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美育玉米
【新教育的梦想】《新教育的梦想》这本书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激发自己内心最美好的向往。在这样一个高喊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依然束缚着每一个学生,每一个老师的时代,虽然他是一个刚刚投入教育的新人,应该有激情,有梦想,但他不敢把教育想的很美好。教育是一项艺术工程,但更艰巨。如果不是写这篇读后感,我可能就错过了一本好书,一本在我读这本《新教育的梦想》时印象最深的理想美育。以下是我对这一章美育的粗浅思考。1.在注重美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席勒在《美的教育书信》中认为,在权力的王国里,人与力量相遇,所以人的活动受到限制;在伦理的王国里,人与法律对抗,人还是要受到限制;只有在审美的境界里,人才能通过自由给予自由,从而给社会带来和谐,使人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这无疑揭示了审美与创造的内在机制,也就是说,通过审美,解放了人的感性,激发了人的灵性,打开了人的想象空间,发展了人的创造力。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创造”、“感受与欣赏”、“表演”被作为教学领域的内容。如果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欣赏力和想象力,而只是让学生成为题海战术的牺牲品,那么这样的教育是不完美的。看完之后,感觉是对《新教育之梦》的二读。2.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自然美”。理想的美育应该与自然融为一体,与自然和谐,感受自然的灵气,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真正感受到美。但现在的学生远离自然,用“不听窗外事,只看圣贤书”来形容也不为过。当学生被关在教室里接受美育意味着什么的时候,他们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小桥流水的高雅情趣,什么是一去不复返的江河的磅礴气势。没有活水——自然这个美育的源头,美育从何说起?3.通过美育让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朱光潜先生有一句名言:净化人心,首先要美化生活。毫无疑问,美育的最终目的是指向人性。学生健康完善的人格是一切良好行为的前提。现在,我们不再担心学生的智力问题,而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家长和老师更应该警惕的。我们现在的教育太直接现实了,社会阴暗面直播太多了。所以,在孩子的心中,没有纯真,没有纯洁,没有童话和梦想,没有对生命的深切同情和关爱,没有对生命的向往。有了完美的人格,才能引导学生走向美好的人生。如果说,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教育已经忽视、冷落甚至抛弃了美,沐浴在新世纪教育理想的光芒中,我们应该重新开始追求美、正视美、创造美,那么,是时候了。【对新教育梦想的反思二】征文: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靠希望来完成的,农夫如果从来不想让一粒玉米长成一粒种子,就不会去剥它;单身汉如果从来不想要孩子,就不会结婚;一个商人也不会去打工,如果他不想从中获利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