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拉贝通过什么方式实现自己的价值?

前两天,我带女儿去看了今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魔法屋》。

这是一部喜剧,但我几乎哭了。

男主角的名字叫米拉贝,她出生在一个人人都懂魔法的家庭:

妈妈可以用食物治病,月经的情绪可以影响天气,姐姐力量强大,表姐是顺风耳,表姐可以变身,表姐可以和动物说话,甚至连桌椅板凳都可以自己移动...

一切都有魔力,除了她,平凡如一粒沙。

这就好比,你父母读的是985,你的兄弟姐妹都是高材生,你却连三本都没考上,彻底毁了。

尽管米拉贝从未放弃努力,渴望被人看到,但她经常得不到认可。

而她身边优秀的家人,看似光鲜亮丽,却隐藏着不被理解的深深焦虑和痛苦...

于是,魔法屋开始出现裂痕,孩子们开始寻找真实的自己,各种冲突和纠纷不断上演:

“如果我不再完美,我还值得被爱吗?”

“为什么我这么努力,还是不够好?”

“我是不是很坏,一文不值?”

……

每一个问题都直戳人心。

在他们身上,有我们大多数人的影子,很多网友看了之后表示感同身受。

这部漫画不长,但是特别深刻。

尤其是从母亲的角度,我发现,要想真正养好一个孩子,父母必须做到这三个不舍。

放弃单一的评价标准

找到孩子的更多可能性。

米拉贝从小就因为不会变魔术,一直不被大家喜欢。

她努力表达,却往往吃力不讨好,越帮越乱。

尤其是在奶奶眼里,没有魔法的米拉比是个负担。

她拒绝让米拉贝插手家庭事务;

你能帮的最大忙就是靠边站。

直截了当,极具穿透力。

但是Mirabe真的有那么差吗?

不完全是。

她乐观开朗,无论是被奶奶嫌弃,被姐姐排挤,还是被别人嘲笑,她都能笑着面对,默默做自己,用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

她很善良,显然刚被奶奶骂过。当她看到表妹因为害怕魔法仪式失败而躲在床底下时,她毫不犹豫地露出自己的伤疤安慰他。

她很勇敢。为了解决魔法危机,她只身前往高塔寻找线索,哪怕跳进深渊也在所不惜。

当魔法屋倒塌时,她冒着生命危险爬到二楼去救魔法蜡烛。

之所以看不到米拉贝的这些品质,是因为家族把优秀的定义限制在了“魔法”这个选项上。

就像很多家长一样,把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

成绩好是有前途的,成绩不好是失败者。

但我们忘记了,世界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没有放弃每一种颜色;

同样的,你觉得孩子不好,只是因为你没有把他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就像李玫瑾教授的女儿一样,她学习非常努力,但成绩不好。

150满分,女儿只考了15,班主任甚至直言:

“她上不了大学。”

李玫瑾却是回道:

“据我所知,丘吉尔和戴安娜数学不及格,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成为名人。”

为了不伤害女儿的自信心,她先安慰女儿:

“没关系,数学学不好,可以学点别的。”

然后根据她的兴趣和特长,鼓励她走上艺术之路。

果然,女儿不学数学了,学得越来越好,甚至成了高中唯一考上重点的孩子。

如今,女儿已经是一名优秀的大学音乐老师。

有句话说,上帝会给每个孩子留一扇窗。

学习差不应该成为一个孩子被批评、被嘲笑、被抛弃的理由。

放下焦虑,蹲下来好好了解孩子,你会发现每个看似普通的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放弃对完美的追求

允许孩子做真实的自己

有人说,这一代孩子活得最累。

幼儿园之前就开始各种早教启蒙,幼儿园之后就奔波于各种兴趣班,从小到大,家里,课外班,学校。

他们不仅要能歌善舞,还要能学,要名列前茅。

我只是个孩子,却早早迷失了自我。

就像影片中的大姐伊莎贝拉,从小就被塑造得完美无缺:

优雅美丽,温柔可爱,还具有使花绽放的能力,精致的头发是完美的。

但是一个人一旦习惯了完美,就很难接受一点点瑕疵。

其实她早就厌倦了美和花,却还要假装欣赏。

她喜欢多刺的仙人掌,想成为一个朋克女孩,却无法表现出来。

同时,为了满足长辈的期望,她显然不喜欢外婆包办的婚姻,只能欣然接受。

还有二姐路易莎,她太厉害了,镇上的村民都离不开她帮忙。

但她越是有所成就,就越是害怕自己承受不了这个负担,害怕自己有一天会失去神力,让大家失望。

坚强的外表下,她内心在走钢丝,随时准备崩溃。

对他们来说,完美不是幸福和荣誉,而是沉重的负担和枷锁。

还记得那个优秀的男孩张翼德吗?

