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美育
第一,努力发掘地理教科书中的自然美
地理教科书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地理教材中多变的自然美,可以归纳为三种:一种是“雄伟”,即雄壮阳刚之美。比如东岳泰山,劈开地面的摩天大楼,“峰峦连天,舟楫自窟”的瞿塘峡,滔滔黄河,“倾浊浪翻江灭山”的钱塘怒潮,都是这样的雄伟之美。二是“美”,清新柔美,有女人味。如幽静的江西庐山,秀美的桂林山水,秀美的杭州西湖,含蓄优美的姑苏花园等。,都是这样美丽的美女。第三是“梦幻般的美”。自然界中有很多奇景,光怪陆离,变幻莫测,让人感觉怪怪的,比如山东的“蓬莱仙境”,四川峨眉的“金顶宝光”,等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发掘和引导学生发展丰富的联想,充分发挥想象力,品味内在的美感,从而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
第二,努力创造地理教学过程之美。
地理教学的过程,永远不应该归结为枯燥刻板的讲、抄、背、考的模式,而应该是一次生动有趣的旅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感受到上地理课就像走在风景宜人的山路上,美不胜收。比如在《太阳系成员》的教学中,我就采用了视频提问教学法。首先,我向学生们展示了宇宙太阳系的成员,如太阳、九大行星、小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浩瀚空旷的宇宙和各种各样的星球,在复杂的音乐背景下,让学生们感到神奇、刺激、有趣。然后,我设计了一系列悬念,引起学生的思考:为什么太阳可以主宰整个太阳系?九大行星和太阳有什么区别?九大行星都有卫星和星环吗?小行星像九大行星一样是球形的,对吗?彗星的尾巴含有“氰化物”。当尾巴扫过地球时,会毁灭一切吗?转瞬即逝的流星有轨道吗?.....地理老师要在有疑问的地方解疑,在没有疑问的地方设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知和审美的同步发展。
第三,努力追求地理教学方法的艺术美
图片、图片、标本、模型等。都是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选择有表现力、感染力、艺术性的教具,让学生看得开心,百看不厌。比如在“自然地带”的教学中,我精心挑选了几幅色彩鲜艳、画面生动的地理景观图片,让学生欣赏各个自然地带的美景,比较它们之间的明显差异。学生们兴致勃勃,一边欣赏茂密的热带雨林,一边欣赏雨季原野上一片葱郁的热带草原,生机勃勃的针叶林等。,一边手忙脚乱地回答问题。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幻灯、投影、电影、录像、计算机等现代地理教学手段越来越广泛地被引入课堂教学。他们能形象地再现地理事物和现象,音乐优美,讲解生动。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它们增加了真实性、新颖性和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使教学环境和氛围更加生动、优美。
第四,努力锤炼地理教师自身的语言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而地理,涉及门类多,涉及面广,知识跨度大,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很高的语言素养和修养。地理语言除了要有科学性、思想性、目的性,更要注重语言美。优美的语言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地理老师,一定要锤炼自己,掌握这门语言艺术,在《中国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结合场景吟诗,渲染意境,让学生享受美。比如说说到“庐山瀑布”,可以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瀑布远挂千川。飞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说到“东北气候”,可以引用毛泽东的诗句:“北国风光冻千里,万里雪飘...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在诗画中,学生深受感染,投入到文字的独特情境中。
第五,努力设计地理课外活动的审美
地理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活动中,除了拓展和深化地理学习的内容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可以在活动中进行生动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天文兴趣小组的活动中,我设计了一些很好看的活动:1。组织学生用小望远镜观察美丽的星星和明月,让学生在无限遐想中感受美。2.组织观看飞碟之谜、地球之谜、探月等视频资料。,使学生对宇宙的浩瀚壮阔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美感。3.组织学生翻拍天文照片,形成“天文奇观”、“九大行星”等多个天文知识系列,让学生在挑选、整理、翻拍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天文知识,培养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
此外,我们还开展了气象小组活动、实地考察地形地貌、设立地理窗口、制作“中国风”地理信息卡、组织地理娱乐活动等。这些丰富多彩、独立自主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还使学生直接和间接地领略了自然之美,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