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知道如何提高孩子的情商吗?
“中国妈妈要么把情商培养的地位远远放在智商和健康之后,要么即使意识到情商的重要性,也不知道从何下手。情商是后天获得的,也是可以培养的,但绝不是靠看书或考试来学习,而是要从小培养,尤其是在0-6岁的情商形成期。”
这是编辑在前几天刚刚出版的《把孩子当书读》中译本的序言中说的一句话。
首先纠正一个概念表达上的错误:“情商”只能“提高”,不能“培养”。“情商”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而是一个用来评价个体整体心理素质的数字,影响情商水平的因素至少有几十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着个体的心理活动,决定着情绪在某种情境下的起伏,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而不是你希望它如何发展。所以,它不可能是一个可以被“强制”改变的具体行为。
《如何像读书一样读懂孩子》由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林恩·维斯教授出版,1997。通过长期的研究,她总结出了孩子经常出现的41种“问题行为”,这些行为都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直接关系,而其中,缺乏信任、缺乏自信、缺乏权力意识、缺乏自制力都是情商问题。因此,她强烈呼吁家长“像阅读一样阅读孩子的成长特点”。在本书中,为父母提供了一系列育儿工具,提醒他们在与孩子的互动中,“说话”和“行动”随时可能造成的积极或消极影响。
8月27日下午,有幸受北京紫途图书有限公司邀请,与《母婴健康》主编李沐月、作家姚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在新东安购物中心举办的“新书发布暨专家问答会”。会上,家长们就这本书对亲子早教的启发和孩子的情商提出了很多让他们困惑的问题。
情感不是可以培养的“行为”。
当宝宝哭着给他一瓶奶,他立刻冷静下来,动情地吮吸——它饿了,满足它的需求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但是,可能是身体的某一部分不舒服,或者是因为看不到妈妈?看到让他害怕的人?不想躺在床上?无论如何,如果你不能马上满足他的需求,他就会“为你而哭”——哭,可能伴随着手脚的扭动和面部表情。他想表达什么需求?就连妈妈也经常猜错。这是因为大部分时候他的需求都是感情问题。
即使宝宝会说话,每天也会有很多父母无法理解的情绪问题,他无法通过语言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我这里说的“有效沟通”,不仅仅是指我的父母不能理解他想要表达的东西。更多的时候,父母的回应不能让他满意,于是糟糕的情况变得更糟。恐怕只有深受其害的父母才能明白这种“变质”的含义:孩子变得不耐烦,不愿意接受父母的好意,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无法容忍现状,无法承受任何不公。父母都知道这是心理素质的问题,但是怎么改变他的心理素质呢?改善他的积极情绪?每次父母尝试各种方法,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只好使出杀手锏:大声吼,挥手打耳光,然后走开,让你哭。我哭累了,上床睡觉,醒来好像忘记了之前发生的事情。那么世界和平了吗?不会,还是活火山,间歇期会越来越短。
坦白说,大多数父母在处理孩子的情感发展上是“低能儿”,所以逐渐学会了“避重就轻”。比如教孩子折纸。明明是“教”,却很快变成了孩子坐以待毙,母亲变成了“代工厂”。大部分妈妈都很满意这个角色——忙什么呢?孩子开心就好。结果,适应这种互动模式的孩子,情商越来越低。
这样看来,“提高孩子情商”不就是一句口号吗?
