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发展如何?

经济和社会发展

1986以来,经过十多年的扶贫开发,罗源县基本实现小康,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小康的贫困县,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1993至2000年,连续八年被评为福建省经济发展“十强”县。

2001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271亿元,增长7.61%;工农业总产值665438+8200万元;比率增加11.08%;乡镇企业总产值65.92亿元,增长65.438+06.79%;财政总收入1.92亿元,与上年持平,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7亿元,增长7.39%。实际利用外资65438美元+0363万美元,增长0.68%;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亿元,增长11.1%;农民人均收入3522元,增长3.10%。两个文明建设呈现五个特点:

农业产业化初现端倪。

罗源花市夜景

与农户开展龙头市场、龙头企业、基地产业化经营,发展“一乡一业”“几村一品”规模和块状经济。培育壮大食用菌、花卉、水产、石材、烤烟、蔬菜、森林、茶叶、果竹、小水电等八大农村产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群。水产养殖纳入国家“863”科技重点项目,建成国内最大的太平洋牡蛎三倍体运动育苗养殖基地,养殖面积77150亩,产值654380+0520亿元。石板年产量11万平方米,产值9亿元,利税2000多万元。已建成小水电站64座,装机容量3.4万千瓦。倾斜扶持龙头企业,促进生产辐射基地和农户,山粮等现有企业10家被认定为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加强堤防、水库和各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全县农业总产值(不变价)165438+3500万元,增长4.42%。

工业经济稳步发展。

全县有国有工业企业12家,佘山卷烟厂、造纸厂、电力公司等重点企业加强企业管理和技术改造,增强市场竞争力。佘山卷烟厂和厦门卷烟厂联合重组。厦门卷烟厂在确保财政收入基础上,计划投资6000万元新建两个配套项目;小企业要通过拍卖、租赁、承包、嫁接等方式进行改革,保持稳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全县有私营企业183家,个体工商户3568户。立足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我县的“喜来宝”香烟、“风味中的肉松”、“齐静绿茶”、“罗元红”石、平菇、山林海林“两菜”成为省内外畅销品牌,全县实现工业产值50.47亿元,增长12.70%。

对外开放取得新成就。

招商引资从无到有,明珠别墅、林山食品、邦辉石材等外资企业从小建立。全县引进外资企业30家,年产值3.7亿元,税收350多万元。在罗源湾松山填海区,罗源湾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立,食品、海林食品等各类企业48家初具规模。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实施“大城关、中心镇”战略,加快新城区开发,完善旧城区,扩大新城区三条主要街道建设,初步形成“三横四纵”路网格局,治理南溪防洪堤和五里廊道,建设莲花山公园,高标准建设蝴蝶公园,城区面貌焕然一新,被建设部评为“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县”。打造集文化、娱乐、休闲、办公为一体的“九大中心”,主体建筑已完工,正在进行内外装修,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完成全国洛宁高速公路建设,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县乡通公路沥青路面;钟芳副中心镇、起步商贸镇、西兰新集镇建设全面铺开,大乡等10市级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试点顺利推进,36个老基地村和少数民族村供水工程建设任务完成,城乡环境明显改善。

精神文明和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一是认真实施精神文明建设第十个五年计划。创建全国科技先进县通过验收,罗源湾星火密集区被列为“十五”首批省级星火密集区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建了福州民族中学、罗源二中、县进修学校附属小学。全县建成中学19所,小学165所,实施集中教育,优化教育布局和教育资源配置。县医院、县中医院通过“二甲”验收,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改革,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定为农村中医药先进县建设单位。全面实施优质计划生育服务,实现省级二类先进县目标。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二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从严治党,形成了县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工作格局,政府高速运转、狠抓落实、人大政协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积极参与纪委保驾护航、预防腐败、促进廉洁的工作格局。三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2001年,全县刑事案件发案率为万分之十五,营造了良好的投资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