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种早教技巧

俗话说:三岁就是一辈子。这意味着,宝宝的一些认知、行为习惯、性格特征,在3岁前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对他以后的人生会产生重要影响。

邻居家三岁的孩子和我家宝宝年龄差不多。不同的是,他们的孩子从两岁开始就上学前班了。现在他们能背诵许多古诗,会说英语。对于孩子的学习,邻居一直管得很紧,每天都会抽时间陪孩子学习。

我曾经很有危机感:别的孩子那么厉害,能背100多首诗,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他们的孩子却只会玩一天。这样下去,差距就大了!我们何不也报个班呢?但是自从我去听课之后,我决定不再去了。

虽然课堂气氛相当轻松有趣,但孩子们坐在教室里想动又不敢动,还得认真听老师讲他们不懂也不感兴趣的文化知识。如果你表现不好,不仅会受到奖励,回家还会被父母说,这让你很不开心。

孩子的身上寄托着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父母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问题是,这种“超前”的教育模式真的适合3岁宝宝吗?

对于这个问题,任何人都很难给出确切的答案。但是从我身边的一些案例并结合教育专家的意见,我个人认为成功率不会太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现在的孩子在事物认知上是“早熟”的。比如一个3岁的宝宝,你说什么他基本都懂,交流和表达没有大问题。但如果是文化教学,就不能一概而论。

3岁的宝宝能理解诗歌中的词汇和意境吗?你能理解单词的意思和发音吗?他不懂,怎么学?我可以死记硬背一些东西,但我没有什么收获。

研究表明,幼儿的大脑回路多为“单线程”。换句话说,他们只能同时思考和接受一件事。但是老师不可能一次只上一节课,否则家长会认为课程的价值低于“预期”:交了那么多钱,只教了一点点,为什么还要专门来这里听课?

所以宝宝所学的文化知识,大部分都是靠课后家长陪同下的复习和练习。上课时间讲的东西,只是在孩子面前“混个脸熟”,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一学就忘,怎么学都学不会的原因。

当孩子学得慢,跟不上别人的时候,家长就会焦虑,认为孩子不够“努力”和“认真”,所以经常强迫他学习。要知道,长期处于高压之下,孩子的心理很容易出现问题。

3-5岁的时候,宝宝应该是贪玩的,但是父母强迫他安排很多学习任务,给这个年龄段的他很大的压力。孩子能幸福吗?“个性化发展”只是一句空话。

相对于文化知识的进阶学习,3岁前宝宝的教育最为关键,行为习惯的培养和认知能力的提高最为重要。

总有一些老资格的老师学者,一眼就能看穿和预测一些孩子的未来。这不是瞎猜,也不是迷信。他们往往根据一个孩子的智力和行为习惯来判断他将来能达到什么样的人生高度。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孩子有聪明的头脑,良好的行为习惯,很强的自控能力,那他以后就很难自圆其说不优秀。

规律作息的习惯,三岁宝宝每天睡眠10~13小时,晚上睡眠10小时左右,白天午睡2小时左右。日常生活中,家长要保持宝宝的节奏,定时入睡,按时起床。

健康的饮食习惯,宝宝的饮食直接关系到他的健康。良好的饮食习惯应该包括:饭前洗手,吃饭时不打闹,饭后1小时内不吃零食,不挑食,不偏食,不浪费食物,鼓励孩子独立进食。

培养生活自理能力,3岁的宝宝不仅要学会自己吃饭,还要学会上厕所,刷牙,穿脱衣服鞋子,收拾玩具,帮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摆桌子,上菜,递东西。

良好的学习习惯,5岁前的宝宝不是学习多少文化知识,而是培养他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家长每天坚持给孩子读绘本,讲故事,可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激发孩子学习和探索的欲望。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处理、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包括感知、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3岁宝宝的认知能力训练建议从三个方面入手:

声音训练,和宝宝说话可以锻炼他的听力。平时多和宝宝说话,听一些有趣的故事和好听的音乐。平时和宝宝说话时,注意声音清晰,语气温和,面带微笑,可以加强听力训练。

视觉训练,经常带宝宝出去,鼓励他多走,多看,多思考。也可以在纸上画一些图,点着和宝宝近距离交流。还可以找一些新颖的绘本给宝宝看,引导他认识不同的颜色、形状和特点。

触觉训练,鼓励宝宝用勺子吃饭,体验各种材质玩具的触感。也可以让宝宝用手抓一些小东西,比如豆子,玩串珠游戏。这样可以让他们的手指更加灵活,让大脑、眼睛、手的协调性更加协调。

3岁是宝宝生长发育的一个里程碑。今年也将是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背起小书包去上学。在此之前,如果婴儿有良好的习惯和较高的认知水平,他们将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