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芬兰养育孩子14】来自一场“沉闷”的毕业典礼
五月底的一个傍晚,我们带着孩子去幼儿园过“春节”。幼儿园侧门楼道里的小黑板上贴着通知,要求家长最晚四点前把孩子接回家,以便幼儿园老师有时间准备晚上的庆祝活动。
那天去接孩子的时候,我好奇地问老师:“春庆我们要做什么?”老师说:“孩子们会上演一出戏,然后会有一个简单的毕业典礼。我到现在才知道,毕业典礼是春庆的一部分,因为幼儿园的日历上写的是“全家春庆”,根本没有提到“毕业典礼”。
五点半,我们来到了幼儿园。孩子来玩,我们来看戏。一进门就被老师抱起准备衣服。我们和其他家长一起坐在幼儿园客厅的观众席上,等待好戏开始。戏还没开始,门口就传来一阵兴奋的声音,一群孩子躲在门后,等着出场。然后,孩子们各就各位,有的玩鸡,有的玩狐狸和狗,还有一群更小的孩子,包括我的阿磊,戴上羊耳朵,玩小羊。
他们演奏的是乌克兰的复活节故事。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和一只狼,一直向农场主人要动物吃,最后他们反目成仇。整个故事是由这些三到六岁的孩子表演的。剧情中的主要动物角色由年龄较大的孩子扮演,不时穿插许多合唱歌曲。
我家阿磊演的小羊一出现就咩咩叫了几声。整个表演过程中,老师没有给一点提示,孩子们就很自然的表演了。有的孩子一边表演一边兴奋地向父母挥手,台词和角色的分配符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自然表现。
话剧表演结束后,“毕业典礼”开始。
在一个有25个孩子的幼儿园,今年将有6个孩子毕业,他们被邀请到前面。所谓“仪式”,就是老师讲述每个孩子的成长故事。
“艾莉莎一直乐于助人,精力充沛,富有正义感...一次,艾莉莎听到了一个关于恐龙的故事。她立刻消失了,跑进了里屋。我在想她在做什么。过了几分钟,她突然跳出来,打扮成骑士的样子,手里拿着一把剑,喊着:恐龙!我不怕你,我来了!”老师如此回忆道。
每个人都嘲笑这种孩子般的反应和想象中的角色扮演游戏。
在毕业典礼上,没有老师,也没有毕业生致辞,只有温馨的故事分享,分享每个孩子来幼儿园时的回忆,他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他在幼儿园都经历过什么。
听完他们的回忆,孩子们上前拥抱每一位陪伴他们成长的老师,并从老师手中接过一束鲜花,象征着毕业的祝福。最后,六名毕业生唱了一首歌,向坐在典礼上的兄弟姐妹们告别。哥哥姐姐们也唱了一首歌向他们告别。
简单的“仪式”结束后,老师在餐桌上准备了蛋糕和饼干,供家长和孩子享用。热烈可爱的春季校庆暨毕业典礼以自由交流、吃喝结束。
仪式中,我的儿子,花园里最小的孩子,可能只是因为太累了,躺在了地上。老师们容忍了他这个年龄久坐不动的本性,直到合适的时候才责备他,然后把他抱起来,坐在他旁边。
我们来算一下,话剧表演的时间大概是20分钟,“毕业典礼”的时间也是20多分钟。然后,是休闲蛋糕时间。
这种仪式和我想象中的“毕业典礼”真的不一样。其实我很喜欢这种简单、温暖、自然的感觉,但又不禁觉得这种仪式和“礼”很不一样,很“朴素简单”。不知道是因为芬兰人习惯了这么扎扎实实的庆祝方式,还是对他们来说,仪式本身并不需要特别注意,就像其他很多东西一样,比如“校门”。
记得有一次在芬兰接受采访的台湾省媒体记者站在一所小学前,记者问我:“学校大门在哪里?我指着一栋外表普通的校舍和一个路牌说:“这就是学校大门!”所有人都愣在了当场。
“这个校门很丑。有没有更好的校门?”记者问,我笑了。“我觉得芬兰大部分学校都是这样的!」
我可以理解,想象中的“校门”至少应该有一个“门面”,上面高高地写着学校的名字。然而,在芬兰,几乎每所学校的校门都是如此“隐形”,顶多是一个路标或者外墙上的几行字。我儿子的幼儿园只有路标。从外面看,它实际上像一个私人住宅。
是因为,对于芬兰人来说,“外表”没有“里子”重要吗?所以学校不需要明显的校门、毕业典礼、特殊包装,一切都是“原样”?
虽然仪式本身可能没有被特别“包装”,但仔细观察幼儿园的生活环境细节就会发现,处处都有“美”,每个角落都装饰着属于童年的纯真和温柔。
换个角度看,以毕业典礼为例,或许不能说他们不讲究“门面”,但他们的做法和我当初想象的不一样。
习惯了心目中的“毕业典礼”。也许这样更正式。我会为仪式做特别安排。然而,这里的毕业典礼,在简单的分享回忆和珍惜告别之后,是让孩子们和他们的父母* * *享受代表着“完成”和“完美”的三明治蛋糕。芬兰人总是在特殊的日子准备这样的蛋糕。这应该是另一种“门面”和“庆典”吧?
为了庆祝,全家人一起完成了这个阶段,不仅是为了毕业生,也是为了每一个还在上学的孩子。现在我明白了,难怪在这一天,幼儿园的日历不是“毕业典礼”,而是“全家春庆”。
不同的做事方式和呈现方式,隐约透露出不同的思想文化风格。
芬兰幼儿园的孩子没有校服。校庆那天,孩子们穿得很随意,毕业生也是。最好打扮得适合自己。不打扮也没关系。反正毕业,一个学年的结束,本来就是你自己的里程碑。
看似没有耀眼的火花,却平淡自然,尊重个人选择和自由。
在这样的单纯中,我看到了一些感人的瞬间:那是孩子们天真无邪、不做作的表现,是老师给每个孩子讲的回忆和故事,是对孩子不同天性的包容,是我的孩子自始至终幸福的微笑。
毕业的重点是呈现每个孩子独特的故事。这让我看到了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价值观。
想了这么多,觉得毕业典礼的形式本身真的没那么重要。小小的普通的毕业典礼,正好给了我一个思考文化差异的机会,让我重新体验了一把“教育的真滋味”。
“门面”可以因地制宜,但“里子”一定要做好。教育就是这样的吗?形式可以不同,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不管信仰是什么,从日常生活中去做是对的。
*本文由北欧四季透明笔记授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本文为作者对合作创新的观点,不代表作者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