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有哪些民俗特色?
莆仙戏是福建省古老剧种之一,原名兴化戏,流行于福建中南部的莆田、仙游两县及兴化方言区。其剧团足迹遍布福州、厦门、晋江、龙溪、三明等城市,还到过马来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等华侨聚居的东南亚国家,深受海外华侨华人的好评。莆仙戏历史悠久。
据史料记载和调查考证,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莆仙戏古朴典雅,许多动作深受木偶戏的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莆仙戏的业务遵循南戏的老规矩。原本只有生命、丹、坚守生命、泽丹、美妆(网)、终丑等七个角色,俗称“七子班”。
莆仙戏有着深厚的音乐传统和丰富的唱腔。至今仍保留着大量宋、元、华南的南戏音乐。莆仙戏的声腔以“杏花腔”为主,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和风味的声腔,由莆仙民歌民谣、十音八音、佛乐、宋元歌词、大曲歌舞等综合融合而成。
莆仙戏现有传统剧种5000余种,其中保留宋、元、华南南戏原貌或故事情节基本相似的剧种有80余种。解放后,有200多部优秀的莆仙戏传统剧目被整理、改编和演出。其中比较有名的有《秦条》、《重逢后》、《春草涌堂》、《状元》、《叫花子》。著名剧作家有陈、柯如宽、,著名演员有、林东志。
请在莆田“鞋样”
在沿海地区,如果说“订婚”是确定男女婚姻关系的依据,那么“鞋样”就是结婚的具体日期,这种仪式自古就有。
请“鞋样”是在结婚当年的头几个月举行的仪式。至于“鞋样”的具体日期,要男女双方家长协商后确定。一般选择偶数月和偶数日(农历八月的某一天或10),偶数月和偶数日表示成对。
“鞋样”当天,男方会在媒人的陪同下送一个亲戚到女方家,带的礼物除了鞋子,还有猪蹄和面条。让男方给女方买鞋,就是希望女方嫁给男方后穿新鞋,走新路,在以后漫长的人生路上走好每一步。就女方而言,男方要买鞋,希望男方不要给新娘“小鞋”(也就是不要为难她)。另外,你只能送一双鞋,因为“一”字意味着忠于自己的内心。至于猪脚,是指女方嫁给男方后可以发展;线和面比喻夫妻白头偕老,长命百岁。
“鞋样”当天,女方会摆上几桌酒席招待亲朋好友,并公开宣布姑娘年内结婚的消息,暗示喝完婚宴别忘了“捧花粉”。在沿海地区,女儿出嫁,所有互相客气的亲戚朋友都要为女儿“捧花粉”。礼物通常是一块布,作为女孩的嫁妆。时代变了,但是现在,用布来庆祝幸福已经不时尚了,变了。
莆田客家情歌
三明客家是民歌之乡。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汉族群体为躲避战争、饥荒、瘟疫等天灾人祸而南迁。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闽西北这个世外桃源生活繁衍。千百年来,客家先民与土著和平相处,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为了传情达意,抒发感情,创作了许多极具特色的客家山歌。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三明民歌与当地民俗融为一炉,带有泥土气息,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客家情歌,以火热健康的情感、生动形象、幽默脱俗的语言,表达了年轻人对爱情的追求、对幸福的向往、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对封建婚姻的反抗。像一股清泉,沁人心脾。
客家情歌多为七言绝句,隔句押韵,四名四段结构,形式多样。还有二人转和歌曲,深受群众喜爱。
莆田夏茅习俗
夏茂位于沙县、将乐县、顺昌县、明溪县交界处。受历史、地理、物产条件的影响,夏茅村民的生产、生活、习俗与周边地区有很大不同。叫做:“每个月都有节气,每十天过一次生日(30岁除外)。”节日多,交往忙,恶习多,应酬复杂。少数是可取的,大多数需要废除。现在,简单总结一下。
元旦习俗
农历年的第一个月
春节是夏茂最大的民间节日之一。
