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讲稿
幼儿园数学讲稿1一、设计意图
《纲要》明确指出,教育内容要“贴近儿童生活选择儿童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儿童的经验视野”。幼儿园数学教育不是为了单纯的教育,而是一种以幼儿生活为特征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幼儿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来进行教育。和我班午睡起床的孩子一样,孩子经常会拿错鞋袜,反着穿。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鞋、袜、鞋垫为活动材料的数学活动“找朋友”,引导幼儿在原有的生活经验中注意物体的不同形状、大小、颜色,并进行搭配。将数学的概念自然渗透到游戏中,达到“玩中学,教中学”的目的。
第二,说出活动的目标
活动目标在活动中起着导向作用。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和能力的目标,包括探索和认知部分以及操作部分。具体目标是:
1,理解目标:
(1),初步形成了“双”的概念,知道一对有两个。
(2)根据鞋子、袜子、鞋垫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搭配。
2.能力目标:发展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3.情感目标:体验和老师、同龄人一起玩游戏的快乐;初步感受改编儿歌的乐趣,从而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第三,说活动准备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当紧密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活动准备是为活动目标服务的,儿童通过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而发展。活动准备必须与活动主体的目标、能力、兴趣和需要相适应。所以我给孩子既做了物质准备,也做了知识和经验准备。在儿童操作的材料上,我选择了儿童熟悉的鞋、袜、鞋垫。这些物品让小班的孩子感到贴心,愿意操作,有信心配合老师探索。因此,我为孩子们准备了鞋子、袜子、鞋垫、一个鞋架、一些夹子和一只玩具熊。玩具熊的目的是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有情节的活动,容易引起幼儿的积极参与,自然地变换活动地点,连接下一个活动环节。知识准备就是已经学过的儿歌《袜子歌》。
第四,谈谈教学方法和重点
(1)这是一次数学匹配活动,将儿歌的改编有机地融入到语言领域,但教学仍以匹配游戏教育为主。因此,整个教学活动重在孩子认识的环节,形成“双”的概念,正确搭配鞋、袜、鞋垫。因为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是严格的逻辑;孩子的注意力不要持续太久,容易分心;对生活和身边的事感兴趣。我选择用游戏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在《找朋友》中,我以孩子为主体,用操作法、游戏法、引导发现法来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让孩子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在游戏中给孩子自由展示的空间。
(2)学习法律
孩子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活动,既提高了幼儿的探究能力,又使其获得了学习技能,激发了学习兴趣。本活动中使用的方法有:
1.操作法:指幼儿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动手操作、探究学习。《纲要》指出,教师在提供丰富材料的同时,要使孩子能够在多种感官和方式上进行探索。这个活动的操作是让孩子把鞋子、袜子、鞋垫配对,通过看、比较、放好,让孩子形成“双”的概念。
2.交流方式:同伴之间互相交流,探讨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不仅可以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与同龄人分享自己的经验,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大纲中指出的“生生互动”。
五、表示活动过程
(一)随着展示袜子和引导幼儿观察的引入,最初的感知是有两个“双”。
1,谁在这里?有多少?让我们数一数。
2.复习儿歌《袜子歌》,引导幼儿讨论总结。
讨论:他们是好朋友吗?哪里一样?
总结:两只颜色、图案、大小相同的袜子也叫一双袜子。他们是好朋友。
从一开始就介绍孩子熟悉的袜子,把袜子当成孩子的好朋友,引起孩子的兴趣,愿意感知、理解并积极回应老师的提问,积极与同伴交流、讨论。讨论是一个非常必要的环节,可以让孩子互相学习经验。这种相互学习的方式会让孩子接受别人的观点,达到学习的目的。引导孩子复习童谣,一是巩固已有的学习经验,二是为后面引导孩子接触童谣的环节做铺垫。
(二)展示鞋子,引导幼儿观察,重新感知“双”的概念
1,这是谁?有多少双鞋?两个能说什么?他们是好朋友吗?为什么?