从表面上看,他是完美的:

成绩优秀,孝顺善解人意,热心公益,热爱运动,动手能力强,兴趣广泛...

几乎满足了中国所有家长对“别人家孩子”的想象。

从小他就活在聚光灯下,活在大家的完美期待中。

学习要拔尖,做事要完美,做一个完美的人,所有的脆弱和焦虑只能藏在心里。

所以当他托福考了四次118的时候,他把前三次称为“灾难性的失败”,一直难以释怀。

当他在国外遇到堵心的事,即使安慰自己,继续生活,他还是不放过自己,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白对说道:

“毁掉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追求完美,做到极致。”

我们的孩子,毕竟不是我们的作品,应该有自己的生活。

放下执念,放过孩子。也许他可能调皮,好动,爱哭,性格古怪,粗心,喜欢发呆,甚至会撒谎,会偷懒,会犯错。

但这有什么关系呢?

不完美是孩子最真实的样子。

一个真正的孩子,只要不用压抑自己,也不会被外界的眼光所限制,就能真正活出来。

抛弃偏见

接纳孩子就不一样了。

有句话说得好:

父母最大的错误就是不能接受孩子自身的特点,把世俗的标准,别人的眼光,一切都放在感情之上。

一个不能被父母接受的孩子,拥有美好的人生往往是很难过的。

就像电影中米拉贝的叔叔一样,他被认为是一个乌鸦嘴,因为他经常能预知即将发生的坏事。

全镇的人都回避这种神奇的能力,仿佛只要提到他的名字,不幸就会立刻降临。

奶奶没有及时出来保护孩子,而是和大家一起拒绝了我舅舅,希望他不要再预测了。

心灰意冷的舅舅只能离家出走,整天躲在黑屋子里。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剧本。他可能性格孤僻,左撇子或者有不寻常的爱好。

和其他孩子不一样,他们也很痛苦。

吉米说:

“当我变得和你期待的不一样的时候,请爱我原来的样子,爱我原来的样子,赞美我原来的样子。”

当我想起纪录片《小男孩》中的尹冉,他不喜欢动画片,像普通男孩一样打篮球。

但有个“怪癖”:我喜欢养虫子,而且还是螳螂、蛾子、蛹等200多种。

他没事就回家抓虫子,有兴趣就趴在地上,不管观察虫子。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家长,你早就崩溃了,耽误了学习,把家里弄得满是虫子和泥巴。

但没想到的是,尹冉的父母不仅没有反对,还陪他上山抓虫子,细心帮忙照顾。

甚至,为了进入儿子的世界,妈妈主动学习不熟悉的昆虫知识,联系了懂昆虫知识的老师,让儿子学习交流。

她不仅在精神上支持儿子,还用实际行动表示对儿子爱好的尊重。

正是因为有了母亲的爱,尹冉才一直坚定地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即使被同学嘲笑,被排挤,也从不觉得自己与众不同。

今天,尹冉在昆虫领域的知识甚至超过了许多主修昆虫的大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父母要学会接受孩子的差异,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这是必修课。

只有被父母理解,孩子才能释放自己,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只有被父母无条件认可,孩子才能过上快乐而强大的生活,不用害怕别人的眼光。

《一个充满魔力的房间》中最让我感动的一幕,是我奶奶突然醒悟。

在魔法屋倒塌,家族成员失去魔法后,奶奶再次来到了奇迹谷河边——最初获得魔法的地方。

那时候我奶奶刚生了三个孩子,村子被强盗入侵。我的祖父牺牲了自己来抵抗追捕者,并把它变成了保护家人的魔法蜡烛。

这种对孩子永恒的爱是魔力的源泉。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奶奶忘记了奇迹为什么会出现,忘记了自己的初心,总觉得身边的孩子不够优秀,不够完美。

就像很多父母忘记了我们生孩子的初衷,他们只是单纯的希望孩子健康快乐。

但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不自觉地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多,对孩子爱的条件也越来越苛刻。

最终,我和我的孩子们渐行渐远。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明白,养育孩子的最终目的是成为他们自己,而不是我们想要的。

我们真正能做的是去看,欣赏。

为我们而来的孩子,无论他是优秀还是平凡,都值得我们无条件的爱、接纳和认可。

小心点。当你能对孩子少点期待,接受他真正的想法,也许他的未来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