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份关于父母不良习惯的调查报告。

两起儿童醉酒致死导致痴呆的悲剧引发热议。

据媒体报道,日前,广西发生一起悲剧事件。在逗侄子小思(化名)玩的时候,卜儿竟然给年仅两岁的小思倒了一两杯自制的米酒,导致小思呕吐、抽搐、发黑。醒来后,他变得傻傻的,连妈妈都不认识了。医生说小思的痴呆症是由酒精中毒和继发性脑损伤引起的。

一个尴尬的悲剧也发生在四川攀枝花:父亲王带着2岁的儿子小林(化名)去朋友家吃饭。席间,王的三个朋友逗小林喝酒,结果小林真的喝了二两白酒,睡着了,最终因急性酒精中毒死亡。

有人指出,这些悲剧的背后,除了相关法律监管的缺失,就是中国式调侃孩子的陋习。有多少人小时候喝醉过?如何看待所谓的中国人「逗小孩」?记者通过电子问卷在网上做了一个随机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孩子被大人喝过酒。

调查结果显示,25%的受访者表示印象中小时候喝过酒,而四分之三的受访者表示小时候没喝过酒。虽然被调查者小时候喝醉过的比例不高,但被调查者身边的成年人灌醉过的孩子比例接近一半,为48.38+0%。

“对孩子说‘妈妈不要你了’”以38.14%的高比例成为受访者选择的最常见的“逗孩子”做法。第二位是“陌生人亲吻或触摸孩子的脸”,比例为16.1%。其次是“问孩子‘爱爸爸还是爱妈妈’”,比例为14.83%。而“把孩子举起来扔”、“告诉孩子‘让妈妈给你生个小哥哥/小妹妹’”也是最常见的逗孩子的方式。此外,分别有4.66%和4.24%的受访者选择了“玩男孩的阴茎”和“让孩子喝酒”。

虽然只有4.66%的受访者认为“打男孩的阴茎”是最常见的逗孩子方式,但这种方式是最讨厌的逗孩子方式,选择比例为31.36%。“逗孩子喝酒”排在第二位,有19.07%的受访者选择。作为最常见的“逗孩子”方式,“告诉孩子‘妈妈不要你了’”的方式成为受访者第三讨厌的方式,选择比例为18.22%。

20%的受访者会阻止别人“戏弄”自己的孩子。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这些中国式“逗孩子”的做法时,近四分之三的受访者认为这些“中国式逗孩子是一种陋习,应该纠正”,具体选择比例为74.15%。另有25.85%的受访者表示,这些“逗孩子”的做法“只是开玩笑,注意不要过火”。

虽然超七成受访者表示,很多“逗孩子”的做法都是陋习,应该改正。但当有人逗孩子时,只有21.61%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会制止,绝大多数受访者会“根据亲密程度和逗孩子的方式来决定是否制止”,占74.58%。另有3.81%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会阻止别人“戏弄”自己的孩子。

面对“逗孩子”的行为,受访者具体会怎么做?调查结果显示,39.83%的受访者表示,如果孩子表现出负面情绪,他们会“看看孩子的反应”,并进行干预。但有31.78%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平时多关心孩子,培养优秀的心理素质”,这样孩子在面对别人的“戏弄”行为时才不会轻易受到伤害。直接选择“别逗大人了”或“把孩子带走”的受访者比例分别为20.76%和5.93%。

“我受过戏弄的伤害,我反对戏弄孩子。”

上海的何女士小时候被邻居抱着玩。结果她的眉毛被烟头烫到了,至今还有疤痕。“我现在特别忌讳大人逗小孩。”何女士说,她是一个80后的妈妈,她们这一代的妈妈对逗孩子的看法和老一辈的妈妈有很大的不同。以前的父母是无意识的,认为逗孩子是因为喜欢。“但是我以前去过,被人逗过,多多少少有一些小阴影,所以我们80后更怕大人逗孩子。”

何女士有一个5岁的儿子。如果有人调侃儿子,她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制止对方的调侃行为。“我小时候参加宴会,经常遇到大人用筷子给孩子夹酒。我觉得这种方式不仅不卫生,筷子还可能会伤到孩子。”何女士告诉记者,她最怕遇到一些亲戚舔自己的筷子。作为妈妈,她没有用宝宝独立的筷子吃饭。

“很难接受外人亲吻自己的女儿。”

季先生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回到家,他爱抱她,爱亲她,但总是先洗手洗脸,做好清洁。“我很难接受家人以外的人亲吻我的女儿。”