正月初一:古代叫鞋类,元旦,建国后改为春节。这一天,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天一亮就聚在一起,收拾衣服,点上香,放鞭炮,开门,朝庭上抛水果,茶,酒,先祭拜天地之祖,说“新年开门”,晚辈向长辈作一系列的拜年,长辈用橘子,花生,糖果,饼干等奖励晚辈。
第一天早餐是素食,主食是米饭。除夕准备的米(闰年除夕米数为65,438+03升,平年为65,438+02升)称为“吃年饭”,意为“一年有余”。素饭包括北京土豆、豆腐、胡萝卜、胡萝卜、芥末、大蒜等。吃饭时,第一碗献给长辈,长辈端着菜给晚辈。它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好运和繁荣。
第二天:古代地官的生日(其实是二月初二,提前了)。建国前,家家户户都点上香,放鞭炮。1951年后逐渐废止。
从初一到初三,三天的早晚都要放鞭炮。孩子们穿上新衣服,和他们的长辈一起出去(也叫“旅行”)走亲访友。新朋友奖励孩子们煮红鸡蛋(2或4个)或花生和糖果。民国时期交换“贺岁片”。建国后,镇、乡、村干部组织民兵,学生给烈士家属拜年。春节前后,机关单位规定放假三天。
第六日:相传为“赫米六”、“人口六”。建国前,家家户户都用香烛放鞭炮。建国后逐渐减少。
从初一到十五,仍有习俗:
“送盘”的方言是“打盘”。如遇旧年亲友生宝宝,盘上放四个橘子、四个甘蔗结、两个饼、一个红包表示祝贺,称为送盘。接受者请喝酒回礼。
如遇新婚女婿,岳父准备“三国堂”高档酒和菜,新女婿分别给主厨和厨师红包。
【请春酒】亲戚朋友互相设宴,称为“请春酒”。一般15日结束,称为“到16日,无酒无肉”(意为不再有酒),有些情况下推迟到月底。
小自然村有这个习俗。家家户户带酒、花生、炒豆到公配中心,饮酒取乐,醉得不省人事,称为“冲Xi”。
建国前时期(初一至十五),十五菩萨入寺。建国后,各村组织了游鱼、舞龙、踩高跷、肩挑、春牛、花车、花灯、猜谜、乒乓球、象棋、书画、拔河、赛跑等比赛。
【立春】民间习俗以这一天为一年的正式开始。那一天,各家的前后门、厅堂、仓房、猪圈、鸡舍都贴上了春联,如:春来发财,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插上了春叶,备上了茶果。到时候放鞭炮做香祭拜。称之为“春”,祈求新的一年丰收,国泰民安。
元宵在古代被称为上元节。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五,春节活动在今天达到高潮后结束。建国前有“烧旧纸”的迷信活动,建国后废止。1980之后,夏茅街的灯会热闹非凡。白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晚上灯火通明,周边村庄的文艺队聚集在集镇的街上看游客,一直堵到深夜。这是家家户户吃芋头包子的日子。古时候叫:“菩萨进庵,芋头裹汤”,“吃完元宵,大家就计划”(意为抓紧春耕)。
二月
“春分”前后五天有“春会”。相传张姓李克村有一位祖先在春分那天被老虎咬死,后人为纪念他做了“春社”,一直流传至今。是日本的,张家吃的?@,鸭,肉过“春社”。
【二月十九】简称“观音九”,古代传说“观音生日”。这是一种迷信活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每个人都在这一天煮米饭。早上,男女老少,穿着新衣,迷信打扮,蜂拥至大布桥观音堂(该堂建国后废弃),占香拜佛,求财保福,三教九流,四面八方,人山人海,摊位众多,喷价震天,十分拥挤。未婚的中青年妇女祈求一个好丈夫,不孕的妇女祈求“观音送子”;买饼的叫“买饼升官”,买豆腐干的叫“买田买地”。迁徙没用,大家都笑。穷人乞讨,香水师必须?接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些迷信活动逐渐被废除。
三月
【三月三】建国前叫:“三月三王子出庵堂”,做米果“祭神”。这一天,乳源村的邦威六莲寺有一个妇女“听卦”的迷信活动。建国后废止。
【清明】古代有一种迷信,女青年到齐欣或村外采花,俗称:“清明时若遇贤者(夫),采青即生。”五十年代以后就没有这种习俗了。
【谷雨】古代有女性“去谷雨”的习俗,即日本年轻女性去村里走亲戚,有的在野外散步后回来。建国后就没有这个习俗了。
四月
