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不喜欢学习如何教育

学习是一种本能。

孩子生来就有学习的能力,人其实从出生就在不断学习,为了掌握最基本的生存能力;而每个孩子都对世间万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学习的动力。一个孩子不学习,不喜欢学习,怎么生存,怎么适应,怎么发展?

孩子的学习是自主的,充满乐趣的。蒙台梭利认为,没有人是被别人教育的,他必须教育自己。每个人对未知事物都有一种真诚的好奇和热爱。蒙台梭利认为“在幼儿时期,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把一些经过选择的东西塞给孩子,而是培养他们自发的学习欲望。”然而,许多父母并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点。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运用全身所有的感官去研究从周围有趣的环境中获得的信息,是一件自然而愉快的活动。孩子的吸收学习能力会持续到七岁左右。因此,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学习阅读、书写和计算的方式是一种自然的方式,就像他学习走路和说话一样。当孩子感兴趣并准备好时,大人应该允许他们学习。如果着眼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或许效果会更好,意义也会更深远。

一天傍晚,我带着畅畅出门,遇到了小区里的一位母亲。她问我:“你是带昌昌去读书吗?”我当时就无语了。如果我把学习理解为去补习班什么的,我的回答会是:“不,我带她去玩。”如果把学习理解为吸收所有新的信息,那么我的回答会是:“是的,我在和她一起学习。”不学习,孩子从产房出来就是初始状态。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要不断学习语言、生活技能、各种知识、社会规则等等。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是在教孩子学习,还是他们在主动吸收?

这个问题反映了我们对孩子的理解,也决定了我们对孩子的学习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孩子们总是积极地学习。

作为家长,先搞清楚孩子在某个阶段最想学什么,然后再适当引导,可以事半功倍。

其实很多孩子最初的数数更像是背诵。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孩子,在公共场合被妈妈要求“数数”,于是孩子从“1”大声背诵到“100”,每个数字之间没有停顿,根本没有“数数”这种动作。畅畅的妈妈没有教畅畅从1开始倒数,也没有要求她条件反射地说“1+1=2”。畅畅的妈妈没想到,畅畅是从玩狗尾草开始学数数的。

大概是畅畅两岁十个月的那个夏天,妈妈带她出去玩。路边的狗尾草吸引了她的注意力。她拔了一棵树又一棵树,以至于她的小手再也抓不住它了。所以她想让妈妈帮助她种植狗尾草。有意思的是,畅畅并没有把所有的狗尾草都交给妈妈,而是一根一根的递过来,说“多给一根,多给一根”。畅畅的妈妈发现她对“1”的概念还是很清晰的,于是顺势说:“再给1就二了,二再给1就三了。”畅畅顿时来了兴趣,索性要了妈妈手里的狗尾草,递给她数“1,2,3……”很快,她成功数到10,然后出去玩,数着步数,数着停车场的车位。总之,在她心目中,数数已经不是背诵的概念了。试想一下,如果畅畅妈妈没有等到对数字有了直观的概念,或者只是简单的从1开始跟她背诵,效果不会太好。

父母一厢情愿的“学习”逻辑

说到学习,很多人马上就觉得是一件很沉重很有仪式感的事情:你要坐着不动把头挂在横梁上刺股票,也许你要走过雪地或者在雪地上发光。看来“学习”一直是个苦差事。

是什么让学习变得如此枯燥?

我去过一个朋友家,他们家楼梯的扶手上有一根线。从一楼到二楼,我穿着一长条A4纸像旗子一样,每张纸上都是一首古诗。我认为自己是一个脑子里积累了足够多唐宋诗词的人,但在这首古诗《长蛇阵》中,我们熟悉的诗词并不多。女主说:“谁都会背,我们茜茜就没意义了。这个月上班一直在找古诗。做妈妈真的不容易!”不容易。我无话可说。

茜茜刚满四岁,除了幼儿园,她还要上识字课、数学思维课、英语课、钢琴课、舞蹈课,夏天还要上一节游泳课。“一点意识都没有。如果我们不盯着看,我们就做不到。如果我们不分心,我们就会懒惰。”这种情况,茜茜的妈妈几乎每天都在说。

我问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她还是很惊讶:“你不做,以后想想她,好好学习,她就少受点苦!”"

“好让她以后在学校好好学习?”我还是不明白。

“天天傻吃傻玩,将来学习肯定不会好。孩子是父母教的。我们为她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让她学会这么多东西。她能打好基础,学得差吗?”

这是什么逻辑!

