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一、《西游记》的中心思想是:

《西游记》以丰富奇幻的想象力描绘了四大弟子在遥远的西天路上冒险进入不毛之地的奋斗历程,将他们所经历的艰辛形象化为妖魔设下的八十一难,以动物化的有情之灵生动地表达了无情山河的险恶,以降魔之歌歌颂了佛教弟子战胜困难的战斗精神,表达了人战胜自然的崇高愿望,也弘扬了惩恶扬善的主题。

在这些无数充满斗争的幻想情节中,意味深长地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反抗邪恶势力、要求战胜自然和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

二、《西游记》简介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有章有节的言情小说。现存明刊百本《西游记》,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等首先提出《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所作。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刻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书中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后遇到唐僧、猪八戒、沙僧,闹天宫的故事。他西行取经,一路降魔,历经八十一难,终于抵达西天与如来佛祖相会,终于五圣圆寂。

西游记故事的原型是唐代的高僧玄奘。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25岁的高僧玄奘天竺(印度)徒步旅行。

他从长安出发后,经过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最后到达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在一次佛教经典的大型辩论会上做了一次演讲,受到了好评。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长安,带回657部佛经,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了自己西游记的见闻,被弟子们编成了12卷本的《大唐西域记》。但这本书主要讲的是路上看到的各国的历史地理交通,没有故事。

至于他的弟子回鹘和严聪所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

南宋时期有唐代三僧诗,晋代有唐三藏、潘,吴长岭有唐三藏《西天取经》,五明时有《大圣》,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正是在中国民间文学、剧本和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作,完成了这部伟大的文学巨著。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生活在明朝中后期,经历了孝宗弘治、武宗郑德、世宗嘉靖、穆宗隆庆、宗申万历五个时期。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状况与建国初期大不相同。政治上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不断激化,变得日益尖锐。思想文化启蒙运动兴起,人类解放思潮兴起,市民文学日益繁荣,小说和戏剧创作进入全面繁荣时期,资本主义在经济上萌芽。

第三,吴承恩(1500——约1583),本名汝忠,射阳山人,我是淮水秀才。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淮安区)人。祖籍安徽,祖居枞阳高店,故称高店吴氏。

现存明刊百本《西游记》,无作者署名。首先,清代学者吴提出《西游记》是吴承恩所作。在《杨珊本纪》中,吴介绍吴承恩:“汝字忠义,名射阳山,我是怀仙文目中秀才”,“我读怀仙文目,乃西游记所撰”。从小,吴承恩就在闽辉博览群书,特别喜欢童话。在科举考试中屡遭挫折,他在嘉靖时补考进贡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任浙江长兴郡丞。由于仕途艰难,晚年从未打算做官,闭门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