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宝宝早教内容

以下是一位早教工作者分享的关于现代家长早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大多数家长的误区。我也在犯一些错误。还好我发现这篇文章比较早。正如作者问自己的那样,作为一个新妈妈,我也更关心:

“在一个孩子生命的前三年,我做得对吗?

在我的引导下,她能否保持强烈的探索欲望,专注力有没有被破坏?

她擅长学习吗?她遇到困难是退缩还是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她能一直保持自信健康的心态吗?"

其实孩子人生的前三年对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在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完善上,还是在人格的健全发展上,还是在智商和情商的全面发展上。毫不夸张的说,每一天对宝宝来说都很重要。

1

注意3岁前的敏感期。

遵从孩子的天性

不知道孩子0-6岁有各种敏感期。对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现进行训斥,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隐患,是违背孩子天性的。

孩子0-6岁有各种敏感期。所谓敏感时期是指:

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在内在活力的驱动下,在一定时间内反复操作一个动作或学习某种能力,学习能力特别强。

有依恋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脚等动作敏感期,语言敏感期,细微事物敏感期,皮肤触摸敏感期,固执与完美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数学敏感期,绘画敏感期等等。

?口腔敏感期

出生后持续一年多一点,是口腔敏感期。不管大人怎么阻止,孩子总是把手放在嘴里津津有味地吃。

大人千万不要因为觉得孩子不干净就阻止孩子,否则会留下心理隐患。

大人需要做的就是保证门口的东西比较干净,最好能提供不同的东西让孩子用嘴去探索!

这个阶段的孩子是靠嘴巴来探索世界的。如果他们顺利度过,他们将再也不会用嘴咀嚼食物以外的任何东西。

有些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后仍然无法改掉吮吸手指或其他东西的习惯,甚至会延伸到其他不良行为,比如吃零食、随地吐痰、说脏话!一定程度上和口腔敏感期不好有关。

?肢体敏感期

与后期口腔敏感期重叠的是手部敏感期。在手部敏感期,喜欢用手扔东西,用手指挖洞,甚至打人(其实从孩子的角度来说,我只是在练习手臂肌肉运动)。

与手的后期敏感期重叠的是腿的敏感期,有时两三个敏感期往往同时交叉。

?物权意识敏感期

两岁多的孩子,进入物权意识敏感期,经常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拒绝与人分享任何东西,连自己的东西妈妈都拿不到。

亲爱的爸爸妈妈,不要觉得孩子自私。你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种物权归属上的行使,通过对商品所有权的确认,可以认可他与商品的关系。

国外教育专家常说,两岁孩子的哲学是“我的,我的,一切都是我的”。我们也要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乱扣帽子。

顺利度过物权意识敏感期的方法,就是在孩子表现特别明显的时候,不要和他较真。这个时间大概需要三四个月(视孩子情况而定)。

然后找合适的机会,就是在别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分享玩具的时候,提醒他:

“孩子给你玩具玩,你开心吗?”等他点头,告诉他:“你把玩具给别人玩,他们也很开心”。

你可以到此为止,不要马上强迫孩子。

这样重复几次后,让他试着把玩具给其他孩子。通过实践,他知道玩具是属于他的。和别人分享了之后,他还是会拿回来,大家也会很乐意和别人分享,这样他才会慢慢愿意分享。大多数孩子在三岁左右进入分享阶段。

?注1:

处于产权确认意识强烈期的孩子,大人千万不要逗孩子,从孩子手里抢东西,把孩子弄哭,然后羞辱他“你好小气!”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行为!

?注2:

孩子能分享的时候,给我们点吃的,我们一定要接受。不要说“开玩笑的,我不吃,你吃。”这是拒绝孩子的分享,会给孩子带来失望,孩子会把分享和失望联系在一起,享受不到分享的快乐,渐渐的就不想分享了。

?其他的

三四岁的孩子进入一个秩序、完美、执拗的敏感期。成年人掰下一块蛋糕给孩子。孩子会哭,不肯接受。大人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正是完美的敏感期,我们破坏了孩子的圈子感。