这些家长认为他们已经尽力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唯恐错过任何学习机会。但是有了这些知识和技能,孩子在学校会成为尖子生吗?茜茜有多不想学,有多不爱学,认识她的人都看得很清楚,但是她的父母却因为她不好学而变本加厉,他们陷入了恶性循环。

心理学家失败的“学习”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鲍里斯坚信婴儿期的大脑最有利于学习,反对一切与认知学习无关的兴趣活动,认为孩子不需要玩游戏,不需要探索自然。

从65438年到0898年,鲍里斯的儿子威廉一出生就成了他的实验品。

他教两岁的威廉识字和拼写;三岁时,威廉就能在打字机上连贯地打出英语和法语。五岁会算历法;六岁上学,半年读完七年的课程;十岁就能说六种语言;十一岁时,他给哈佛大学的数学教授和研究生做了一次专题报告。当时一位著名的数学教授预言他将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家。十五岁时,他以最高荣誉从哈佛大学数学专业毕业。

但在研究生院学习了1年后,威廉对数学失去了兴趣,转到法学院不久也失去了兴趣。他选择了文员这份工作,不动脑筋,有担当,跟人接触很多。他的行为举止像个自闭者,楼主说他“总是一副苦相”。威廉痛恨父亲强迫自己学习,剥夺了他的情感营养。他说:“我一看到数学就觉得不舒服,像生病了一样。”四十六岁时,威廉因为脑溢血,独自离开了这个世界。这种极端案例其实并不陌生。从宋代王安石的《商》,到现代大学的“少年班”,我国一直把“勤奋”和“好学”作为最高的教育目标和人格优势,学习是贯穿每个人童年和青春期的全部内容。

让孩子爱上学习

从出生开始,孩子每天都在学习各种技能,从简单的站立、走路、说话,都是通过反复练习得来的。在学习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时,孩子们往往表现出毅力,其中兴趣起着关键作用。那么如何才能保持孩子的兴趣呢?

小贴士1:保护最初的学习热情

有些日子,熊壮壮没有睡好。他半夜起来,非常激动。他催促阅读。壮壮妈妈困得不行,还得“陪太子学习”,一点马虎不得。他甚至指着封底上其他书的介绍,坚持要他妈妈告诉我那是什么,但他不会错——因为他早就知道了。但是图案很小,大概只有1/4个手指甲。壮壮的妈妈要戴上眼镜,用严谨的学习态度对待他。

壮壮的妈妈充分利用熊壮的学习热情,顺势而为。当你看到一只“猫”时,不仅要教他说“猫”这个字,还要问他:“猫叫什么?喵——“有机会我带他去宠物店看看真猫。熊壮足够强壮,可以全力以赴。比如他看到一张小鸭子的图片,就会“嘎嘎”笑,就会模仿小鸭子摇摇摆摆的样子。

孩子最初的学习热情一定要小心保护,这是兴趣的来源,会影响他终身的学习态度。而且孩子的学习态度从一开始就是一丝不苟的,家长要做好引导和支持者。

技巧二:点燃孩子的学习兴趣

《兔眼》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生活在垃圾场周围的孩子,大多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一个叫黑三的孩子。他给新老师小黑吓了一跳:当着老师的面踩死了一只青蛙,还打了同学。老师事后才知道,他居然养了苍蝇!按照一般的理解,黑三基本可以归为问题儿童。

小黑老师试图走进黑三的心里,可惜黑三每次都不理她,连一句简单的回复都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小黑先生发现自己并不是因为什么特殊爱好而养苍蝇,而是在观察苍蝇。于是小河老师以苍蝇为切入点,给他相关的书教他读书,让他画苍蝇,通过写各种苍蝇的介绍来练习写作。最后,黑三成了远近闻名的“苍蝇博士”。

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孩子很少见。关键是如何找到他们的兴趣点,并加以适当的引导。世界上很多道理都是一样的,学习也是一样。我也听说过有的孩子在荡秋千的过程中学习数数,在折纸中了解很多立体的几何知识。

技巧三:鼓励孩子多动脑。

所有的孩子都有问不完的为什么,我的方法是在孩子开始问你之前做一个“为什么妈妈”——先问孩子“为什么”。

出生在熊壮的庄毅,这几乎是庄壮的母亲对他说的话。还没等他开口,壮壮的妈妈就问自己:“怎么黑了?因为太阳下山了。”他会说话,所以他妈妈会多问一些“为什么”,他会尽量回答。当然,刚开始主要是他妈妈引导,因为他还掌握不了那么多单词,对世界的认识也有限。以后他就可以“编东西”了,享受他的一些“精妙”的回答,开始没完没了地问我“为什么”。

