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应该读什么?怎么读?
但是孩子应该读什么呢?怎么读?真的被大家理解了吗?
浅阅读和深阅读
首先,我想和父母认识两个词:浅读和深读。
顾名思义,浅阅读就像吃快餐,比如碎片化的手机阅读,看几分钟的书报;而深度阅读可以说是系统的咀嚼、消化、吸收。
传统上,家长认为孩子尤其是幼儿因为认知能力问题,很难进行系统的学习,他们需要的知识来源应该是动画片、画报、童话故事等。
然而,问题来了。当你的孩子突然冒出一个你觉得和他年龄不相称的词,比如我三岁的儿子突然把我的手机扔到床头柜和墙的缝隙里。当我惊讶地停下来的时候,他淡定地对我说:“妈妈,这个地方奶奶一直在塞东西,你的手机不能掉下来。我只是给你做个‘示范’,好吗?”我惊讶地看着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刚才对我说什么?”“给我看看!”回答得更清楚,声音更大。
我敢肯定地说,他经常看的《乔虎》和《小猪佩奇》里从来没有出现过“示范”这个词,我讲睡前故事的时候也不应该提到这个词。不过他今天用这个词很恰当,应该是大人无意中听到的,或者是大人看的影视节目里的。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会突然冒出一个词,你觉得是他这个年龄不会掌握的词。或者他会问一些你回答不了的问题,可以说是孩子和我们知识的碰撞。而这些知识冲突,远不是看几本童话,看几部教育漫画就能化解的。
你可能会问,他才几岁。你告诉他那些复杂的理论他能理解吗?
答案是:有!当然,也许不是现在,马上,马上。
哪怕你告诉他的时候他在玩玩具,哪怕他心不在焉,他也会从中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所以,并不是说孩子只能适用于浅层阅读,一些系统的知识“深层阅读”是可以通过听和读来理解的。儿童阅读可以补充深度阅读和浅层阅读。
孩子读什么?
中国古代“童蒙”读物《三紫晶》和《千首诗》中,开篇词不是“一、二、三”和“鹅鹅”;两岁孩子的“聪明虎”中,王安石的《一月天》已经出现了。什么是“屠苏”?“弯弯”这个词怎么读?我也是和我两岁的孩子同步学的。
那么,孩子能读什么呢?
孩子的书应该由父母挑选,交给他人类历史的精华,人类文明最好的内容。
也就是说,我们不需要像某些产品上标明的那样,刻意按照孩子的年龄来安排阅读材料,3-6岁就可以了。这些书不适合2、7岁的孩子看吗?
孩子有自己收集和理解知识的方式方法,他需要的是一个知识环境。就像一个知识的花园,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父母需要的是把它放进去,让他四处看看,而不是在一条小路旁边种下低矮的向日葵,让他路过,因为你以为他只能到向日葵,没有刺的向日葵更安全。
孩子怎么读书?
在孩子不识字和拼音的阶段,听自然是孩子阅读的一个主要途径。
影音节目可以听,家长可以大声朗读,讲故事。
现在很多家长工作忙,不愿意或者没有太多时间陪孩子读书玩耍。市场应运而生,并开发生产了一系列这样的产品。动画片、音频节目、点读机等商品琳琅满目。
有个朋友曾经跟我说,我的孩子很好。给他一个阅读机器,让他坐在那里做一点点,我两三个小时不动也能做自己的事。
这句话总让我觉得有点不好听。我朋友和我一样是普通上班族。我理解上班的辛苦和带孩子的“痛苦”。好几次,晚上和儿子玩的时候睡着了。
但是,如果把孩子阅读的任务完全交给一台机器,我不同意。不管机器的声音有多好听,机器知道的比我们多,语言更流畅,解释更透彻。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孩子需要父母陪着读书,陪着读书。
首先,亲子阅读和陪伴阅读可以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如果上班见不到他,可以把他留在家里,晚上陪他睡就行了。哪来的时间和孩子交流?
实验证明,父母的声音比机器的声音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父母的爱和陪伴比机械的声音传递给他更多的知识。
其次,亲子阅读和陪伴阅读可以增强孩子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孩子和家长有更多的交流和讨论。这样的交流和讨论是双方的,知识的传递是双向的,有回应和反馈;而且机械的声音很少和孩子互动。有响应和反馈的知识传递一定比单向传递更深刻。
最后,阅读,最重要的收获应该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自觉独立阅读的习惯。而不是单纯的以学几个单词和古诗词为目标。父母的陪伴和引导,无疑会把不适合孩子阅读的“坏”东西隔离出来,给孩子挑选最好的文明、最好的知识、最好的文字。同时鼓励孩子,陪伴孩子,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轻松的阅读心理环境,让孩子在轻松中吸收、沉淀、积累,在不经意中娱乐、消遣,最终达到积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