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认陌生人”?恭喜你!Eva开启了社会认知功能。
你家里也有一样的宝宝吗?其实我以前也笑过大家,谁抱孩子都无所谓。怎么一夜之间变得这么“矫情”。甚至有的宝宝除了妈妈都不能被奶奶抱。如果宝宝一夜之间“害羞”,那么。恭喜他成功解锁了社交功能,这代表了宝宝认知发展的进步。
在儿童发展的心理学中,婴儿的“认陌生人”现象是与社会认知和社会学习的巨大进步分不开的。一种情况一般发生在6个月到1岁半之间。随着宝宝认知的发展,逐渐意识到妈妈对自己的重要性,能够意识到熟悉和陌生的区别。会因为陌生人的靠近而哭泣。
▲6个月开始和妈妈建立依恋。
从宝宝6个月左右开始,他就开始意识到妈妈可以照顾他,保护他,这是独一无二的。也就是发展心理学中的“亲密性”和“排他性”。这个阶段的宝宝还是把自己和妈妈当成一个整体。可以由别人照顾一段时间。但是渐渐的,宝宝开始越来越“粘人”,进入下一阶段。
▲8个月就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8个月的宝宝逐渐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不是妈妈的一部分。这种独立一方面让宝宝开心,另一方面宝宝发现妈妈不能马上回应自己,不能和自己同步情绪。这些变化让他惊慌失措,陷入焦虑。这个时期的宝宝看到陌生人最大的恐惧就是把自己从妈妈或者妈妈身边带走。所以,如果宝宝看到妈妈抱着另一个孩子,往往会崩溃。
▲10月可以区分熟悉的人和陌生人。
婴儿通过“认陌生人”的行为来规避风险,寻求保护。宝宝的社会性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他开始与母亲以外的亲戚建立情感联系,他能够区分经常照顾自己的人、母亲和父亲的朋友以及陌生人。研究表明,这一阶段的“认陌生人”行为实际上是更好的生存和进化的结果。
让妈妈们烦恼的行为,往往不是孩子的“对生活的接纳”,而是“对生活的恐惧”。有些孩子能分辨出养育者和陌生人,但他们并不害怕。同事10个月的男婴第一次被带到办公室时,他并没有像我们想的那样哭,而是突然不咬玩具了,一个个观察房间里的人。问了同事才知道,她的孩子经常出门,所以见陌生人都习惯了。妈妈们可以从这几点入手,让宝宝认识陌生人,不要害怕他们。
1,了解孩子的表现
很多家长因为孩子遇到陌生人就哭,觉得很丢脸,认为孩子“胆小”、“害羞”、“内向”。给婴儿贴这样的标签是不恰当的。宝宝的生活环境和敏感程度不同,面对陌生人时,会有不同的表现。即使是成年人,面对陌生人,也会有不舒服、不正常的表现。想要帮助宝宝度过害怕生活的阶段,首先要接受和理解宝宝对生活的恐惧。因为宝爸爸马宝在宝宝不熟悉时的焦虑和愤怒也会传递给宝宝,让他更加不安。
2.不要强迫孩子接触陌生人。
当孩子害怕生活的时候,最糟糕的事情就是父母“锻炼他”,故意让不熟悉宝宝的朋友抱着宝宝。这样只会加深宝宝的焦虑,让他觉得陌生人会偶尔把我和妈妈分开。
3.一步步获得信任。
面对陌生人,孩子哭了。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安抚。我们可以把他抱起来,继续和朋友们说话聊天。这个阶段的婴儿比我们想象的要敏感得多。他们会仔细观察母亲的语气和表情,通过不断增长的社会认知能力来判断这个人和母亲的关系。最后,慢慢的,孩子会平静下来。
从这个过程中,宝宝也可以了解到,陌生人并不都是可怕的。
4.多陪陪对方,加强依恋。
孩子对生活的恐惧大多源于他的终极担忧:与母亲分离。能改善这种焦虑的,只有多多陪伴,优质相处。
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带鲍尔去早教中心的宝宝中,大部分都是第一次见面就被老师抱起,没有哭闹,大部分都是妈妈陪着。而那些奶奶和姥姥带的宝宝,在陌生的环境里需要很长时间的适应。
这和依恋的强弱有很大关系。对于幼儿期的婴儿来说,母亲的陪伴是不可替代的。
5.从开放空间到封闭空间
很多宝宝可以适应挤满陌生人的火车站和候车大厅,但很难适应只有两个老师的早教教室。原因很简单。大量的陌生人在宝宝眼里是模糊的,不是具体的,所以很难把他和妈妈分开。教室里的老师是具体的,可能会把自己带走。所以,想让宝宝多出去走走,变得“外向”,建议从出去玩开始,带宝宝走亲访友,再到满是陌生人的早教班。
本该在6到18个月出生的宝宝却没有。好像每个人都一样,妈妈离开久了也不会去找妈妈,所以没有分离焦虑。别以为这是好事,这是孩子的勇气。鲍巴巴马宝应该仔细观察。有些孩子能意识到陌生人,比如好奇,停下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但如果一点反应都没有,孩子就可能有智障和自闭症的可能。
有个朋友的孩子,很内向。在我们一两岁的时候,来看望或者“看”我们的时候会打招呼。但是后来,她似乎越来越内向了。当我们去她家时,她会很快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即使吃饭也要低着头,快点吃完。我建议朋友们一定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经常否定孩子,是不是太严厉不够关心?如果不干预,宝宝很可能形成回避型人格。
枕头育儿信息:
就像“婴儿什么都往嘴里塞”、“婴儿总是扔东西”一样,“认陌生人”属于孩子能力提高后的必然结果。很多父母在处理宝宝成长的各种表现时,都会在心里预设一个理想状态。宝宝和理想的不一样,就是宝宝出了问题,马上问“怎么办”。其实爸爸妈妈需要做的只是静下心来接受和观察宝宝,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然后为他们的每一次成长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