这是一种引导孩子思维的方式,让孩子的大脑从被动走向主动,他会自己去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从而进行一定的推理和联想。我相信,一个人的大脑只能越来越熟练地使用。当一个孩子学会了如何用大脑思考和解决问题,他也会掌握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能力。在思考的过程中,孩子也会有成就感和乐趣,这会促使他不断思考和学习。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孩子当然也渴望学习。

秘诀4:保护好奇心和求知欲

几年前,我采访《吉祥三宝》的作者布伦巴亚尔时,他告诉我,这首歌其实记录了他和女儿之间的一段生活。当时妻子去日本留学,他一个人带着两岁的女儿在北京生活。这个刚学会说话的孩子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他整天问“这是什么”和“那是什么”。他一见钟情。他认为这样的生活场景就是一首歌,于是有了《吉祥三宝》,一会儿唱一会儿。歌曲依然保持着父女一问一答的形式:“日月星辰是什么?吉祥三宝;有花有叶的太阳是什么?吉祥三宝;妈妈,爸爸和我是什么?吉祥三宝。”

我们不能指望每个家长都给孩子写一首歌,但至少要接受孩子问“为什么”。但实际上,面对孩子的提问,很多家长要么不耐烦,说“怎么这么多?”或者干脆敷衍了事,随便找个答案对付孩子,能老老实实回答孩子问题的家长不多。

如果急躁的父母一直不耐烦,总有一天,他们会真的安静下来,他们的孩子很可能不再问任何问题。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性格内向,说:“小时候经常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了就不说话了。”如果不是性格原因,如果孩子已经学会独立思考,不需要向大人求助,那么家长就要反思自己对待孩子问题的态度了。有时候,孩子会反复指着某个东西问,请耐心地反复告诉他们,因为孩子只是想验证自己是否真的记住了答案,请放心,他们绝无刁难或取笑父母的意思。如果家长不能回答孩子的问题,孩子当然不会认为这种不耐烦是为了掩饰,孩子可能会认为自己做错了,从而产生挫败感。

畅畅曾经指着每一个有冰河世纪封面的动物问:“这是什么动物?”问起树懒,畅畅的妈妈真的记不清了,但也答不上来。她真的没有感觉到任何压力,因为她不是生物学家,不认识树懒很正常。事实是,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让孩子做好准备所需的所有知识。下一步我们应该做什么?不知道就算了?

真诚只是一种态度,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接下来,畅畅的妈妈带着畅畅,在电脑上查找相关资料,一步步找到了答案,并给她看了动漫树懒和真树懒的图片。我的理解是,寻找答案的过程也是孩子学习的过程。

技巧五:孩子边玩边学。

对孩子来说,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尤其是对孩子。作为家长,没必要把所谓的学习当回事。“来吧,宝贝,我们来读古诗。”“妈妈教你的单词是什么?”这种情况下,最好少说,不要让孩子把学习当成任务。没人喜欢承担这么多任务,孩子也是。学习是孩子天生的能力。让他们自然快乐地学习。

甚至识字之类的学习活动也完全可以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壮壮的妈妈从来没有主动教过壮认字,但在他五岁多的时候,他经常认识几乎所有的字。起初,壮壮的妈妈很奇怪:“你们在哪里认识的?”他说:“你每天晚上给我讲故事,我看书上的字就知道了。”还有他最喜欢的漫画。壮壮妈妈发现他也看了底下的字幕,会写下来。所以漫画里出现了“麒麟”,他在路过一家叫“金狮林”的酒店时,认出了最难的“林”字。

盛行于欧洲的瑞吉欧教育,强调孩子天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强调孩子对活动和工作的兴趣以及活动本身的吸引力。

例如,如果一些孩子对汽车感兴趣,他们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非常关注汽车。这时候家长可以及时捕捉到他的兴趣,从他容易激动或产生反应的话题进入,给孩子买与汽车相关的书籍。在汽车周围,用积木或任何材料和孩子们一起建造一个加油站和一个车库...孩子关于汽车的知识会大大扩展。模仿开车,顺口说一首关于汽车的儿歌等。,并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孩子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而不是按照大人事先定义的学习过程一步一步地学习。

技巧六:让孩子自己找答案。

《56号教室里的奇迹》的作者叶小开先生已经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间教室里上课20年了。他的学生都来自英语不是母语的移民国家,大部分都很穷。然而,叶小开先生带领他们创造了许多奇迹,如他们的全国考试成绩在美国名列前茅,他们中的一些人进入了哈佛等名校。优秀学生能在一段时间内批量产生,绝非偶然。雷夫的秘密在哪里?

