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爱上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快乐。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学习和探索。只有当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时,他们才能在阅读中获得最佳效果。
1.向学生推荐阅读材料,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对学习最大的兴趣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所以老师要把那些内容健康、文字优美、图文并茂、有教育意义的书推荐给学生。比如低年级学生喜欢的漫画书,中、高年级学生喜欢的童话、神话、寓言、英雄故事等。,让学生在书中找到生活的乐趣,产生阅读的兴趣。
2.创造生动的场景和丰富的形式,激发阅读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创设各种情景和形式,如精心设计导语,可以赢得“开门红”的效果。比如在教“松鼠和松果”的时候,可以先展示松鼠和松果的图片,然后再问“你认识它们吗?看到他们你会想到什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大家都想说说自己的想法。这时老师转移了话题:先看课文,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想法告诉大家。为此,充满竞争和好奇心的孩子们兴奋不已,投入到新课的阅读中。
3.有效利用各种评价激发阅读兴趣。一是开展故事报告活动,让学生在课后讲述所读的故事,开展评比活动,激发学生多读课外书,展示欲望和兴趣;二是利用语文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评价,例如,教师读学生评价,学生读教师评价,学生读学生评价,读自己评价。通过评价,让学生觉得好的阅读是给人以艺术享受,从而产生读好书的欲望。
第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喜欢阅读。
当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也就有了阅读的欲望和动力,这样阅读才能事半功倍。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1,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培养自觉阅读的习惯,就是要求学生让阅读习惯化、生活化,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培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有明确的要求,首先要把它当作学生每天必须完成的作业。比如要求学生每天早上、中午、睡前挤出一点时间阅读,一次读一点,习惯就会变得自然;第二,要尽可能考虑学生喜欢的读物;三是要求家长配合,* * *配合完成。
2.培养读书写字的习惯。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充分说明了读书写字的重要性。读写要求包括“圈、点、勾、画、写”。边读边想边写,在书中勾画、圈点,有助于抓住重点,深入理解;通过注释或提取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学生可以积累和丰富自己的思想;对语文知识比较好的学生,也要及时写下自己的经历,写简短的读书笔记。3.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边读书边思考,可以让你在阅读中变得主动,读得自觉,读得深入,读出自己的想法和体会,阅读的收获会更好。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这种习惯作为学生的一种素养来培养,比如教“草船借箭”,解决“为什么周瑜说诸葛亮有妙计,我真不如他?”这道题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划出能够解释诸葛亮巧妙算计的句子或段落。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发现了以下内容:诸葛亮知道第三天有雾(知道天气);随风而去(懂地理);知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曹操谨慎多疑,鲁肃诚实守信(知人心);有了这些优势,诸葛亮心中有计,完成十万箭的任务。找出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理解“诸葛亮巧妙算计”的答案。
4.培养看书的习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使用参考书的习惯,其实就是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不要因为愚蠢的困难而依赖别人。有些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不熟悉的字、词或句子时,要么向老师或其他人请教,要么不予理睬。这样长时间下去学生阅读的质量和收获会大打折扣,以至于学生看了几遍也搞不懂同一个词同一个词的意思。所以语文老师要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小学生用参考书阅读的习惯。小学生学习汉语拼音后,可以而且有时需要借助工具书阅读。语文老师要适当引导,多创造机会让学生感受到用工具书阅读的好处。一旦养成这个习惯,用手中的参考书解决阅读中的困难,就会增强学生的成就感,用参考书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5.培养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要把学生的阅读卫生习惯作为一种规范,落实到阅读课和课外阅读中。这些阅读卫生习惯包括:阅读时要有正确的坐姿,不要趴在桌子上或躺在床上阅读;阅读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要适中;默读,有声有情的朗读;不要养成读书时搞小动作、玩小玩意、吃零食、读书时东张西望的习惯。由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很难养成这种习惯。但老师和家长一定要想尽办法不断提醒孩子,必要时采取激励措施,加强这种习惯的形成。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课程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意识、有目的地循序渐进培养,持之以恒,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阅读兴趣,最终让学生喜欢上阅读。