妞妞的妈妈在家早教。

作为一名早教老师,经常被问到很多育儿问题。最近常问的问题是儿童语言发展。

班里有个孩子叫多多,说话不太利索。他经常蹦出两三个字。短句可以很长,中间还有语法错误。在这件事上,多多已经被同龄的孩子甩了好几个街区。

多多的妈妈说:“我小时候觉得孩子说话晚没关系,所以没有刻意教他说话。但是现在多多已经五岁了,说话还是语无伦次。不仅他说话累,别人听着也累。”

因为不会说话,多多在幼儿园几乎没有朋友,因为没有小朋友愿意等他说完一句话。看着儿子孤独的表情,多多的妈妈打算给多多的舌头做个手术。据说手术后她会说话清楚。

其实早在之前,就有很多妈妈带着孩子去医院做了一系列的检查,但是医生都没能发现什么问题。

这次多多妈妈也是“死马当活马医”,希望改善很多言语问题。其实孩子说话不清楚不一定是生理原因,更多的是因为家长没有帮助孩子学会正确说话。

其实孩子说话好像是自己的事。其实父母和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为什么这么说?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吧。

01

我以前见过一个5岁的孩子。无论在外面还是在家里,他基本都不说话,孩子被别人误解为“哑巴”。但去医院检查后,医生说孩子没什么问题。于是,他的父母带他去心理科检查,希望能有所收获。

医生仔细询问了孩子的生活状况,观察了家长和孩子的相处状态后,发现孩子不会说话的问题不在孩子,而在家长。

孩子“不会说话”的第一个原因:父母替孩子说话。

比如前面提到的家长带着孩子去咨询。咨询过程中,孩子口渴,想喝水。水杯在他妈妈包里,他没有要,直接伸手在包里摸。他妈一看到这个举动,马上就知道了,“我要水杯是吧?妈妈会给你拿来的。”

像这样的行为还有很多。不管孩子需要什么,妈妈总是提前一步准备好孩子需要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母亲根本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在医生的询问下,母亲承认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这个习惯。本来她只是担心孩子做不好。所以,为了孩子好,母亲习惯了为孩子准备一切。

但是,只有孩子开口说话,才能学会说话,才能知道自己说的话是否正确。

特别是对于刚开始学说话的孩子,虽然语义不明,意思不清,但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练习,逐渐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用语言解释事情,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所以,不管父母有什么理由,一旦孩子被剥夺了说话的机会,他们自然就不说话了,因为他们知道,即使不说话,他们依然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孩子不说话的第二个原因:父母经常顶撞孩子。

妞妞,一个6岁的女孩,是一个安静的女孩。她平时不爱说话。老师经常问三句话,她就答三句。老师为此多次邀请家长,家长也想了很多办法,但无济于事。

后来和妞妞的父母聊天,老师发现妞妞不说话的原因和她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刚开始刚学会说话的妞妞是个八卦。她经常跟父母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父母也会在这个时候回应她。

但是家长的回应总是反驳妞妞。比如妞妞要妈妈讲故事,妈妈总是回应:“今天太累了,明天再说吧。”

被拒绝几次后,妞妞不像以前那么喜欢表白了,喜欢一个人自言自语。但是我妈没有意识到,她还在不同的事情上反驳妞妞。比如作业没做好,牛牛不许说话;妞妞做了错事,她妈妈不许她解释。

过了很久,妞妞不说话了,因为她知道就算说了也没用。

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温柔回应对幼儿期的孩子有多重要。孩子见到慈爱的父母才愿意和他们说话。如果父母板着脸,孩子自然没有说话的欲望。

孩子不说话的第三个原因:接触电子产品太多。

在早教课上,我曾经遇到一个叫贝贝的男生。3岁时,他只能叫妈妈、奶奶等简单的词。

而且,贝贝很依赖妈妈。看到陌生人,她就直接扑到妈妈怀里,想让妈妈抱抱他。

贝贝的反应一点都不像一个正常的3岁男孩,为了让贝贝更好的融入课堂。老师问了贝贝的妈妈,才知道贝贝是因为过早接触电子产品才慢慢不会说话的。

贝贝13个月的时候,贝贝妈妈因为工作和家务占据了太多的时间。为了不让吵闹的孩子影响她,她把手机给贝贝玩,让他一直看动画片。

这个我看了五个月。当妈妈意识到贝贝不爱说话,想再次调动他说话的意愿,发现自己无能为力。

甚至带贝贝去医院检查治疗也收效甚微,贝贝的语音系统还是不愿意打开。

其实贝贝并不是唯一一个因为电子产品而不会说话的孩子。调查显示,过早接触电子产品的孩子语言系统和专注力较差。

孩子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模仿,尤其是父母。虽然动画片里有对话,但吸引孩子的是色彩鲜艳的画面,而不是对话。

时间长了,孩子会沉迷于闪影,排斥父母的声音,自然不愿意学说话。

02

语言是每个孩子不可或缺的工具。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口才好,口齿伶俐的孩子会得到更多的机会。

