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声在哪里响起?
历史悠久,南北朝时期(386 ~589)在中国流传。敦煌千佛洞北魏(386 ~556年)壁画中有打星俑,北魏云冈石窟中也有歌妓乐师打顺口溜的图像,司马金龙墓门石刻也有。唐朝贞元年间(785 ~804),泗国(今缅甸)来中国献乐,称之为钟钹。《新唐书·列传》载:“编钟钹作如龟兹部,四周三寸,贯魏,击节。”自唐宋以来,《铃儿响叮当》在民间广为流传,多用于击乐。明朝万历元年(1573)传入云南丽江。在清朝,帝国的仪式图式称钟为星。乾隆二十五年(1760),清代用于凯歌。
它由黄铜或黄铜制成,外观呈钟昀呈形(图60),可视为钹的变形。采用硬模铸造而成,有半球形和圆锥形两种。通常钟高4.5厘米~ 6厘米,喇叭口直径5.5厘米~ 7厘米,中空无舌。钟的圆顶作为固定点,称为碗或帽,碗的直径为3厘米。西藏定夏体型较大,钟高6 cm ~ 8 cm,喇叭口直径7 cm ~ 8 cm。碗的顶部钻有小孔,两个是一对。两个铃铛用丝绳或皮绳连接。响铃铜制成的铃铛,音色清脆悦耳,发音持续时间长;黄铜制作的铃铛,音色明亮柔和,发音时长略短。
演奏时,两手各持一铃,铃口向上翘于胸前,相互碰撞振动发音,有时单杵演奏。钟虽无固定音高,但声音穿透力强,声音清脆,音色优美,常以优雅抒情的曲调奏出。多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如江南丝竹、粤曲、樊氏锣鼓、董哲吹、福建南音、闽南印石、辽南鼓吹、鲁东鼓吹、Xi安鼓乐,以及京剧、河北梆子、晋剧、川剧等地方戏曲和歌舞伴奏。在京剧文昌乐队中,在青衣演唱的反黄儿音乐中使用了铃儿响叮当。常常是在唱腔里跟着板的节奏,在门道里跟着鼓打。常用于合奏或与小木鱼伴奏。在藏区,对花、囊玛的歌舞中使用《铃儿响叮当》,常由女艺人演唱和演奏。纳西人用的是道教的窑洞音乐。钟也是一种宗教乐器,在佛教寺院等祭祀活动中使用,有的寺院只用一只钟,右手持杵敲击。铃儿是中国打击乐器中色彩丰富、节奏明快、独具魅力的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