总结:两只颜色、图案、尺码相同的鞋也叫一双鞋。他们是好朋友。
2.引导孩子将《袜子之歌》改编成《鞋子之歌》
这个环节的设计和第一个环节的指导是一样的。师生可以再次感知鞋子的搭配情况,再次帮助个别孩子对搭配有进一步的认识,加深对物体形状、大小、颜色的理解。但在原有基础上,适当增加难度,引导孩子找出两者的相似之处:是同一对两个,袜子之歌改编成鞋子之歌,第一次融合了数学和语言。尽量挖掘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3)让班主任扮成小熊布置现场,让孩子帮忙收拾鞋袜,指导孩子进行初步配对,并指导老师巡视。
提议规则:
(1)两个好朋友想要同样的颜色,同样的图案,同样的尺寸。
(2)将成双的鞋(袜)放在鞋架上(夹在绳子上),排列整齐。
在这个环节,我设置了“帮小熊收拾房间”的场景。第一,设计这样的情节容易引起孩子的积极参与,可以很自然地引导孩子改变活动场所,从教室外转移到室内,而不会造成孩子注意力分散,对活动失去兴趣。二是让孩子在动手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索活动,让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在孩子操作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孩子的难点没有掌握,于是引导他们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孩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反复感受和体验突破困难。
(4)用小熊语气感谢小朋友,邀请小熊和小朋友一起参观鞋垫墙,指导小朋友配鞋垫。
1,(用熊的声音)这是什么?它有好朋友吗?他们会一样吗?
总结:鞋垫也有好朋友。颜色、图案、大小都一样,也叫一对。
2.引导孩子将《鞋之歌》改编成《鞋垫之歌》
为了让活动更加完整有趣,我设计了“邀请小熊一起垫鞋垫”的游戏,再一次成功的带领小朋友们将教学地点从室内换到了室外,同时还保持了小班小朋友参与游戏的热情,从而将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
(5)扩展活动:
以熊的口吻引导孩子懂得不要乱丢东西,主动帮妈妈或老师收拾东西。
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孩子进行道德教育,主动帮助别人,做好自己的事情,加强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以上是我对数学活动“配对——找朋友”的设计思路。在活动中,我一直想体现的是,儿童应该是主体,教师应该通过给儿童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探索空间,充分发挥儿童的自主性,让儿童在直接观察、直接操作、具体表现的活动中,积极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而教师不再是简单的指挥者或与儿童混淆的玩伴。而是带领伙伴,不断地与孩子协调合作。整个活动是有组织、规范、有序的进行,这也是适合个性发展的,而不是随意无序的行动。在这种师生互动的学习状态中,孩子成为独立的建设者和赢家。活动的完成可以事半功倍。
幼儿园数学讲座手稿二一、口语教材
8的形成是上学期中班的数学教育活动,是几节课的概念课。对物体的数量和对应关系的感知是儿童学习数学的基础,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和量的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的概念。”因此,数的形成在幼儿园中班的数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8的形成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活动,是在儿童对7以内的数的形成以及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即大于1小于1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他们对对数的认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既巩固了孩子之前已经掌握的数字构成知识,也为以后学习9和10的构成打下了基础。
第二,说目标
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通过具体的听觉和视觉感知周围的事物。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的要求:“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会数学的重要性和趣味性。”我设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愿意参加并对数学活动感兴趣。
2.知道7加1是8,能读懂数字8。
3.了解8的实际意义,知道数字8可以代替任何带有数量8的东西,无论物品的摆放形式和位置如何,都能正确计数。
第三,谈谈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这个活动的重点是理解8的实际意义,知道数字8可以代替任何带有8这个量的东西。
难点在于理解7和8的关系,多1,少1。
第四,说准备
《纲要》在科学领域的指导要点指出,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素材,为每一个孩子多种感官、多种方式的探索提供条件。根据这一要求,我围绕教学目标准备了以下教具:
