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念不同导致的问题有哪些?
毕竟撒贝宁的老婆是加拿大人,这种“西式”和“中式”的育儿理念,可差了几百里!
撒贝宁回忆说,有一次,他一回家就看到孩子在啃他的拖鞋,吓得他赶紧跑过去喊:“怎么回事?”
没想到老婆很淡定地说:“在外面穿的不是鞋,是家里的拖鞋。”
让撒贝宁有些接受不了!
撒贝宁说:在他们(妻子)的文化里,孩子摔了就让他摔吧。有时候他爬到地上,在那里舔一会儿地。
这个概念不仅在撒贝宁,在我看来,包括我在内的所有观众都不应该接受!
就像撒贝宁说的:在家可以吃拖鞋吗?
但是,按照育儿的观念,李白并没有做错什么。早在近百年前,意大利学前教育家蒙台梭利女士就提出了“儿童敏感期”的概念,其中就包括“口敏感期”
“口敏感期”和“口敏感期”一般从2-4个月持续到2、3岁,7、8个月最明显。
特点很普遍。当孩子开始频繁地吃东西、咬东西时,他们不得不把所有的东西都放进嘴里去品尝,这就是“口腔敏感期”。
此时,孩子正在通过口腔感知物体的硬度、口感、粗糙度、光滑度等信息,通过“咬”与外界建立联系,获得安全感。
如果家长不让孩子吃东西,不让孩子咬东西,不仅孩子的认知能力会稍微差一点,而且很可能以后会出现补救问题,比如咬人、吃手、咬笔等。
所以,如果蒙台梭利看到这个撒贝宁吐槽的视频,估计她会说:李白做得对!
而且,美国免疫学家MaryRuebush认为,在儿童自身免疫系统被“唤醒”的情况下,有必要让儿童接触到适当的抗体来安慰其免疫系统的发育,从而使儿童获得抵抗力。
俗话说“吃不干净没事”。在保证物品不会刺到孩子的嘴,滑入他的喉咙,并得到适当的清洁的情况下,让孩子咬一口,嚼一嚼就不错了。
如果真的无法接受咬拖鞋、玩具,家长也可以准备一些相对干净的物品如牙胶、硬度适中的水果条等让孩子咬,但一定不能克制孩子正常的“咬”需求。
蒙台梭利的“儿童敏感期”是指儿童在某一段时间内对某一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过了这段时间这种兴趣就会减弱。
说白了,其实是孩子能力觉醒的时期,是孩子学习的机会窗口。
像“数学敏感期”,孩子会对数学和数的概念很感兴趣,对数学的初期训练会很顺利。但是,如果错过了,孩子就很难提高兴趣,很难快速理解数学。
因此,蒙台梭利认为早期教育应该以“儿童敏感期”理论为基础,找出儿童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以儿童为主导进行全面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