村民有烙年糕的习俗。民间有句话叫“四月起,蛇有毒”。为了不让孩子买东西吃,家家户户都给孩子烤年糕。有两种耙,咸味的和甜味的。原料由籼米碾成,与野菜(俗称“四月菜”、“黄曲菜”)焙成稻糠,有的与面粉混合焙成稻糠,十分常见,延续至今。
漫长的夏天标志着夏天的到来。村里家家户户做银杏、糍粑,有的户做几十斤送给夏茅街的亲戚朋友。夏茂街也有一些人,头一天晚上去村里的亲戚朋友家吃糕点,这叫“度夏”。
四月初八简称“四八”,晚辈为老人准备棺材和“寿衣”(去世时穿的衣服)。这一天,木匠和裁缝被邀请到家里制作。老人去世前,每天都要翻太阳,防止病情恶化。持续到今天,有些时间是灵活的。
五月
端午节是盛大的民间节日之一。在古代,夏茂也在农历五月初五庆祝端午节。从明末开始,驻扎在牛牙寨(夏茅北与顺昌交界处的高山)的山寨男子,在五月初五就拉帮结派,到夏茅一带抢人家的粮食。每年,有一年,东街的房子都被拆了。为了安心过节,聪明的夏茂村民一致提前一天庆祝端午节。这样,五月初四就成了夏茅地区的“端午节”时间,形成了一种习惯,流传至今。
在节日前夕,所有的家庭都会包粽子,除了那些在那一年失去亲人的家庭。给与已故亲人有关系的公婆送200-400掌。节前女婿会给婆家送三斤猪肉和饼,年复一年,直到公公婆婆去世,这就是所谓的“剖节”、“送节”。新婚女婿要加糯米、面条等。
初四,家家户户插菖蒲、艾叶,孩子们挂一串五色香囊,称为“辟邪”。把雄黄撒在房子的角落里。确实有消毒作用。
【5月13日】传说是关羽的生日,也叫“关公磨刀日”,只有下雨的时候才会惬意。民间吃鸭、肉、面条等。改进了。流传至今。
【5月25日】相传在“五谷真仙”生日那天,神农给了农民种五谷的权利,这在建国前是受欢迎的,建国后一直在改革。做糍粑的是日本村民。米国,纪念神农。
六月
素食节在古代被称为“素节”。在六月的上半月到六月的第十五个半月,大多数民间家庭会点上香,安排“敬佛”和吃素菜。建国前禁止宰杀猪和牛,餐馆用植物油烧菜。到了十六日,宰了肉,宰了猪,宰了牛,各家有所好转,有的互相设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个节日进行了改革。
相传6月24日是戏曲之父田公的生日。建国前,农村请剧团来演出庆祝。事情发生在晒烟收获期结束的时候,当时叫“让烟叶有福气”。农民们买了酒、鸭、肉、面设宴,有的还邀请亲戚朋友一起聚餐,祝贺烟草丰收,一直延续至今。建国后,这一天没有演戏。
七月
【七月】在夏茅地区,七月初一至初七,为新入学儿童举行“七夕节”。选择大礼的是日本孩子的外婆家。常见的礼物有新衣服、鞋子、雨伞、算盘、笔墨、糖塔(糖做的塔,如“状元拜朝”、麒麟),还有豆腐干、西瓜、梨、花生、糖果、爆米花等。孩子们的父母将举行宴会来感谢他们。第七天,长辈们还叫孩子早起,到法庭前学习。
农历七月十五,也称为鬼节,是一个迷信的节日。建国前,夏茂村民有祭祖,11至15日烧香、金银箔等超越祖先。正月十五,佛家聚在梨树铁炉村“玉敬斋”普渡。这些迷信活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消失。人们通常做三层饼,甜咸饼,或者杀鸭子来改善他们的生活。
八月
中秋节是盛大的民间节日之一。在节日前夕,亲戚们会送月饼来庆祝中秋节。8月15日,家家户户都会宰杀鸭子,做芋头包子,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吃。是全家人聚在一起,喝茶,吃月饼赏月,庆祝团圆的夜晚。
九月
【重阳】九月初九,孩子们放风筝(古代有,现在没有风筝了),家家户户做米果、年糕、芋头包子,有的加鸭、肉等山珍海味。叫做“过重阳节”。
十月
十月是冬藏季节。在这一天,夏茂周围的农民用新生产的种子制作年糕,寄给夏茂街的亲戚朋友,这就是所谓的“十月节”。
10月13日,人们通常吃芋头包子、鸭子、肉、面条等。,称为“十三节”,出处不详。
十一月
【冬季至日】盛行“补冬”的习俗。富裕家庭吃尤鲁酒浸泡的人参、鹿茸、黄芪、当归、桂圆、黑枣,有的用鸡、兔、猪蹄等食物;普通家庭吃鸡蛋和黑枣泡酒。如今,家家户户都用籼米做汤圆,称为“吃补药丸”。
十二月
【祭祀社】农历十二月二十三,相传是灶神上天的日子,是一个迷信活动的节日。建国前,夏茅村一般在23日晚12点开始“祭灶”,然后是24日(11点至1点)。那一天,家家户户摆好素菜美酒,点燃香烛放鞭炮,把“灶神”送上天,祈求“神会说好话,保土地平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节日变得不那么普遍了。