当然不是。幼儿的心理素质不能靠技术训练,不等于“听天由命”。父母能做的——也只有父母能做的——从婴幼儿心智成长的特点来提高孩子的“幸福感”。
“快乐”是提高婴幼儿“情商”的温床。
“幸福”一点也不抽象。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就是孩子在与父母的互动中感到舒适、安全、充满美好想象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使他自然而然地消除了负面情绪,能够以开放的心态接受眼前的一切情况和变化,这是他心理素质稳定的基础。
这涉及到一个动态过程的概念和理解。在婴幼儿身上,“快乐”的概念很简单,就是“快乐、安心、充满美好的想象”,这和成年人的理解完全不同。很多父母都想把自己对“幸福”的追求强加给孩子,于是就按照自己的想法想尽办法给孩子幸福。这种“给”当然是“货不对板”,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对于孩子来说,对于这些没有亲身经历、凭空而来的“付出”,他们觉得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也没有感觉到,自然不会珍惜。换句话说,无论父母如何努力,如何表现出无私伟大的爱,孩子都没有“幸福”。
幸福是一种内在的、可持续的感觉,必须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是一种“饮水思源,冷暖自知”的体验,不能靠付出。现在的“自我感觉”是个好家长,总是在三个“误区”中徘徊三个误区是什么:
第一,满足孩子所有的需求就是“爱”
婴幼儿的需求是任意的,没有明确的目的,也不知道后果。付出一切想要的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吗?还是你只是想蒙混过关?从出发点来说,他们是爱孩子的,但从结果来看,毫无疑问,伤害孩子的机会更多。“爱”是一把双刃剑。新一代父母摆脱了威权意识,但同时又走进了另一个教育误区。这种“满足所有需求”对情商发展的杀伤力,不亚于不问是非的棍棒教育。
第二,心理补偿。
童年的不愉快经历,成长道路上的坎坷经历,未能实现的梦想,以及内心的种种压抑,逐渐汇聚形成一种压迫我向孩子寻求补偿的压力。这种心理补偿逐渐形成了两种相互矛盾的做法:一方面竭力在孩子身上钩织梦想,尽力让孩子“幸福”,另一方面又无时无刻不在为孩子的未来担忧,产生“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对孩子要求很多,管教更严。
第三,代工心理
我很忙,不管是因为生活的无序,还是因为工作和社交活动太多,总之是没有时间陪孩子。所以我觉得我对孩子有所亏欠,所以我会不遗余力的为孩子安排一切:各种特色课程,兴趣活动。孩子喜欢的就该操,不喜欢的就该操。你是否完全为孩子的学习和未来发展着想?我不这么认为。主要目的是填补自己所有的缺席时间,代替自己陪伴孩子成长。
这三个误区,无论你踏入多少,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孩子不仅享受不到快乐,还会抑制或打击情商的发展。当很多家长发现“事与愿违”的时候,他们有没有弄清楚自己为什么好心做坏事?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培养孩子的“幸福感”呢?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情商?
“幸福”的过程
婴幼儿缺乏生活经验,不像成年人,任何在成年人身上实施的心理素质训练对他们来说都是无效的。换个说法:提高婴幼儿的情商是一个生命的互动过程,是情绪发展的必然结果。快乐是孩子内心的感受,无法植入,所以情绪的正向发展不能靠训练。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呢?让孩子拥有更高的情商?
1.满足儿童需求
“满足”不应该是一种有条件的交换行为。有三个级别来满足需求:
①有求必应,属于亲子关系中物质满足程度最低的。没有计划和目标,满意的人总是感到不满意;
2强调精神满足,许下承诺,但主要是欺骗孩子,嘴上说说,最后失去孩子的信任;
③可预期满意度,即延迟下的中度满意度。信守承诺,换取孩子的适度需求。
婴幼儿的满意度在阶段上是不一样的。从最初的满足食欲的欲望,再到满足玩的需求,再到满足占有的欲望。但他们的诉求不一定合理可行,比如他们爱新奇,看到新奇的玩具就想立刻拥有,但不一定想玩,不一定会玩,也不一定适合他们。父母有求必应的结果可能会导致浪费、危险和虚荣,更严重的是对情商的影响。
在满足孩子需求的同时,如何提高孩子的幸福感?