季先生说,有些人喜欢把孩子扔高。作为父亲,他是强烈反对的。这种方法非常危险,一旦失手,后果不堪设想。而且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好,高抛也有可能造成脑损伤。

每个人逗孩子的方式都不一样,但似乎每种方式都有利弊。季老师说,他不赞成现在很多逗孩子的方式,他推崇的方式是和孩子一起玩。“玩耍是孩子每天最重要的功课。玩耍可以促进身心发展。和孩子玩耍是增进感情的最好方式,孩子会在和别人玩耍的同时逐渐学会如何和别人相处。在玩* * *的过程中,应该以孩子为主,除非涉及安全问题,否则可以让他们为所欲为。”

现象

在中国,戏弄孩子是很常见的。

早教专家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让孩子喝水、致残、致死等人身安全伤害案例比较极端,但中国人逗孩子是普遍现象。大人逗孩子做一些猴子一样的不恰当行为,鼓励孩子骂人取乐,这在农村文化程度低的人群中比较常见。后果就是污染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分不清善恶,混淆是非,而在城市,一些言语上的调侃可能很常见。比如有人会逗孩子说:“你妈妈生了个弟弟,不爱你。”或者“你妈回不来了。”

周说,小孩子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他们会把大人的玩笑当真。当他们听到这些时,他们会感到非常害怕和不安全。有的孩子会慌,会哭,大人却乐在其中。而且孩子的安全感很重要。有的孩子行为偏差,攻击性强,自残。其实就是因为缺乏安全感。

对于一些比较胖的孩子,有时候大人会叫他们“胖墩”、“胖妞”。对此,儿童教育专家胡平表示,孩子们听到这样的称谓时会觉得自己不被尊重。在不被尊重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不懂得尊重别人。在他的人格建构中,有一种“别人不尊重我,我也不尊重别人”的倾向,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成年人的世界里,很多人不懂得尊重别人。

追逐目标

成年人对孩子缺乏尊重。

对于中国人爱戏弄儿童,周说,追溯原因表明,我们的文化缺乏对儿童的尊重,低估了这种戏弄造成的不良后果。孩子是自尊独立的。第二,这些大人基本没有主观恶意,只是不知道孩子的心理特点,甚至看到孩子天真的尴尬会觉得好笑。这种心态说到底是无知造成的,但实际上已经给孩子带来了伤害。“孩子很单纯,他们信任大人,他们的心是完全敞开的。孩子在一次又一次被欺骗、被戏弄之后,就再也不敢相信这个世界了。”

胡平说,中国许多人不知道如何尊重他们的孩子,把他们当作玩物、动物或玩具。“逗”这个词直接体现了我们对孩子的不尊重,没有把孩子当成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来对待。这是中国文化的缺失,会导致大家觉得逗孩子是一件开心的事。“戏弄”是对生命和他人不尊重的具体表现。很多成年人并没有从上一代那里学到正确的育儿方式,但是他们从祖先那里学到的都是对他人的不尊重,这也导致他们以类似的方式对待下一代。

反措施

和孩子的互动要真诚。

“亲戚朋友逗我们孩子的时候,大人该怎么办?可能因为感情,很难拒绝。如果家长不站出来制止,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周对说,“但如何阻止它也需要智慧。不必忍气吞声,也不必一怒之下和别人[微博]大吵一架。你可以明智地把孩子带走,或者干脆说孩子不习惯这样交流。成年人听到这些一般会更感兴趣。”

周说,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的反应也是孩子的榜样。我们的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总会遇到不喜欢的场景。这是他们想要生活的环境。如何强化自己的内在力量,学会轻松应对,也是一门学问。

她提醒父母[微博]不要把这件事看得太重,反应太偏激。从积极的方面来说,只要父母不做帮凶,不沉默,只要父母能站在孩子身后,给孩子一些支持和帮助,结果真的没有想象中那么恐怖。不要抱着谁戏弄我们的孩子,谁就不会跟他罢休,甚至撕破脸的心态。一开始有很多敌意,后来就滑向另一个极端了。而且这样会给孩子们传递一个信息:没人敢惹我!这也不好。孩子根本不能被逗,那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周认为,当其他成年人与孩子发生不当互动,戏弄孩子时,家长一定要站出来,聪明地处理,礼貌地拒绝别人的戏弄,慢慢地给孩子树立榜样,教会孩子如何与人交流,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孩子长大了,也知道怎么面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