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0~3岁宝宝的思维能力

在美国,早期教育的重点不是算术和识字,而是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学会思考,这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前提。但与市面上各种思维训练方式不同的是,肖小军认为,孩子真正的逻辑思维至少要到3-4岁才能具备。在此之前,父母不要指望他们能像成年人一样思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家长这个时候就可以不做了。

如何培养0-2岁宝宝的思维能力?

婴儿主要通过感官探索世界。首先,婴儿对“声音”刺激的反应特别强烈。比如我在和宝宝说话的时候,语音语调需要特别夸张。其次,宝宝的探索主要靠“双手和嘴巴并用”,他们的套路特别简单:1)摸2)放进嘴里。

婴儿也有思维死角,无法理解物体的“永久性”。例如,如果你把一个球藏在地毯下,他们会哭。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隐形等于零。根据这个年龄的思维特点,父母如何帮助他们思考?

?真实的触觉体验,满足宝宝的探索欲。

纹理板是美国非常受欢迎的自制玩具。一般家里的废衣服,拖把,各种下脚料都可以拼凑在一块木板上,小孩子特别喜欢抓着摸。有了眼睛和手,你会感觉到很多,大脑相应区域的神经会被极大地激活,形成有效的连接回路,刺激思维的发展。

同时,制作“触觉板”也是一个特别好的家庭活动,特别推荐有二宝的家庭“全家总动员”。大宝可以帮父母给鲍晓做一个触摸板。

?“气味”瓶带来了思想的充分体验。

只有调动五官的协同作用,思维能力才能突飞猛进。可惜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很少有“闻”的主动体验,所以特别需要父母的帮助。

我觉得越接近现实生活,孩子越喜欢。这些像上图的“气味瓶”制作起来非常方便。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孩子把所有东西都直接放进嘴里,另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有机会使用“气味”。

当然,我自己的经验是,孩子一开始发现不了这是一个“气味瓶”,更多的时候是直接放进嘴里。这时候家长不需要马上纠正。他们可以等一会儿,继续观察孩子的反应。有些孩子会发现这种瓶子的独特气味,然后他们会纠正自己对瓶子的“使用”。有的孩子可能自始至终都不会被瓶子的气味所吸引,而是会尝试摇晃瓶子,然后发现瓶子里各种奇怪的东西都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只要耐心观察,就能发现他们的“思考”过程,自主发现瓶子的“功能”。当然,家长也不需要因为孩子没有按照你的套路使用“气味瓶”而沮丧,因为无论如何,他们都会在探索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水瓶座+大豆,你眼中的“垃圾”才是他们最好的玩伴。

想必很多新手父母已经发现,玩具越高,孩子失去兴趣的速度可能越快。而家里那些不值钱的东西,能让他们百玩不厌。2岁前的孩子对“立竿见影”有着执着的追求。如果他们按下按钮,灯就会亮;按铃,可以听到声音,它们重复这种行为。如果玩具本身过于复杂,或者没有这种“立竿见影”的效果,孩子很快就会失去兴趣。

因为他们对「即时效应」的迷恋,你觉得宝宝在托儿所最喜欢的音乐玩具是什么?就我对它们的长期观察,发现最受追捧的装满沙子和黄豆的矿泉水瓶竟然是意料之外的!婴儿会创造他们自己不同的游戏方式。他们之所以喜欢这个不起眼的玩具,纯粹是因为它不是一个普通的玩具。每次摇晃的角度和频率都不一样,奶瓶给的即时效果也不完全一样,表现在给宝宝的声音反馈也不一样。其次,由于这种变化是可控的,可以被婴儿自己直接看到,他们更愿意去体验,自我满足感也更强。

最近怎么样?你对玩具的概念又被刷新了吗?空矿泉水瓶+黄豆,这么简单易得的道具,现在就做!

在美国,早期教育的重点不是算术和识字,而是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学会思考,这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前提。但与市面上各种思维训练方式不同的是,肖小军认为,孩子真正的逻辑思维至少要到3-4岁才能具备。在此之前,父母不要指望他们能像成年人一样思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家长这个时候就可以不做了。

?培养婴儿对“永久性”的理解,从躲猫狗开始。

很多父母都不知道和宝宝玩什么,尤其是爸爸,站在孩子面前总是不知所措。其实就算是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的新手父母也应该知道一个游戏叫“躲猫猫”!在宝宝面前用手遮住眼睛,然后突然张开双手睁开眼睛,用奇怪的语气对孩子说“偷看一个嘘”。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开心地笑,然后挥动小手小脚示意你再玩。有的宝宝甚至用圆圆的手捂住你的眼睛,然后放开。

这个游戏除了本身好玩之外,对于宝宝思维意识的发展也是相当厉害的。这让他们知道,即使他有时看不到某些东西,它仍然存在。很多孩子出了幼儿园,哭闹会特别严重,部分原因是对“永久性”没有很好的理解。他们认为父母走了就再也不会出现了,只能用自己最好的“哭”来求救。

如何培养2-3岁宝宝的思维能力?

这个年龄的孩子开始特别好奇物体是如何工作的。这时,孩子不再往嘴里塞任何东西,而是喜欢创造一套探索结果的方法。其实仔细推敲,它们和成年人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差不多。比如,他们会试图“推倒”积木,制造噪音,他们会用不同的力度拍打水面,看溅起的水花有多高,他们会用手戳破“肥皂泡”。

因为他们无法像成年人一样预知一切事物的工作原理,所以大多用“实验”这种唯一的方式来寻找答案。这时候问题来了,因为很多时候,因为大人已经知道物体是怎么工作的,所以会直接指导孩子怎么“玩”。但我觉得,其实这是孩子探索自我的好机会。家长不仅要剥夺孩子的权利和乐趣,还要做好两件事,让孩子的思维顺利发展。

1,提供更多的机会,比如让孩子先自己吃饭。

如上图所示,两个宝宝坐在美国托儿所特别常见的“餐椅”(餐桌椅,每张约170美元)。老师会把食物直接倒在洗好的盘子里,宝宝们可以直接用手去抓。其实美国老师特别不喜欢孩子把东西到处乱放。这种“餐桌椅”设计可以让老师快速打扫卫生,给孩子一个自己吃饭的机会,养成吃饭时不乱跑的好习惯。

当然,有些家长会担心孩子只会玩不会吃。其实我觉得孩子自己也能理解饥饿感和饱腹感,中午吃得少,自然会狼吞虎咽地吃零食。这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只有当你感到“饿”的时候,你才知道如何吃得好。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可以自己探索食物,包括他们的触觉,味觉,甚至如何吃。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反复练习基本功,哪怕只是吃饭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是孩子学习思考的绝佳机会。

2.用小挑战来增加原本的难度。

孩子喜欢玩沙子,也会发明各种玩法,比如“下沙”、“洗沙”,也可能会有意识地堆沙。这个时候,大人可以给他们一些挑战,让他们试着把沙子堆得更稳。

比如介绍一个“喷壶”。你不需要告诉他如何让沙子更容易堆积。孩子会自己尝试。虽然不能达到你想要的效果,但是他能理解沙子湿了以后会更容易堆积。有的熊海子会拧开水壶直接往沙池里倒水,最后沙子就变成泥了。尽管如此,它也呈现了一个特别好的自然结果,就是告诉孩子不要太贪心,需要一点一点慢慢补充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