其他敏感时期各有表现。比如五六岁的时候,有一个崇拜崇拜的敏感期,结婚的敏感期,等等。只有让孩子顺利自然地通过,你才能保持健康的心态。

2

三岁之前不要“教”。

示范是关键。

错误地把知识灌输当成早教,总是以“教”引起孩子的抵触。

人们常说,最重要的时期是在三岁之前。这个时期不是让孩子学到多少知识,而是心理成长最重要的时期。心理成长是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健康的心理是终身幸福的源泉。

这个时期对孩子娇生惯养,以孩子为中心,让孩子一个人吃饭,为他安排一切,不尊重他,轻易提前满足他的物质需求,忽视他的内心感受等。这种重视物质满足,忽视精神滋养的方式,只能培养出一个不健康,依赖的孩子。

不教孩子,只是示范。对于不教孩子,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我在胡说八道。我接触之初并不理解这种说法。两年的经历,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践,我才明白,孩子真的不是“教”出来的。

例如:

客人跟宝宝打招呼,孩子没有反应。大人一般会催他们说“叫,怎么不叫阿姨?你为什么不回答?你应该叫阿姨,你就是这样的。”这就是教学,教学会给孩子压力。

如果一边教一边怪,那就更折磨孩子了。我们只需要模仿孩子的语气,回应:“阿姨你好!”或者“再见,阿姨!”“谢谢奶奶,我吃过了。”等一下。这是示范,不是教学。

手指灵活的孩子,18个月左右就可以开始练习穿鞋了。如果孩子穿反了鞋子,大部分家长都会说:“错了,错了左右。”左右不对?

就宝宝的能力而言,没有对错。告诉他错了会给他压力,我们说话的语气会让他紧张:怎么了,妈妈语气怎么这么差?只要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把两只鞋换了。”

这是告诉他正确的方法,这样就够了。不要教他这是左边,那是右边(孩子的大脑很简单,接受正确的指令就可以了,太复杂他接受不了)。根据我的经验,经过一两个月的提示,孩子就会穿鞋,不会错的。

操作玩具的时候,只要示范一句“宝宝,看妈妈做”,妈妈就会慢下来展示。

之后要给孩子时间和机会自己反复调整操作,不要打扰他,不要在他犯一点小错误的时候没完没了地提醒他“不对,不是这样的”。

这样孩子就失去了内化外部信息的机会,专注力就被我们破坏了!我们应该做的是耐心等待他自我调整,切不可批评他。有了足够的爱和尊重,孩子甚至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如果你什么都教,一旦没人教你,你就会失去方向。往往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我们的教学中丧失殆尽。

要走,先爬。

爬山更健康。

千万不要用助行器!一定要让孩子爬行!

学步车对宝宝的健康有害。学习走路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碍,掌握保持身体平衡的技巧。学步车不需要这么“麻烦”,轻轻一碰就能轻松溜走。

这使得孩子很难克服心理障碍,适应自己学走路的艰难过程。这就是为什么使用学步车的孩子学走路更慢的原因。

还有一种情况是,使用学步车的孩子脚部肌肉被塑造成脚尖,家长往往要花很长时间让宝宝学会全脚掌着地。使用学步车,孩子爬行的几率大大降低。

很多老人往往很自豪“我孙子不用爬,直接走路。真有意思!”他们不知道人类必须经过爬行发育才能健康。

不会爬的孩子身体协调性差,影响生活和运动。前庭神经发育不良会影响以后的阅读和写作,也会阻碍语言的发展。

正确处理孩子的哭闹

孩子们需要理解更多

正确处理孩子的哭闹情绪,是建立良好性格的开始。

喜、怒、哀、乐、惧,都是上帝赋予人类的正常情感表达。我们成年人总是喜欢开心的事,经常会因为哭而烦恼。

我们耐心感受孩子的哭声,而不是对孩子说“别哭,别哭”,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哭是他内心矛盾冲突的释放,不是坏事。大人只需要轻轻抱抱他,摸摸他的背。第一句说:“哦,宝贝,妈妈知道了……(刚刚发生的事),你很难过。妈妈理解你。”“哦,宝贝,妈妈知道你受伤了,你还是有点害怕。”

这是* * *情绪,意味着我们理解他,接受他的悲伤是调整他情绪的开始。

第二句一定要说“妈妈知道你不开心(这点很重要)”,这样他很快就会开心起来。第三句是“妈妈爱你,理解你”。最后,最好配合三次深呼吸,让孩子呼出不愉快的情绪。

如果你学会了这一点,你的孩子可能会跑去找一个小伙伴,脸上还挂着泪水。(这个方法我试过一次又一次,很有效。人们经常嘲笑我。毕竟我是做早教的。孩子让你哄就好。其实这种方法并不是哄,而是* * *的效果。)

当我们在抚养一个小男孩时,我们经常会说:“孩子,你为什么要哭!”“丢人,男生还哭!”