每年农历十二月下旬,女婿都要往父母家送三斤猪肉、面条和年糕,直到父母去世才给,称为“年”。
除夕前几天,家家户户大扫除,洗家具,贴春联去旧换新,干干净净地迎来了新的一年。
【除夕】大年初一结束连续三天赶集(大年初一12月28日至30日,大年初二27日至29日)。
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也是一年中最忙的一天。日本家庭忙着做美味的食物,亲戚们忙着互赠礼物。在“除夕”的晚上,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这被称为“团年饭”。宴后,长辈们经常给孩子们红包,这被称为“压岁钱”。
莆田重阳节习俗
普贤村民沿袭旧俗,蒸九岁米果,利用爬山的机会祭扫祖坟。《荆楚时代的故事》中说:“九月九日宴会上,...佩山茱萸,吃鱼饵,喝菊花酒,会使人长寿。”“饵”就是今天的饼、米果之类。宋代《玉烛集》云:“九日吃菊花酒者,届时得粟、糯米,因其味黏而尝新物,遂成习惯。”莆仙的祭拜者比清明节多,所以有三月是小清明节,九月是大清明节的说法。清初诗人宋祖谦在《民九曲》中说:“闻节近重阳,惊闻野香,手提箩拾野香。玉杵捣成青粉湿,珍珠叫郎味。”自注云:“蒲人以九日采草为稻曲,子如蚁,归来必被捣成稻。”这是一种几百年前流行的米曲。到了现代,人们已经把米曲米国变成了一种独特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稻用清水洗净,浸泡2小时,取出沥干,与水混合磨成浆,加入明矾(溶于水)搅拌,加入红糖(加水煮沸制成浓糖液),然后放在蒸笼上,铺上干净的煮布,然后九次舀入米浆,蒸几分钟后煮出,米粉上涂花生油。这个米果分九层,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面分明,半透明。它是甜的,软的,可口的,并且不粘牙齿。敬老是重阳最好的礼物。
五塘的林栋甫姓在重阳节上山祭祖墓。他们的祖先留下了一块祭祀田,收取的地租由每年值班的祭祀户支付,用于购买祭品。按照全国的规定,凡是上山祭祖扫墓的男子,都要分四小块熟猪肉、一个红柿子、一对切块饼,还要下到主祭房吃一顿“大粉搓”的饱饭,或者干饭配肉汤,喝米酒。在莆仙海岸,重阳节,公社庆祝公社公的生日,庆祝秋收。九月初九是妈祖升天的纪念日,村民们经常去梅州的妈祖庙或供奉天后祖庙的寺庙。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丰富了新的内容。1986年,根据东方健康长寿中心的建议,1989年,中国重阳节被定为老人节。1990 10 10月26日重阳节被福建省人大定为“老人节”。重阳节期间,莆仙各地要组织老年人登山,广泛开展群众性登山活动,锻炼身体,培养人们认识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道德风尚。
莆田惠女村
穿惠安衣,说闽南话,走惠安习俗——日南岛就有这样一个“惠女村”浮叶村。相传380年前,村(当地称开基祖)的开拓者林在风浪中捕鱼时,漂流到此岛,发现这里的水产资源十分丰富。随后,一部分林氏族人陆续迁居于此,使孤岛开始繁盛,并逐渐形成村落。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劳动,他们在山和海边建造了美丽的家园。今天,方圆村面积为1.7平方公里,人口4300人。他们仍然保留着拓荒者带来的方言和服饰。“省衬衫,废裤子,封建头,民主肚”回族女装,村里的老太太们依旧风流,再加上后脑勺上的发髻,上面别着闪亮的银簪,在爱美的女青年身上依然可见。保留原汁原味的古雅风味。这里选取了一组来自日南岛惠女村的镜头,定格下她们勤劳古雅的身影。
莆田民间舞蹈
九级莲花灯在莆田、仙游一带早已流行,至今仍有不少擅长表演的民间艺人。“九鲤舞”流行于莆田市黄石镇。它最初是一种带有祈福驱邪色彩的民间表演,后逐渐演变成一种具有吉祥寓意的喜庆舞蹈。雨中漫步,又称伞舞,原是莆仙戏《月亭雨中漫步》中瑞兰母女雨中漫步的表演。因其舞蹈性强,动作轻柔,特色鲜明,成为莆仙戏艺术精髓的一部分,代代相传。一些老艺人也用这段话作为歌剧的表演。后来逐渐从戏曲流向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