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为了纪念谁?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他为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今山西介休市)闻喜湖口村出生一人,在夏县裴街村长大。因其“削股奉君”的壮举,深居简出,被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感愧疚,遂将绵山改为界山,并建庙祭祀,由此产生了“寒食节”(清明节的前一天)。历代诗人学者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传诵。
角色的生活
晋献公最宠爱的妃子的儿子,为了让他的儿子继承王位,设计谋杀了当时的王子,王子被迫自杀。申生的弟弟,也就是公子重耳,成了李记最大的眼中钉,他想尽快除掉他。为了避免被杀,重耳不得不逃到其他国家避难,解推是跟随重耳的人之一。
起初,公子逃到卫国,卫国不敢收留他,公子只好投奔齐国。途中,一名随从偷走了所有的干粮和旅费,逃入山区,使重耳和他的团队没有食物。他们不得不吃野菜树皮充饥,他们不得不继续旅行。公子重耳自小在宫中长大,吃不下野菜,身体一天天消瘦,终于有一天病倒了。
介子推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成汤给儿子重耳喝。据说是麻雀汤。喝完汤后,儿子重耳真的恢复了,而且有了很多力气。后来他发现介子推一瘸一拐的,才知道原来介子推是给老爷割肉的,儿子重耳被感动了,在介子推一路的精心照顾下成功逃到了齐国。这就是“削骨为王”的故事。后来,秦国的儿子重耳回到晋国,重新登上了王位。秦的儿子,是历史上著名的。
那些与重耳一同逃亡的儿子,都得到了重用和抚养,但晋文公只忘记了解推,还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功劳。即使他不割肉服事主,儿子重耳也能逃过晋文公的灾难。于是介子推带着母亲隐居深山,躲在深山里。介子力推的“削骨为王”的故事在民间不胫而走,很快就传到了晋文公的耳朵里。
晋文公也意识到介子推对他是一个很大的恩惠,但他忘记了介子推,后悔了。于是我亲自带人去深山找介子推,但是山林太大,几次都失败了。后来有人提出可以三面烧山,介子推出山。
晋文公信以为真,下令烧毁这座山。大火烧了七天七夜,却没有介子推下山。大火过后,晋文公带着人上山寻找,却发现介子推和他的母亲被一棵大柳树烧死了。晋文公痛哭流涕,极度悲伤。他把介休母子就地埋在柳树下,并命令人民在介休忌日不要烧火做饭。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第二年,晋文公上山拜介子推。当他去上坟时,发现介子推抱着的那棵柳树死而复生,长出了绿枝。晋文公看着这棵复苏的柳树酷似介子推,折了一根柳枝带回宫中,插在门前,意思是每天都能看到介子推,并称之为“清明节柳”。民间为了纪念介子推,也有折柳枝插在门前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成。
据考证,清明节的起源与介子推无关。清明节作为一个春节,早在周朝之前就确定了。中国幅员辽阔,先秦时期南北有不同的风俗。当时的文献中很少记载各地的许多节日和习俗活动。在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中,传统节日大多被一个附于其上的传说视为“起源”。但据实际调查,这些说法远晚于节日的诞生,是后人建构的。
百度百科:介子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