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多大开始教育他们。

从婴儿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成了“父母”,但在漫长的养育婴儿的道路上,我们只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我们有太多的未知,太多的困惑,太多的怀疑,太多的误解,太多的困惑...很多时候,宝宝的问题首先是父母的问题,而我们往往意识不到。所以,要想扮演好“父母”的角色,还需要学习,改变一些自以为是的观念或者一些因为历史、文化、地域等原因长期沿袭下来的错误观念和做法,和宝宝一起成长。

「早教」是什么意思?要不要“教”?“教”什么?「教」的重点是什么?这些问题困扰着越来越多的父母,并因此导致越来越多的争论和误解。而专家和家长的各种论调,让这个问题凸显出来,变得更加尖锐,更加没有定论。迷茫的父母左摇右晃,怕左边点给宝宝带来太大压力,右边点会耽误宝宝发育。那么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关于早期教育,最常见的观点可能如下:

观点1:早期教会带来很多问题,不如让宝宝自由成长。

有些家长可能对“早教”毫无兴趣,觉得教孩子太多等于剥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况且,如果你教孩子的东西多了,必然会给孩子更大的压力,占用宝宝太多的时间,阻碍他其他方面的发展。而且他懂得很多,以后上学也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不上课,厌学,因为比别人懂得多而沾沾自喜,过早给孩子一些东西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与其“早教”造成这么多问题,不如放弃“早教”,让孩子自然更好地成长。小时候,父母并没有给我们所谓的“早教”。变成大人不就不一样了吗?这是“早教”没有必要的最有力证据。

观点二:越早开始“早教”越好,教的越多越好,这样宝宝会更聪明。

孩子教与不教的差距很大。他们教的越多,他们知道的越多,对他们的发展越好。从宝宝出生的那一天起,就要不断地用各种方式告诉他所看到的一切,尤其是尽快教他认字、读书、画画、弹琴。“早教”会让孩子更聪明,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事情之一。

观点三:“早教”虽好,但要看宝宝是否愿意接受。如果宝宝不愿意接受,“早教”就是一句空话,只有放弃。

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学这个学那个,有的家长会教宝宝这个教那个,但是宝宝根本学不会。看到他这样,父母都要担心,但也没办法。虽然我知道“早教”对孩子的成长会有非常好的影响,但是我真的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对孩子进行“早教”。

以上观点所反映的,提到“早教”,很多家长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教”这个词,把它等同于“灌输”这个词,与识字、阅读、学习各种技能联系在一起。于是,“教”和“不教”两种声音就会响亮地响起,针锋相对。在我经历的很多咨询活动中,很多家长都因为这两个论点陷入了一场争斗,于是所有的矛盾和冲突都围绕着“教”字升级。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矛盾和冲突,是因为很多家长对“早教”这个词的理解有偏差,就像前面三位家长关于“早教”的论调,大家听起来都有道理,但都有偏差。“早教”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意义重大,这是不争的事实。毫无疑问,“早教”是宝宝成长过程中发自内心的重要养分。“教”与“不教”没有争议。唯一值得注意的是,正确理解“早教”的真正含义,采取最适合的方式,给宝宝最适合的“早教”内容。

首先,“早教”的重点不是一个“教”字。它的首要任务是给宝宝创造一个受到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冷热刺激的环境,进而培养宝宝的学习兴趣、对事物的好奇心、良好的行为习惯、丰富的情感以及对周围人文和自然环境的正确态度,而不是灌输各种知识或培养某种技能。很多希望孩子成功的父母,都希望通过早期教育,把自己的宝宝变成超常的孩子,让自己的宝宝在各方面都胜过其他宝宝。但是,超常的孩子是不能这样培养的。宝宝每个阶段该学什么、能学什么,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可能按照家长一厢情愿的模式去发展。父母更不可能通过某种手段来设计自己的宝宝,把自己的期望和想法强加给宝宝,让他提前实现父母的梦想和愿望。给宝宝灌输各种知识技能,而忽视宝宝的需求,不全面教羊,会对宝宝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早教”是宝宝必不可少的功课。神经科学的一些研究发现,人的脑细胞具有非凡的增殖能力。如果环境刺激很差,大脑中的许多细胞就会发育并停止生长。如果环境刺激充足,神经细胞会得到充分利用,得到更显著的发展。婴儿的大脑其实相当于一个动态系统,随着刺激量的变化而发生惊人的变化。神经系统的构建和分化需要依赖儿童早期成长的环境刺激,即来自视觉、听觉、触觉、平衡、运动和言语的刺激;从造型、色彩、符号、声音等全方位刺激。环境刺激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一个潜在的设计者,以其丰富性塑造了人脑的微观结构,尤其是树突分支和突触传递通路的建立。儿童早期发展关键期的实质是大脑处于爆发期,大脑各功能区处于构建和分化各种信息处理系统的敏感期,大脑的各种信息处理系统,如视觉处理系统、听觉处理系统、言语处理系统、运动处理系统等。,与婴儿早期发育中环境刺激的复杂性密切相关。人脑的微观结构并不是天生定型的,而是在前期接受各种刺激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刺激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大脑的微观结构和整个大脑的表现。

再次,早教要尊重宝宝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从婴儿出生的那一天起,他就用自己的各种感觉运动器官不断地看、听、说、嗅、触,不断地运动、探索、模仿、思考,就像海绵一样,不断地接受来自环境的各种刺激,热切地吸收外界的一切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内化为滋养自己心灵和行为的养分,帮助。由此看来,婴儿一出生就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涯,但他的“学习”模式与我们成年人相差甚远。所以,家长有责任尊重宝宝的“学习”特点,给他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的“学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他们既不能以“给孩子自由”或“让孩子自由发展”为借口,变相剥夺宝宝学习的权利,也不能不顾宝宝的发展特点和性格特点,盲目地对其施加不切实际的影响。如果我们顺应宝宝的需求,尊重宝宝的发展特点,适当的“早期教育”会促进宝宝的发展,不会限制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不会造成其他不良影响。

四、早期教育需要根据宝宝的特点,给宝宝最适合的教育。最适合宝宝的教育应该是以宝宝为本,尊重宝宝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和性格特征,跟着宝宝的眼睛和手指走,根据他的需要为他提供探索周围环境的便利条件,充分满足他的好奇心,并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宝宝,引导和帮助他更好地发展他的探索能力,养成更好的行为习惯和对周围环境的正确态度。“早教”不是一味的给孩子灌输各种所谓的知识,而是只问培养不问收获的事业,帮助宝宝全面发展。其实任何形式的“教”都应该抛开功利之心,将教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一点点自觉不自觉地渗透进去,从而不着痕迹地全方位影响宝宝。只有怀着一颗不求收获的心,父母才能冷静看待宝宝的“早教”问题,在实施“早教”的过程中,不要给宝宝任何压力,而只是给宝宝一些必要的引导,才能真正实现“给孩子自由”、“让孩子自由发展”的目标,让宝宝身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