父母必须对孩子的需求给予正确的引导。比如我们饿的时候该不该吃东西?适合孩子的体质吗?是有营养还是垃圾食品?卫生吗?孩子通常不会考虑这些方面,所以家长一定要引导他去思考,去关心,做出适当的选择。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适当的食物选择可以保证“满足需求”。同样,对玩具的需求也要看是否适合孩子的能力、兴趣和安全保障。且不说占有欲或者虚荣心下的需求,这种需求永远得不到满足,所以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孩子的心理素质反而越来越差是必然的。
2.父母及时有效的照顾
遇到陌生人或意外事件时的胆怯、恐惧和惊慌,对婴儿来说不是问题,但在心理素质发展中却不可忽视。但有些家长过于重视,采取积极干预的训练方式,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造成孩子孤僻偏执的性格。在家庭中,父母不仅是孩子的“供养者”和法定监护人,更重要的是他们允许和接受孩子的亲昵、撒娇、抱怨、抱怨和要求,不仅充当保护伞,更是精神支柱。平日的一句话,一个微笑,对孩子的善意和关心,可以让孩子免于恐惧,觉得生活充满美好。
恩典只是给予,不求任何回报;是出于亲情的自然行为。这种关心是一种好感的表达,和放纵是不同的。比如,当孩子在陌生人面前出现尴尬,试图逃避时,父母会责怪他,嘲笑他?还是拥抱他,引导他认识面前的陌生人,鼓励他和陌生人打招呼交流?同样,当孩子被玩伴欺负或拒绝时,是否鼓励他们反击?还是心平气和的互相交流?还是互相争论?
在事件发展过程中,关怀不仅要帮助孩子就地解决问题。从提高孩子幸福感的过程来看,如果家长能够在日常的互动对话中引导孩子了解更多的生活细节,学会如何从容应对突发事件,以积极的方式引导孩子建立一个友好互动的社交圈,这将有助于孩子克服内心的胆怯,实现精神上和行动上自立的愿望。这个过程可能很难,但却是建立幸福的有效手段。
3.爱和关心的感觉
爱的付出不仅仅是一种口头表达,更是一种关爱的行动,而不是在一个孩子有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帮助他。亲子关系和朋友的区别在于行动的自然反馈,而且总能及时到位——当孩子遇到挫折或者心情不愉快时,父母能立即发现并给予原谅,无论问题能否解决,这股暖流都能触动孩子的内心,这就是所谓的“有情的爱与关怀”。
关心是对孩子一举一动的适当反应,是被动的,理性的;爱,从家庭开始,给宝宝一颗温暖抚慰的心,是主动的,是感性的。感性无私的爱,让父母亲密无间,理解宝宝的需求;理性的关心和反馈,让父母有进有退,不会敷衍了事。两个方面齐头并进,亲子关系才会和谐。很多家庭教育专家强调“爱要大声说”,这是受西方育儿教育的影响。他们认为每天早晚拥抱父母大声说“我爱你”可以促进亲子关系。但是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深情的爱和关怀的链条,“我爱你”就会流于形式。
必须强调的是,爱与关怀的感觉是双向的,父母的引导奠定基础,孩子的反馈可以形成无止境的循环。下班回家累了,旁边的孩子说:“妈妈,你好累啊!”!来啊,我揍你的腰!“这时候你会有什么感觉?这就是爱和关心的感觉,你会觉得更幸福吗?孩子也是。
4.信任和依赖
很多人都知道给孩子安全感很重要,但是怎么做才能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呢?恐怕每个家长的理解都不一样。有人强调技术保障,有人主张物质无忧。但是,在婴幼儿的意义上,这一切都不会被关注。他关注的是父母给予他的信任和依赖是否可靠。
虽然两夫妻的争吵并没有达到砸碎锅碗瓢盆的程度,但是在孩子幼稚的心灵中,信任和依赖已经动摇,原本的幸福已经在瞬间破灭。以后再修就不止一个硬字了!
