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如何,产生过哪些名人?
漓江名人李玉湛、周帆、李玉湛,晚年自称“萧艺先生”,是武庚的科举人。李玉展早年在丽江金沙江上游的军营当警察。当时是滇西战争。赵凡的父亲带着家人从大理剑川来到丽江金沙江边。李玉展和7名同考生在候选人之列,曾被传为丽江“八抬的故事”。李玉湛当时43岁。后来是丽江雪山书院院长,终身从教。晚年,李玉湛家境困难,但仍勤奋好学,留下了许多“声如石”的作品。丽江名人周帆,小时候在丽江家里读过四书五经,为以后的国学研究打下了很深的基础。
漓江名人李玉湛和周帆
丽江名人
漓江名人李玉湛、周帆、李玉湛(1827-1887),人称徽侯、桃川。晚年自称“萧艺先生”,是武庚科举考试的同道官员。李玉展早年在丽江金沙江上游的军营当警察。当时是滇西战争。赵凡的父亲带着家人从大理剑川来到丽江金沙江边,在军营打杂为生。赵凡大约7岁,喜欢在军帐中李玉战处玩耍。李玉展也喜欢上了这个大理剑川的聪明小男孩。有一天,李玉湛对赵凡的父亲说:“你要让你的孩子好好学习,好好读书。”父亲赵叹道:“背井离乡,逃命的人,生活都照顾不了。他们怎么会有时间教他们读书?”李玉湛想了想说:“这孩子很聪明。如果你不尽快教他认字,你可能会被耽误。好吧,让我每天抽时间教他。”从那以后,李玉湛每天都抽出时间教赵凡读《圣紫晶》和《游学林琼》。老师教得认真,学生学得努力。就这样,经过五六年的教学,赵凡在学习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战后,师生告别。赵凡很珍惜与李玉湛的师生情,也很敬佩启蒙老师。李玉湛去世后,他将老师的作品重新整理,命名为《萧艺先生诗词歌赋》,手稿至今珍藏在漓江图书馆。赵凡也写了很多文章纪念李玉湛。他曾深情地说:“王老师的素质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可惜王老师还没有用完,为国家增加了一个难能可贵的慷慨人才。”《萧艺先生坟表》中说:“易先生初喜庾信,后居杜甫,苦其身世。山火烧,骨肉死,百感交集。但忠孝缠绵,与古人共神。他不想和那些外貌相似的人比较,也不觉得孤独。”他对着有诗的太阳叹了口气:“先别学军事书法了,来回答诗的问题吧,拿在手里。遗编后,一杯酒先知。”显示了对老师的无限怀念。
滇西动乱结束后,当他重新开始科学研究时,李玉湛和他的七位同事被誉为丽江的“八大功臣”。李玉湛当时43岁。后来他是雪山学院的院长,终身从教。晚年,李玉湛家境困难,但仍勤奋好学,留下了许多“声如石”的作品。
周帆,漓江名人,人称傅山(1913-1998)。周林的弟弟。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小时候在丽江的家里读了四书五经,文化传统浓郁,为以后的国学研究打下了很深的基础。17岁,走上教书谋生之路,遍植桃李,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傅山的错案得到了平反。此时,他是一位年过六旬的丽江老人。然而,他并不在乎自己的年龄,但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发誓要把耽误的时间争取回来。出版有《竹简》、《春城诗》、《好赋文村》等多部作品。其书法用笔雄浑,气势磅礴。文笔优美如过江之宝,飘逸俊朗。他的作品,无论是诗词歌赋、书籍法规、文物轶事、考证训诂、笔法,都是有趣的、有寓意的文章,可以为后学树立榜样。
就在他82岁的时候,他悄悄推出了一本国学专著,叫做《大道之行》。虽名为“自学笔记”,但从其宏观体系上构建了自己的体系。这本书引经据典,结构严谨,论据充分。它传到东南亚华人社区后,好评如潮,迅速从大陆架反馈回来:新加坡、香港、加拿大的文化研究专家说:“《大道之行》是一本具有特殊启蒙意义的好书,属于世界华人社区。”北京师范大学等一些专家学者撰文,称其为“近年来思想界颇具实力的一本书”。
丽江名人杨峰,六届、七届、八届全国人大主席团成员名单中均有丽江纳西族成员。他就是动物营养师杨峰。杨峰,1921,丽江县拉市坝人。1942考入国立西南联大化学系,后入云南公费留学预科班。65438-0945赴美国爱荷华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1949年,新中国诞生。这个海外的儿子,带着报效祖国的心,带着对家乡、母亲、妻子的怀念,毅然在1951回到了祖国。回国后调任四川,历任西南农学院畜牧系主任、四川农学院副院长、院长、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名誉校长、动物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著有《四川猪的营养需求》。1986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主持“四川猪的营养需要(饲养标准)”课题研究,获1984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支持“家禽硒等微量元素需要量及缺乏症防治研究”研究,1988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成果领先全国,达到世界水平;1994年获得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奖金65438+万元,是四川最高科学技术奖。
杨峰教授辛勤工作了50多年,始终没有忘记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他关心丽江纳西族下一代的成长。1994年初,我百忙之中回到家乡,亲自为优秀学生颁奖,谆谆教诲后辈,弘扬丽江纳西族传统美德,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