1,小动物、水果等磁性教具图片8张,编号1-8磁性教具图片。
2.教室里有8件物品,比如8盒水彩笔。
3、若干万能棋、铃鼓。
动词 (verb的缩写)口语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新大纲中提出“儿童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要的是激发儿童的认知兴趣”。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以“去听一场动物音乐会”为主线贯穿整个活动的情境教学法,穿插引导观察、欣赏鼓励、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乐于参与活动。
在整个活动中,我把孩子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游戏、操作、观察等多种方式,让孩子调动各种感官的参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六、教学过程说:
这个活动的对象是中产阶级的孩子。根据中班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结合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我在活动中创设了游戏场景,调动孩子们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让孩子们在轻松、安全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活动主要分为以下程序:
(1)引入故事,激发兴趣。
听故事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尤其是关于动物的故事。活动一开始,为了一下子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他们积极参与活动,我设计了一个动物故事导语:最近森林很热闹,为什么?因为动物王国要开演唱会,场面一定很壮观。我们去看看吧!看啊!动物们出来了。请鼓掌欢迎动物。(利用这种故事式的引导,可以一下子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同时拍手欢迎小动物,复习7的形成)
(二)情景的创设,学习的形成8
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8”的形成,我还是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设计了小动物参与表演的情境。因为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生动的,所以我主要采用引导观察、直观演示等教学方法,引导孩子在情境中轻松自然地学习新知识。
1,通过直观演示教具从7只兔子到8只兔子的过程,帮助孩子理解“7加1等于8”。
(老师展示兔子的图片)看,谁第一个出现?有多少只兔子?数学中的数是什么?等等我-哟!又来了一只兔子。现在有多少只兔子?数字是多少?本来有七只兔子,又来了一只,变成了八只,所以我们可以说“7加1是8”(儿童告诉)
2.让幼儿给兔子吃胡萝卜,并引导幼儿观察数字7和8之间的关系,理解7和8之间1多1少的规律。
兔子想吃胡萝卜。我们帮兔子送胡萝卜好吗?(让孩子把胡萝卜的图片一张一张地发给兔子)数数,胡萝卜有几根?(7)号码是多少?兔子多还是胡萝卜多?多了多少?少了多少?(引导孩子说7小于8是1,大于7是1)如何变得一样?我们再发一个胡萝卜(7加1是8)
3.用同样的方法请小猴子为大家表演,重复上述过程送水果,让孩子巩固对8的形成的认识。
4、改变兔子和猴子的排列形式和位置,让孩子排除正确点数的干扰。
兔子们将为大家表演。他们可以边敲边跳改变队形(老师把兔子排成一圈)。看,它们排列成什么形状?有多少只兔子?(老师会换另一种排列方式让孩子数总数。)
小猴子也想像兔子一样改变队形。谁能上来帮他们组成新的阵型?(这里请小朋友组成队形,既调动了小朋友的积极性,又拓展了他们的思维。)一起数小猴子的数量。
5、知道数字8,知道8可以代表任意一个总数为8的物体。
今天有多少只兔子和猴子为你表演?我们可以用数字“8”。“8”对孩子来说是什么样子的?8还能代表什么?让我们看看我们教室里有什么。数字是8(这里让孩子自己寻找数字为8的物体,让孩子从刚才的情境中走出来,在实践中验证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三)调动儿童多种感官参与,进一步巩固理解。
在孩子对8的形成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设计了多种调动孩子感官参与的方式,既能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孩子保持较高的兴趣,同时通过听、看、说,让孩子进一步感知8的形成和实际意义。
小动物们已经完成了他们的表演。他们想休息一下,和他们的孩子玩一个有趣的游戏。
1,听说总数
老师敲鼓,孩子们仔细听它敲了几下。
2.听录音,表演
老师做动作,要求孩子做同样数量的动作:拍手、跺脚等。(这里也可以让个别孩子摇铃,其余的做动作,可以进一步调动孩子参与的积极性)
3、看数字发音
请看着数字卡,发出和数字卡一样数量的声音,比如像小猫叫,像小狗叫。
(D)操作学习工具,进一步内化知识。
因为儿童的思维特点是具体生动的,所以运算是解决儿童形象具体思维和知识抽象之间矛盾的较好手段。于是在活动的最后一部分,我安排孩子自己操作学校的工具,让孩子在实际操作中练习巩固,进一步内化知识。
孩子们做得很好,动物们给我们送来了玩具。请拿出与牌数相同的万能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