在孩子眼里,母亲是大海,可以承载所有的泪水和欢笑;爸爸是一座高山,可以阻挡暴风雨的袭击。信任促进依赖。对于婴幼儿来说,依赖是心灵成长的保障。不要把这种依赖感和独立感当成对立面:有了父母,孩子的自信心就会涌现,他就能探索自己,找到自己的王国。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何让孩子产生信任感?如何让孩子觉得自己可以被信任?这在技术上和物质上都是绝对不能保证的。同时,信任和依赖也是双向的,让孩子觉得你信任他,知道你离不开他,也会提升他的幸福感。当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表现不满意,或者孩子情绪烦躁时,就会说三道四,轻率地说出责备、嫌弃孩子的话。这种情况对孩子的情商发展是最致命的!当快乐没有了,一个孩子能拥有的只有一颗脆弱的心。那他还能谈什么心理素质?
5.心理支持系统
孩子想法多,绝对是好事。好奇,想自己去探索,去体验一切。这样做最大的危险不是安全,而是随时都有失败的可能。大多数家长为了省事,会干涉孩子的自主活动,甚至无理阻挠。相反,有些父母干脆把什么都“教”给孩子,这样孩子马上就能得到一个“完美的结局”。
孩子在不完美的磨炼过程中,需要亲自去追求完美。他需要有一个开阔的空间,可以自由驰骋,所以价值在于过程。给孩子一个“不完美”的生存空间,给他思考和尝试改变现状的机会,给他独立面对挫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很多家长都不忍心这么做,但这确实是在支持和协助孩子发展心理素质——快乐来自成就感,能够面对一次挫折就是一种成就。从孩子的成长年限来看,不剥夺孩子尝试的机会,就是给了最大的支持。
然而,这是一个很大的风险。毕竟孩子的能力有限,一次次挫折的打击肯定是难以承受的。父母看过去很正常。那么怎样做才能给孩子最大的快乐呢?英美教育家口中的“直升机妈妈”是反面典型,当然不可取。但我们还是可以为孩子建立一个“心理支持系统”。让孩子有这样的信念:“没关系,有问题的时候,爸爸妈妈会帮我解决的!”“也许有些家长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在做一个活动的时候,看到他总是做错了事,就忍不住要干预。孩子马上会生气,甚至以放弃来抗议。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事情还没发展到“问题时间”。
给自己努力的空间,有问题的时候,爸爸妈妈会伸出援手。这是孩子最开心的事。
获得父母的赞赏
赞赏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对一个行动的支持,二是肯定一个行动或想法的达成。
很多家长把“欣赏”理解为“表扬”。所有的话都是“牛逼”“真聪明”,其实是不欣赏孩子表现的表现。
赏识是对行为或探索过程的肯定,是带着* * * *的心情接纳孩子的努力过程。当孩子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得到了父母的赏识,就会坚定信心,不懈努力。这是情绪稳定和抗挫折能力的根本。
只是表扬孩子的成绩,这样的结果会让孩子热衷于表现,不仅对孩子的学习没有好处,对他的心理素质发展也是一种诅咒。为什么?为了得到表扬,盲目追求成绩,学习不扎实,失败的机会越来越多,经常处于患得患失的状态,情商会越来越低。
家长一定要记住:不要总是表扬孩子的成绩,要多关注孩子的付出。如果孩子做了一件事,即使失败了,你也总能发现他在整个过程中仍然有值得欣赏的闪光点,所以肯定这个闪光点,让他仍然享受成功的喜悦。当然,同时也要指出一些失败的因素,但必须强调的是,让你明白这是不可能的,让你相信下次改变做法一定会成功,这也是很大的收获。如果事情做得很完美,在欣赏一些亮点的同时,也要留有余地指出一些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让孩子对未来有一个好的想象。对未来充满期待也是快乐的源泉。
我说快乐,而不是直接说提高情商的步骤或方法,原因只有一个:婴幼儿的情商发展是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