虽然教育理念重要,很多人也推崇雷夫的“道德修养六阶段”,但我更欣赏他提到的一些学习方法。比如,他的书里有专门的一章是关于如何学习阅读、写作、数学、历史、艺术和经济的。

教孩子学习不只是老师的工作,家长完全可以做,也不必刻意去做。生活给了我们很多机会。比如,每当孩子问我们问题时,我们会直接给他们答案吗?

有一天,畅畅突然说:“吃饭的时候,嘴巴和牙齿都在吃。你的舌头在干什么?”这个答案其实可以很轻松的告诉她,只是畅畅的妈妈没有说话。她递给她一个酥脆的枣子,先放在嘴唇上,再放在牙齿上,最后让她用舌头舔。昌昌恍然大悟,道:“舌能尝。”

如果直接告诉她答案,自然省事。但是,教会孩子学习和思考的方法,比直接传播知识点更重要。这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

技巧7:让孩子体验成功。

成功可以成为习惯,失败也可以成为习惯。成功的喜悦会鼓励他们继续学习,而失败的阴郁至少会影响孩子的信心。我们不能指望孩子永远成功,尤其是对于一些困难的事情,但我们可以尝试做一些工作。

首先是不要设定超出孩子心智发展的目标。曾经有人跟我说,她的孩子对读书一点兴趣都没有,什么书转一会儿就扔了。我问她孩子多大了,她说:两岁。

我们不能指望一个两岁的孩子像大人一样津津有味地把一本书从头到尾读完。这么大的孩子很难做到所谓的独立阅读。如果再进一步看,孩子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长短和他的年龄有直接关系。一般来说,五六岁的孩子能坚持10分钟左右,七八岁的孩子能坚持15分钟。如果强迫一个两岁的孩子读半天书,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孩子觉得读书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其次,步骤可以适当分解,让孩子体验小成功。还记得小时候数学考试,老师一般会告诉我们,可以把解题步骤写出来。即使我们最后没有答对所有的答案,至少也能得到步标,孩子的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可能的话,与其让孩子解决一个大问题,不如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有一本绘本叫《味道》,讲的是一个孩子因为根本不会画画,所以对画画非常抵触。老师鼓励他随便画什么。他顺手在纸上点了一个点,老师一本正经地说:“请签名。”给他的画装框。看到自己的“作品”如此受重视,孩子感到惊讶和鼓舞,从此爱上了画画。

我们不能有一口气培养出一个画家的妄想,但我们可以做那个鼓励孩子画第一点的人。

0到3岁,教育的重点是什么?难道就是所谓的跳在起跑线上?不一定!就像开车一样,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要耐心等待所有相关部件进入工作状态后再加油,而不是在开发动力开始的时候就给一脚。汽车不会因为我们不耐烦而跳过程序,立即进入飞奔状态。孩子的早期教育也是如此。父母必须帮助他们完成初始启动程序。任何鼓励孩子的行为都只是满足孩子一时的虚荣心。

学习禁忌

你不是生来学习的。自信是孩子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不管他们怎么学习,我们都不能先打击他们的信心,否则再多的辅导班也解决不了问题。

如果你得了100分,我就给你买...物质刺激可能偶尔有效,但长期来看,很难成为孩子学习的动力。只要孩子自己主动学习,任何外界的诱惑都影响不了他们。

不好好学习,将来只能扫大街读书成才,但不一定意味着不好好学习就成不了人才。如果孩子学习好,我们没必要把学习和所有所谓的低贱工作对立起来。如果孩子学习不好,为什么要过早给孩子一个未来?我曾经亲耳听到一段母女对话。小女孩上厕所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她妈妈说:“上不了好的小学,上不了好的中学。上不了好的中学,就上不了好的大学。上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如果找不到好工作,你就一辈子完蛋了。”小女孩无法理解她的未来是如何在浴室里如此不合逻辑地被决定的。

你为什么不学那个,不考了?这完全是基于应试教育。但实际上,孩子未来的知识构成和学校里学的书本知识并不完全一样。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明白学习是终身的习惯,否则考试的结束就是学习的结束。

只要你好好学习,其他的都不用担心。即使孩子的学习任务已经很重,我们也没必要刻意打击他们对其他事情的兴趣,否则有一天我们会突然发现,我们自己也造就了一个书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