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都说孩子聪明,可她为什么总说孩子有问题?
我很少看到这种家庭矛盾直接摆在我面前。当时我选择了以旁观者的身份安静的撤退,认真的听着两代人的辩论赛。我没有阻止双方,也没有看那里的热闹,只是真心希望能从对话中得到一些参考信息。
“他知道很多数字,但他只看数字。”
“他才几岁,已经比很多孩子强了。”
“他爱说话,但总是告诉自己。”
“那是因为他在找乐子。小孩子这样很正常!”
“他眼睛都不看人,连人都不叫。”
“不熟,他当然不看,他会看我!”
“他总是安排他们,不按他的意思做,他就生气。”
“他玩得很开心,为什么一定要按你的方式安排呢?”
“他出门不能排队,就直接把别人推开。”
“他还这么年轻,是因为太想玩了!”
“老师,你说他是不是有自闭症?”
“你有毛病。我们那里的医生说没事!”
话题到这里就停顿了。我看了看妈妈,又看了看爷爷奶奶,露出尴尬的表情。我深吸一口气,求助无门。我重重叹了口气,低下头,不再说什么。
他是呵呵,一个快3岁的小男孩。他能说很多,但大部分都是在自言自语。他经常说的是他爱的数字,眼睛只愿意看数字。他不要别的,也不喜欢和别人玩。他特别喜欢坐在角落反复摆放数字,陶醉地看着面前的数字,坚持把数字按一定顺序排列。
“把2放在1后面,3放在2后面,4放在3后面……”这几个字出来就像是机器做的一样。9之后,他会继续拿起1:“这是1,放在这里,这是2,放在这里,这是3,放在这里……”几个回合下来,没有出错。
每当我加入他的游戏,弄乱了他的安排,他就会立刻露出一副“别胡闹了”的表情,甚至愤怒地扑到数字板上,双手围成一个大圈,做出不让我拿的手势。
后来孩子突然抓生殖器,于是就抓了自己的生殖器,但没有表达任何需求。爷爷奶奶大喊:“他要尿尿,快拿走!”
一个家庭成员只有通过行动才能看透他们思想的过程。这个孩子没有表现出一丝向他人寻求帮助或对外表达需求的动机。可以看出,他身边的两个长辈总是围在孩子身边,仔细猜测他言行的意图,孩子自然很难练习表达自己的需求。
祖父母紧随其后,我的母亲终于向我讲述了她的困惑。我妈说她之前做了好几年早教。虽然她对特殊孩子不太了解,但她很清楚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不一样,但家里人都说她的孩子很会说话,也知道数字,似乎没什么问题。
后来在妈妈的坚持下,我终于带着孩子去了家附近的小规模医院看儿科。但是儿科医生听家长说孩子喜欢数字,就写下数字让家长识别。结果,所有的孩子都能清楚地回答问题。医生当着家人的面说,孩子还小,回去教书,过几年就好了,让家人不要太担心。
之后母亲每次再提孩子的事,都会被全家人责备,不方便说什么,只好让爷爷奶奶一直宠着孩子。但是现在孩子三岁了,她还是不能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她担心自己无法顺利上幼儿园,甚至没有幼儿园接收他。
妈妈说完,眼里闪着泪花,又问:“老师,没关系。你可以直接说,我的孩子是自闭症吗?”我该怎么办?" .我妈正聊得起劲的时候,我爷爷奶奶带着孩子进来了。我妈又深深叹了口气,转头眨了眨眼睛抑制住自己的情绪,然后笑着回去给孩子整理歪了的裤子。
我遇到过一些专业人士,他们非常看重自己的评价结果,认为家长的观点是不完整的,可能会偏向孩子,或者过度放大一些问题。所以我相信父母说的话没有参考价值,我主张没必要听父母的话。只要做好专业评估,确定孩子目前的能力水平,就可以开始干预了。
但我一直认为,康复教育不是专业人士一个人就能做好的任务。毕竟孩子并不是一直和康复工作者在一起,他们和照顾者在一起的时间更多,所以他们的状态会受到照顾者直接而显著的影响。
如果康复教育者没有意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很有可能无法将干预技巧有效地传达给家长。
自闭症孩子的成长,积累了父母的心血。
家长的参与非常重要,如果家庭成员能够有良好的理解和配合,就可以适当地参与到康复教育的过程中。
所以我很重视和父母的交谈,也很乐意引导父母去沟通孩子在自己眼中看到的东西。通过对家长的访谈,了解家长们在他们眼里抱着的问题,导致彼此思维的矛盾。我们能不能专注于现在应该做些什么,给孩子带来更有意义的帮助?