一个男孩在释放童年的悲伤时,往往会被成年人阻止。慢慢长大了,有了悲伤不知道怎么释放,也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爱。所以,老公很难说他爱你。相信很多妻子都有同感。

也就是说,这样的男生成年后步入婚姻,肯定无法和妻子很好的沟通,影响婚姻质量。

请想一想,爸爸妈妈。如果你的儿子在未来的婚姻中可能会不幸福,你会阻止小男孩哭泣吗?请无条件接受他的悲伤!男生哭也不丢人啊!

几个月大的宝宝一旦哭闹,我们往往嘴里含着“来了”就冲过去。这可不好。孩子会养成控制大人的心理,应该用轻松温柔的语气说:“饿了吧?”妈妈来了”。

一旦孩子挣扎哭闹,拒绝什么,就要用妥协的声音“哦哦哦,不要,不要”。其实他应该用温柔的语气说:“好吧,现在不行,我们以后再做。”

不要让孩子觉得可以用哭来控制大人,为所欲为。很多时候,教育方法的实施要善于观察和总结,而不是一概而论。

孩子打人怎么处理?

孩子不是故意的。

为什么两到三岁的孩子越制止越爱打人?因为攻击性是大多数孩子成长的必经过程。

大多数两到三岁的孩子经常打人。成年人千万不要说“不要打人”。“你怎么又打人了?”这是没有用的。

这让孩子认为这个动作可以引起大人的注意,越来越多的殴打动作反复出现。

很多时候,因为孩子正处于口、手、脚的敏感期,他热衷于探索世界,用口、手、脚认识事物。探索的范围当然会包括别人的身体,所以有“咬”、“打”、“踢”等攻击。

还有一个原因是他没有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当他的语言不能正确表达他的思维时,他往往会匆忙地用有冲击力的肢体动作来代替。

他可能只是表示“别挡我的路”“别碰我的东西”,但他还没说出口就已经伸手推我或者抢我了。

有些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通过攻击他人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或者想引起父母的注意。成年人应该做的是,不要给他贴上“你是个坏孩子,会打人”的标签,只要不加强,在他打人的时候向对方的父母和孩子道歉,及时拥抱他们的孩子,阻止他继续攻击,悄悄离开。

同时,及时调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给他充分的安慰。这个阶段的孩子讲道理100%没用。

同时,受到冲击的孩子家长一定要冷静。不要认为自己的孩子受欺负。很多孩子通过肢体碰撞来交流。要明白对方孩子不是故意的,或者道德有问题。

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会让孩子养成被欺负的性格,一辈子都会被欺负。

回家不要跟家里人说孩子被人打了,让孩子觉得我很容易被打。他会觉得自己身上有别人不喜欢的地方,会形成胆小的性格。

正确的做法是接受对方家长的道歉,对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我知道你只是想和我们的宝宝玩(可以根据情况换个词),所以你俩握手。”

三岁以后,孩子懂事了,如果还打别人,要深入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是否有家暴等。),消除根源,每次他攻击别人都告诉他“不”。

注意我用的是“不”,不是“不打”,不要添加负面信息。只要孩子有负面行为,首要原则就是淡化再淡化!不要强化!

儿童天生喜欢尝试和重复能够产生有趣和令人兴奋的结果并吸引成人注意力的行为。正确的做法是让后果变得毫无意义,他自然就放弃了。

语言威胁是不可接受的。

积极的语言更有力量。

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给孩子发送很多负面的、负面的信息!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跟别人说孩子的“劣迹”。比如很多妈妈经常在客人面前说“他好胆小!”“他就是不爱吃!”

