体制外有广阔的天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父母的信息来源非常狭窄。当他们年轻的时候,他们只能听收音机。那时候是红日最热的时候。后来有了电视,他们依靠电视从外界获取大部分信息。孩子10岁以上才学会上网。起初,他们可能只是玩游戏。后来,他们发现网上有很多信息是电视上得不到的。青春期的叛逆,渴望别人对自己的肯定,长期高高在上的成年人竟然如此无知,思想上的影响再一次体现出来。

父母认为自己有多年的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不听老人的话会吃亏。孩子觉得你们都是老古董,过时的东西。老人的阅历和力量,孩子的年少和叛逆,荷尔蒙的作用,生活的压力,繁重的学业,同样压抑的心情,让他们拒绝交流,即使想交流,也以吵架收场,加深了本已很深的代沟。

直到孩子开始成家立业,体会到为人父母的感受,他们在那个年代确实有很多幼稚的地方。他们父母这么多年的盐和盐不是免费的。父母也看到了这个世界的巨变,他们也跟着改变了很多,孩子的很多观点是对的;然而,代沟是无法弥合的。每年可能只有春节能在一起。父母还是喜欢看春节晚会,孩子可能会拿着各种电子设备刷微博或者玩游戏。

人毕竟是群居动物。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小时候被狼养大的人,最后变成了狼孩,活得像狼一样。不管你多大,长大后接触到的一切都会影响你。

我常常想,我已经到了父母的年纪了。如果我有孩子,会是什么样子?小时候真的很尴尬。哈哈

看到“奶奶28万退休金被18岁的孙女拿走,15万给了男朋友,对方说:情侣正常花钱”和“网上朋友初次约会2万多火锅女:他占了我便宜,逃单了”,两个不相干的事件,铺张浪费的主角都是90后00后,难免百感交集。

为了讨好相恋三个月的男朋友,她偷了奶奶一辈子的积蓄。两个人一顿大餐吃了两万多。这种花别人钱不痛苦。虽然只是极端个案,但隐藏的新一代消费主义已经触动了社会的敏感神经。难怪新闻后面都是差评!

事件中,人们看到的是挥霍无度的青春,即超出自己的经济能力提前消费和透支消费,失去了几千年来节俭的传统。

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与从短缺经济时代走过来的父辈、祖辈完全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60后、70后创造的一代人富裕节俭,90后、00后创造的新一代人花钱大手大脚,但正是这两代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财富的代际传承演绎出许多惊心动魄的代际冲突。

很多家长发现挣钱的速度跟不上孩子花钱的欲望,限制孩子消费额度的代价可能就是一张难以偿还的高利贷账单。

由于历史的巧合,出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黄金机遇,获得了更多的社会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成了时代的幸运儿。

比他们更幸福的是,他们的后代,带着自己那一代人深深的烙印,成长在社会财富爆炸的阶段,享受着两三代人的生活积累,从小不知道饥饿的滋味。有些人甚至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他们并没有亲身感受到贫穷,但他们不理解创造财富的艰辛,却渴望升级换代的消费浪潮。

60后70后养了90后00后,当孩子长大后,很多人可能会发现孩子并不是自己所期望的样子,甚至会生出养了一只白眼狼的感觉。

我接触过一些担心孩子的同龄人。当孩子们成年后,他们无法安心工作。有的游手好闲,沉迷网络。和父母的沟通大多只是要钱,太担心父母唠叨。甚至他们拿到了钱,还会黑父母。

和企业主交流,感觉目前新生代很难管理。年轻人稍微不开心就辞职。过了试用期,就是老员工了。企业一年到头都在招人。他们面对的是苦不堪言的90后、00后,他们只是一个人能养活五六个人的老黄牛。

这种90后00后不喜欢工作,更喜欢站在父母的肩膀上创业,就像著名首富的儿子,创业失败后多次被限制消费,给新生代的创业热情泼了一盆冷水。

有多少被孩子透支的中年父母,就有多少奢侈的孩子。很多沧桑都比买房掏空六个钱包强。

当60后、70后用期待的眼光看待90后、00后的时候,很多人最终可能会发现,一代人偷了另一代人的生活果实,鄙视那一代人的老套刻薄,而那个从希望到失望的人,就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