所以,如果部分家庭成员一开始就持有错误或矛盾的想法,阻碍了他们正视孩子问题的思维,虽然家庭中有人能意识到孩子需要康复教育,但如果家庭成员不能有效配合,康复教育的效果是有限的。
孩子这么聪明怎么会自闭?其实每次听到这句话,我都很想问:“自闭症的智力是不是更差了?”
虽然根据很多统计,大约70%的自闭症儿童会因为神经发育障碍而出现智力障碍,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自闭症儿童都不聪明,也不意味着孩子表现出某些特殊的天赋就一定不是自闭症。
另外,从呵呵的表现不难看出,呵呵特别喜欢数字,喜欢读数字,喜欢把数字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这对于一个不到三岁的孩子来说确实很好,但是这种表现并不代表他很聪明。
他只喜欢数字,看到其他玩具会直接推开,或者只关注玩具上的数字或符号。这说明他的兴趣很狭隘,会以固定的方式和表达方式玩游戏,频繁表现出刻板重复的行为。所以很难接受别人的参与,大部分都陶醉在自己按照自己的节奏唱歌的状态中,和别人互动的意愿和表现自然不好。
但是长辈们都抱着孩子聪明的心态,会阻碍孩子尽早定期接受康复治疗的机会。
当打破别人内心的信念时,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理解对方的愤怒。我想爷爷奶奶也是希望孙子们好好的,所以会一直说孙子们都很好,绝对没有自闭症的可能。所以,如果我只是说孩子有自闭症,需要康复,很容易让爷爷奶奶对康复产生更大的抵触情绪,这是于事无补的。
为了让孩子尽早得到有效的干预,希望通过我的干预,让孩子跳出家庭矛盾,在大家的支持和肯定下接受康复课程,不耽误孩子成长。
所以我选择用其他角度让爷爷奶奶更愿意先用其他方式讨论孩子的病情。因为看到孩子经常趴着,奶奶几次把孩子的身体抬离桌子,不停地提醒他:“坐稳了。”
所以,我就从这一点出发,好像是长辈们关心的。我想说的是孩子体质弱的情况。坐在椅子上的时候,整个身体会一直前倾在桌子上。这种情况多是因为躯干力量不足,活动体验简单。
奶奶听到这里,双手放在大腿上,身体明显前倾,表情立刻转为专注和认可。奶奶最后说了一句认可的话:“对,他就是这个问题,很伤脑筋。”
然后,我提到了我们的游戏和感觉动作在康复治疗中可以给孩子带来的一些好处。如果孩子能对更多的东西感兴趣,他们就能学得更好,玩的动力也更高,这样他们就有更多的机会练习运动反应和肌肉力量,然后在幼儿园和孩子一起玩,表现也会更好。
爷爷奶奶终于笑了,表情轻松了很多。爷爷抱着呵呵说:“我孙子真的很弱,更喜欢坐着玩数字。”
我继续分享一些我可以在家或在公园练习的活动。爷爷提到家里空间有点小,不利于活动,我就说可以来我们机构上课,我们可以多练习活动。
和爷爷奶奶一样思考后,我只是从另一个角度切入了孩子的问题,但谈话氛围明显轻松了很多。最后我爷爷主动询问了班级安排,提出尽快来上课。
这段经历让我明白,有时候家庭成员对一个孩子是否患有自闭症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不必急于在第一时间让所有成员接受这个艰难的消息。我们只需要从更容易接受的角度来解释问题,让家属更认同我们的观点,后续康复的意愿和配合度也会提高。
因为呵呵的妈妈是主要的照顾者,知道孩子有状况,所以我会在课后和妈妈讨论孩子的一些核心问题,以及如何处理,让妈妈带着孩子更有方向性的前进。
至于爷爷奶奶,他们只是陪伴我的角色。每次来上课,我就看看孩子玩得开心不开心,力气有没有变好,坐姿有没有变好。所以我会从这个角度和他们分享他们孩子的进步。然后等我和爷爷奶奶关系好一点,他们对我的信任度提高了,我就会看着两位老人的接受程度,慢慢的向他们提及孩子的一些更深层次的条件。
虽然他们还是不认同自己的孩子有自闭症,但是也会在和别人聊天的时候提到呵呵对别人的反应不是那么好,会在互动中等待或者引导呵呵表达自己的需求。我觉得这样很好。
我是阿特先生,
来自台湾省的儿童职业治疗师,
我想和你分享一个关于儿童康复的新观点。
希望今天的故事也能给读者的内心带来一些温暖和指引,也能在以后的日子里,尽量对这些需要陪伴的小心灵温柔一点,善良一点。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