这样,你就是在向孩子暗示,你期望他成为这样的人。他会朝着你期待的方向达到结果:他一定越来越胆小,越来越不爱吃东西。

语言的暗示力是巨大的。

如果你假装偷偷告诉别人,却让孩子听到:“你知道我们家宝宝今天玩秋千的时候很勇敢吗!”“你知道吗,我家宝宝今天一个人吃了满满一碗饭。”

这样会在孩子心里传递一个信息:“啊?妈妈说我勇敢?是吗?嗯,明天我会更勇敢!”“啊,妈妈好开心,好,我明天再吃一大碗。”这是一种积极的暗示,可以直达孩子的潜意识,影响很大。

不要威胁孩子,“你再闹,妈妈就不要你了。”这是最大的威胁,也是最深的恐惧。

因为年幼的孩子离开了家,他无法生存。母亲对孩子语言的冷暴力是孩子性格不好的开始。正确的说法是:“请安静,妈妈爱你!”不要说其他让孩子觉得一切外在的东西都会伤害他的话。

特别强调:坚决杜绝说下面的话:“别出声,不然警察又来了。”“如果再有麻烦,医生会来打针的。”“睡觉吧,狼来了。”不这样威胁孩子,他出门就会落落大方,活泼开朗,健康自信。

注意:

千万不要跟孩子开恶意的玩笑,“你妈妈不要你了,她也不会来接你了”。对孩子说这种话的人,你一定要让他远离。这种玩笑很不好,对孩子安全感的构建极为不利。

正确设置边界

帮助孩子遵守规则。

不要对孩子说“听话”,让孩子快乐地遵守规则,把规则内化到心里,成为他一生都要遵守的信念。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秩序中,各种行为规范随处可见,但很少有人遵守。为什么?中国人天生不守规矩吗?是因为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讲规矩吗?肯定不是。

随着这几年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我们看到我们和世界文明之间有这么大的距离。只要没有监督,我们就会犯规,碰运气。“应该没人看见吧?”这到底是为什么?

在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分人都是信上帝的,我不能做任何伤良心的事,上帝会看到的,这一点已经深入人心。所以德国地铁站门口没有检票员,国外很多超市都是自己掂量价格。无条件退货是国际通行做法。

而我们是在别人的监督下长大的。小时候在家听父母的话,总是被提醒不要做这做那。上学的时候,我们听老师的话,服从这个服从那个。孩子从来没有机会自己判断,应该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自发遵守规则。

影响规则是孩子考验我们的底线,其实是遵守规则的开始。我们应该宽容,提醒他“你忘记了什么”,而不是批评他,给他压力。(“你怎么忘了”不能说。“怎么样”这个词会给孩子压力,意味着责备。)

同时,要充分尊重孩子自发的探索行为。

当孩子自发的探索行为被我们尊重后,他就会开始遵守我们给他定下的规则,也就是说,他会学会聪明地服从别人。这个时候,纪律的曙光就会出现,规则就会内化。

这种内化的规则会伴随孩子一生,遵守这种内化的规则是非常愉快和容易的。

小孩子抢玩具怎么办?

让孩子明白商品的所有权。

如何处理孩子在交流过程中抢玩具的问题?

宝宝从一开始就要树立一个原则,谁有玩具谁就有决定权。大人不能强行把孩子的玩具给其他宝宝,也不能说服孩子给别人。

如果是公共玩具或者游戏装备,谁先拿到或者先开始玩,谁就有权利决定是继续玩还是离开,其他宝宝必须等待。

通常情况下,孩子得不到想要的玩具会哭,大人可以用平静的语气说:“我们要学会等待!”也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其他玩具吸引他暂时离开。

当孩子不想分享的时候,大人千万不要说他是“你小气”、“小气包”等。如果你一直这样给孩子贴标签,他永远学不会享受。

孩子在知道对自己的财物有自主权之前,是不能谈分享的。如果大人出于面子把孩子的玩具强行塞给其他孩子,那就意味着你告诉孩子,他们也可以抢别人的玩具,所以无论如何规则必须统一。

正常情况下,三岁以后,孩子得知玩具是和别人分享的,还是可以拿回来的,所以他很乐意分享。

在你三岁之前,不要急于培养孩子无私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