第一,说话可以锻炼孩子的理解能力。

孩子在学说话的时候,学的第一个词总是最容易发音的,会把这个词和人和事联系在一起。比如宝宝说“妈妈”,宝宝就知道眼前的人是妈妈。

孩子学的单词越多,他能对应的东西就越多,也就是说宝宝的脑子里储存了大量的单词。

当单词足够多的时候,宝宝就开始学句子了。先让宝宝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然后从脑海中提取相应的单词,再用正确的语法表达句子。

这也是我们总看到刚学会说话的宝宝说不好的原因,因为他们需要不断的练习,不断的纠正,不断的听正确的句子,才能说出正确的句子。

第二,说话可以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孩子2岁,就会有社交需求。这个时候的社会对象就是他的父母或者照顾他的人。婴儿通过短句解释他的需求。如果家长及时回应,宝宝就会收到反馈,也就是我的表达能引起别人的注意。

在幼儿园,不难发现会说话的孩子有明显的社交能力。玩游戏时,往往以会说话的孩子为主,他们更具引导性,是很多孩子羡慕的对象。

所以他们的朋友比较多,老师也喜欢表达流利的孩子,可以省去很多麻烦。

第三,说话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当孩子有了自我意识,逐渐发展出各种情绪时,会说话的孩子往往更有自信。

他们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大人的帮助下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能够正常地与同龄人交流。

相反,不会说话的孩子只能袖手旁观,看着别的孩子玩耍,这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

03

既然孩子的语言发展如此重要,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说话呢?这里有三个小建议,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家长。

首先,父母要为父母提供丰富的语言信号。

纪录片《宝贝的奇幻世界》中的一个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儿童专家想调查父母和孩子说话多少会不会影响孩子的言语,所以特意安排了一组家庭。孩子刚满一岁,是语言敏感期,能简单说几句话。

第一天,母亲和孩子度过了很普通的一天,期间和孩子说的话大概是1000字。

第二天,母亲专门找孩子谈话。不管孩子有没有反应,这一天的单词量都在2000字左右。

结果显示,我第一天跟我妈说的话是20个字左右,第二天增加到30个字。

虽然增加的字数不多,但足以说明父母多和孩子说话,增加语言上的输入,输出也会逐渐增加。

这时候父母要做的就是增加和孩子的对话,早上说早安,喂奶的时候和宝宝交流,出门的时候告诉宝宝自己看到了什么,晚上睡觉的时候和孩子一起看书。

就算孩子听不懂也没关系。只要家长愿意多说,孩子就会越早开口。

其次,家长要加强孩子的表达。

邻居家的孩子刚刚开始学说话。为了让孩子学会说话,作为旁观者的邻居和孩子之间的“对话”往往很有趣。

每当孩子发出一些无意义的音节时,邻居就会把孩子的话补全。

看到小狗,孩子会发出“嗯嗯”的声音,然后邻居会说:“宝贝,这是小狗。”

知道孩子不可能复读,邻居一直在不厌其烦地补充话语。

其实邻居的行为是正确的,因为孩子的语言学习过程是“先收集,后切割”,也就是孩子一开始说的话对自己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当父母对一些声音做出反应时,孩子才能意识到这些话会引起反馈,所以他们会逐渐抛弃没有反馈的声音。

此时,家长要做的就是对孩子的声音做出相应的情感表达。例如,当宝宝说“妈妈,水果”时,妈妈可以帮助孩子说出完整的单词“宝宝想说,妈妈,我想要一个苹果,对吗?”

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学会正确表达,能说的话也就逐渐多了。

最后,家长要尽量增加不同的语言环境。

作为一名早教老师,我经常发现孩子们的语言能力可以在每个假期后上一层楼梯得到提高。

有一个叫鲍晓的小男孩假期去了香山,他在课堂上不停地念叨着“香山”“大树”之类的词。

妈妈说,以前教一个新单词要一个星期,但是去了一个新地方之后,发现孩子的语言能力上升很快。

其实孩子在学说话的时候长时间呆在同一个地方是非常忌讳的,因为学的单词会很有限。父母应该带孩子出去接触不同的环境。

比如你去公园玩,可以让孩子看到花草树木,拿起一片叶子,告诉孩子“叶子”的发音,让孩子把这个发音和叶子联系起来。

当孩子接触到很多新鲜事物的时候,他自己的好奇心会引导他不断提问。这时候家长就会给出答案,孩子的印象会更深刻。

孩子学说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家长不断的输入,然后帮助孩子进行正确的输出,中间有有效的反馈,让孩子的语言能力稳步上升。不要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不要让手机代替父母。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学习说话的对象永远是父母,而不是任何人。

鲁贝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幼儿教师,大学心理教师,马宝;多平台签约作者,致力于用最直白的语言讲述,让父母了解最深刻的育儿知识,与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